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烟台海域海洋牧场建设蓝皮书》发布 海洋牧场数量和总面积均居全国前列

《2022年度烟台海域海洋牧场建设蓝皮书》发布 海洋牧场数量和总面积均居全国前列

3月21日上午,烟台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2年度烟台海域海洋牧场建设蓝皮书》相关情况。烟台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二级调研员孙成列,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研究员李宝泉、自然资源部烟台海洋中心正高级工程师纪灵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烟台视察时强调:“海洋牧场建设是发展趋势,山东可以搞试点。”为贯彻落实总书记指示要求,烟台市坚持高标定位、系统谋划、陆海统筹、创新驱动,全力打造海洋牧场示范之城。

孙成列介绍,经过4年的努力,烟台市已建成省级以上海洋牧场示范区46处,其中国家级示范区20处,约占全国1/8,海洋牧场总面积140万亩,数量和总面积均居全国前列。

顶层设计 构建“4带10点100箱”空间布局

相继出台了《海洋牧场发展规划(2019—2025年》《关于加快海洋牧场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海洋牧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以及《烟台市海洋牧场“百箱计划”项目三年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强化海洋牧场建设资金政策保障,形成科学系统、梯次推进的建设总纲。

依托烟台海工装备产业优势,构建“4带10点100箱”空间布局。开展《烟台市海洋牧场管理条例》协同立法,2022年5月经省人大审查批准实施,为海洋牧场规范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

生态优先 近岸一类二类海水水质海域面积达99%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海洋牧场绿色发展。

采取投放人工鱼礁、增殖放流、培植海藻床等措施,在海洋牧场区构建和修复海洋生物繁殖、生长、索饵、避敌场所,海洋牧场示范区投礁规模突破350万空方,每年增殖放流各类水产苗种10亿单位以上,有效维护了水生生物种群稳定和生物多样性。

目前,烟台市近岸海域一类、二类海水水质海域面积达到99%。多年未见的大叶藻、海萝等藻类重现,白江豚、鲸鱼、北海狮等现身长岛,对生态质量要求很高的斑海豹、东方白鹳、黄嘴白鹭等种群数量明显增多,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显著。

创新驱动 4名员工可喂养1000吨鱼

发挥中集来福士等海工装备企业的科研优势,加快构建海洋牧场装备产业示范集聚区,在全国率先建造半潜式、自升式海洋牧场多功能管理平台以及深远海智能网箱、管桩大围网等,加快海洋牧场向深远海拓展。

目前,烟台已建成大型深远海养殖设施23座,海洋牧场平台18座。“经海”系列深远海智能网箱已有7座下水,单个网箱养殖水体达到6万立方米以上,年可养殖鱼类1000吨。

创新“陆海接力”兼容模式,以莱州明波水产有限公司为龙头,大力发展陆基工厂化循环水与深水网箱融合养殖,通过陆基、海基“无缝衔接”,实现了斑石鲷等名贵品种“南鱼北育、南鱼北养”。

依托山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综合管理平台及中集蓝海洋科技有限公司“九仙云”海洋牧场实时监测平台,实时监测海洋牧场中鱼类生长、气象、水文等海洋数据,实现自动投饵、成鱼回收等多项功能,4名员工日常可喂养1000吨鱼,为实现海洋牧场精准科学养殖提供信息化支撑。

《蓝皮书》评估烟台海洋牧场101个指标

为全面掌握烟台海洋牧场建设生态效益,更好发挥海洋牧场的生态保护和资源养护功能,烟台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组织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和自然资源部烟台海洋中心两家科研单位,联合开展了烟台海域海洋牧场建设生态效益评估,编制完成《2022年度烟台海域海洋牧场建设蓝皮书》。

《蓝皮书》通过对烟台市海洋牧场的环境质量、生物生态、渔业资源等5大方面101个指标进行全面“体检”。

综合评估表明,海洋牧场建设明显提升了牧场内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了生境条件,与2016-2017年的调查数据相比,部分海洋牧场投礁区基础生产力提升63.85%,生物量增加5.6倍。烟台海洋牧场建设生态效益凸显,生态系统更趋稳定。

生态效益:5方面提升 生产力最大提高63.9%

对比历史资料,《蓝皮书》从基础生产力、生物量、生物多样性、渔业资源量以及食物网营养级五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综合评价。

海域基础生产力。四个海域基础生产力均有提高,如西部莱州-龙口海域牧场春季基础生产力提高了63.9%。

生物量。与2017年历史资料相比,部分海洋牧场生物量增加3.5至5.6倍。

生物多样性。部分海洋牧场生物多样性丰富度指数增加了1.5倍至2.42倍。

渔业资源量。海洋牧场内的渔