《大美汉字》,美在哪里?——对话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书法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徐超

《大美汉字》,美在哪里?——对话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书法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徐超

徐超,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书法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文字音韵训诂、书法与书法文化。

2022年度“最美的书”评选活动于11月5日在上海市新闻出版局评选揭晓,来自全国各地23家出版单位的25种图书荣膺本年度“最美的书”称号。2022年“最美的书”由资深书籍设计师和出版人组成的专家评委会对来自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260件作品进行严格评审,通过多轮评分,最终产生25件获奖作品。《大美汉字》名列其中。

《大美汉字》凝结了徐超教授在语言、文字和书法等方面的综合成就。该书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书籍设计周伟伟。

专家评委会给与《大美汉字》获奖评语:

这是一本讲述汉字演变与发展的书籍。全书朴素雅致,翻阅舒适,没有多余的装饰。书中选用了不同的纸张,从色调到排版给人以舒适的感觉,让读者从视觉和触觉上感受汉字之美。封面采用特种纸专色印刷,并以竹简的抽象图形做击凸,点与线的结合呈现出浮雕效果,纹理与函套相呼应。古典纸与水纹纸的运用增加了本书的古籍韵味。全书的设计克制且有张力,书口细节的处理非常到位,与主题相吻合。

2022年度中国“最美的书”于11月5日评选揭晓,徐超教授的著作《大美汉字》获“最美的书”称号,此后将和其他获奖书籍一起,送到德国莱比锡参加世界“最美的书”评奖。

中国每年出版的关于汉字的书籍成百上千,为什么《大美汉字》能够斩获“最美的书”大奖呢?为此,记者专访了作者徐超教授。

记者:2022年参加中国“最美的书”评选的有260件作品,来自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由资深书籍设计师和出版人组成的专家评委会通过多轮评分,最终评选出25件优秀作品。我们祝贺《大美汉字》在中国“最美的书”评选中获奖!

徐超教授:谢谢。《大美汉字》是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人文分社社长刘春荣聘请了特别优秀的书籍设计师周伟伟负责装帧设计,出版后即先后获广西出版系统“首届书籍设计大赛”金奖和中国“最美的书”称号,首先应该感谢刘社长和周设计师。

记者:听说刘社长看到《大美汉字》的书稿十分惊喜,表示“一定要不惜工本,做出精品”。

徐超教授:是的,刘社长曾几次到山东大学找我商谈,后来找到设计师周伟伟。周也曾与我电话沟通,说设计要费一段时间,刘社长说不急,“我们期待最佳方案”。

记者:评委会对《大美汉字》的装帧设计给出的评语是“朴素雅致”,“让读者从视觉和触觉上感受汉字之美”,而我们都知道,评价一部专著的标准,从来都是形式第二、内容第一,那么从内容角度说,《大美汉字》的“美”表现在哪里呢?

徐超教授:你提的问题直奔主题,而且击中要害。首先我要说,《大美汉字》的研究对象本身就是一个大美的事物,这也是一个关键性因素。《大美汉字》中我提到,

“汉字结构精巧,字体书体众多,表义凝练简约,读之朗朗上口,书之神采飞扬,观之赏心悦目,解之回味无穷,甚或又由书写上升为艺术,翰逸神飞令人神往,高韵深情尽在其中”,“汉字之美不仅美在形体,更是美在文化,美在智慧”。这就是说,汉字从外在形体到精神内涵都富有神奇之美,而如果把它放在中华文明史和世界文明史上看,则更有其大美之处。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许多次提到要重视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2022年10月28日下午,他在考察河南安阳殷墟遗址时说“我对殷墟向往已久”,又赞扬“汉字非常了不起”。能不能请您谈谈对习近平总书记这些话的理解?

徐超教授:我们可以从中华文明史和世界文明史的角度认识汉字非常了不起,我曾用“三德”来评价汉字。第一是功德。是汉字开启了中华文明,所以我说,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旗帜。又因为“它不仅记载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更由于在其形成过程中,熔铸了历代华夏人的社会生活、民族习惯,乃至道德意识、文化观念、思维特点等,即在它的形音义里打下了无数文化信息,留下了无数令华夏后裔抚往追昔的故事”,这些特质决定了它与中华民族相依相存的血肉关系,使它成为凝聚和维护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二是恒德。由于汉字的表意性以及附带的大量标音成分,所以用汉字记录的汉语书面语,一般都可以用统一的词义去理解,又可以用不同的方言来诵读,甚至只要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千年以前的古书也能读懂,这在世界其他文字里是不可想象的事。而且,与汉字同样古老的其他文字早已消失,唯有汉字一枝独秀,依然充满生机。第三是艺德。我曾经在一篇文章里面说:汉字同中华文明的关系,我可以借用两句古语来作形象的概括,这就是“聚来千亩雪,纺出万机云”。“千亩雪”原来指棉花,这里借指汉字系统;“万机云”原来指纺织品,我这里借指五彩缤纷的中华文明。同样,这两句话也可以用来形容汉字同书法的关系。在这里,“千亩雪”还是指汉字,但是“万机云”则是指绚丽多彩的书法艺术。汉字有如此三德,确实非常了不起!

记者:您的见解大大开阔了我的视野,问题是,写大美事物的著作未必能把大美的事物写好。

徐超教授:的确是这样。汉字是一个客观存在,但如何认识它却属于主观行为,比如有人未必承认它是一个“大美”的存在;而有人虽然认为汉字的确“大美”,但阐释方法或待改善。作者认为,作为普及读物,一般的理论阐释或许难以达到理想的目的,而一些蹭热度的所谓普及“著作”,虽然说得有趣,却又掺杂了不少“戏说”的成分,离学术未免太远,有违科普读物的基本方向。

记者:我们确实看到不少这样的情况。不过要想对3000年前的古汉字作启蒙教育,也确实有很大的难度。

徐超教授:我做事力求做到“三用”,即用情、用心、用功,其中“情”字第一。用情必用心,也就有了创造力。针对上述情况,我的做法是,学术上力求正本清源,写法上力求简明易懂,形式上力求新颖别致。为了打好学术基础,我于2015年开始起草《古汉字通解500例》,其定位是中高等古汉字普及读物,应用上限是高等教育。为此,我考察、斟酌、吸收了古今权威研究成果,特别是最新研究成果。而在此书出版之前,我决定先用另外一种思路和形式,写一本更为社会迫切需要的初等普及读物,这就是2019年完稿的《大美汉字》。因为疫情和装帧设计等原因,拖延至2021年始得面世。《大美汉字》出版一年后,《古汉字通解500例》由中华书局出版。虽然二书的定位和写法大不相同,但《大美汉字》中的基本学术观点与《古汉字通解500例》一致。这个写作和出版程序说明,《大美汉字》首先考虑的是立足于严格意义上的学术。

记者:学者都是这样,视学术为生命线。

徐超教授:但光有学术标准还不行,还要在表现形式方面动心思、下功夫。我的创意主要体现在如下两点:

一是设计了有创意的总体结构。全书的《前言》《上编》《下编》三部分,我采用三种不同的写作形式和叙述风格,完成三个不同任务,其中《上编》和《下编》采用了截然不同的写法。

《上编》是《古汉字入门浅谈》,“浅谈”的方法有什么创新呢?我在想,文字是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从语言角度而言,是应实际需要而产生。什么是古人最需要用文字记录的内容呢?我认为,古人应该是从认识自身、认识自然开始,比如记录人的五官肢体的字词,记录物件、事件的字词,记录时间、数量的字词,记录自然灾害、生老病死、春种秋收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字词等等,故《上编》主要从介绍这些基础字形开始,并尝试用“滚雪球”的方法来扩大识字范围,其中涉及古汉字140个。这种独特的设计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而其中说到的知识,即使对古汉字是零基础的读者,也基本看得懂,这就为阅读《下编》打下了基础。总起来看,《上编》带有导读和总论的性质,这种写法我没有看到过。

《下编》是《100个古汉字浅解》,就是选出100个常用汉字为字头,分别列出多种甲骨文和金文的原始字形,讲解结构特点,说明其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以深化和细化《上编》的知识,提高对汉字的认知水平,这种写法我称之为“解剖麻雀”,就是看看100个“麻雀”到底有怎样的五脏六腑。我想,对于初学古汉字的读者来说,这或许比读一部不容易读懂的理论著作更容易入手,而当他们熟悉了100只具体“麻雀”以后,离从总体上认识“麻雀”也就不远了。因为每个字条下都列出了这个字的各种古文字字形,解释中也提醒读者理解每个字形之间的内部联系,而这些内部联系可以理解为这个字的“遗传基因”。

记者:“遗传基因”是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很多最初接触古汉字的人,看到面目生疏的字形时会一脸茫然,这大概就是因为对“遗传基因”缺乏认识。

徐超教授:是这样。我在书中提到,不认识作为现代汉字“老祖宗”的古汉字,这很正常,就像你虽然熟悉某一个人,却不一定熟悉他的祖辈一样,但如果仔细比较研究,就可能发现这个家族的遗传基因,比如长相、性格、爱好、特长等等。汉字的情况也是一样,老祖宗的基因依然存活在现代汉字里,只要我们认识了这些“遗传基因”,也就等于拿到了一把“破译”汉字“密码”的钥匙。这就是说,《大美汉字》能帮助读者从本源上认识汉字文化,引导他们从“正门”走进这个神秘的古汉字世界。作为普及读物,这个作用尤其重要。

记者:经过这么一说,我就能体会到您的用心所在了。

徐超教授:下面说第二个创意。考虑到要让没有古汉字基础的读者了解陌生的古汉字,仅附原始字形是不够的,因为原始字形是用拓片形式展示的,一般读者不懂“古文字解剖学”,即使你在理论上解释得很清楚,他也很难体会它的书写过程,还是有点“瞎子摸象”的感觉。我的解决办法,是在每个字条下都附上我用金文或金文风格书写的单字书法,这样读者就能看出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从哪儿下笔、到哪收笔,不仅方便读者更清晰地看出字形结构和书写过程,而且通过水墨书写展现汉字之美,使读者感受到汉字书法艺术的魅力。

记者:我们翻开《大美汉字》,首先跳进眼帘的,就是100幅完全独立的书法作品,感觉十分震撼。

徐超教授:为了体现作品的完整性,我在每个单字书法的左下角都盖了一方红色印章,以代表作品落款,这又使《大美汉字》多了一种艺术元素,当然也是一种美学元素。这100个字就是100幅完整的书法作品,装裱处理后,可以办成一个微型古汉字书法展。我创作时有这样的意图,没想到设计师帮助我实现了,这是设计师的高明之处。

记者:这种设计为我前所未见。

徐超教授:《大美汉字》的诸多创意促发了设计师的灵感和创意,最终又使《大美汉字》增加了一美,那就是装帧设计美。如果说《大美汉字》果然“大美”,那么依我看,是它的三个创新点帮助它实现了这个目标;但更重要的是,它应该是体现内容与形式尽可能统一后的“大美”,这才符合“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这一马克思主义文艺评论法则。

《大美汉字》的三个创意代表了它的主要创新点,它的学术根基则是它理论价值的核心所在。我希望读者通过阅读,不仅能认识到《大美汉字》的“中国心”,也能感受到我的为文之心。

记者:这种总体设计可谓用心良苦、匠心独运。

徐超教授:作为普及读物,我希望读者通过阅读爱上古汉字、古文化,并从中获取智慧。我在《前言》里鼓励探秘,鼓励质疑,并希望将此种精神推广至所有领域,这是文字以外更宽阔的意义。

记者:我看到您在《前言》里说:“汉字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核心性、基础性文化。古汉字是汉字文化的源头,古汉字的形体里边,隐含着古人的思维方式、古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哲学思想,这就是汉字的文化内涵。我们透过表象,可以看到深层次的东西,分析文字演化的动力、规律,以及汉字的文化内涵、造字的智慧。”

徐超教授:汉字文化博大精深。我们经常说文化自信,自信的前提是你要了解它。如果不懂,怎么自信呢?

记者:的确如此。这次采访我收获很大,相信也能对读者带来很大帮助。谢谢徐教授接受我们的采访。

徐超教授:谢谢。

(通讯员:王巍 摄:刘梦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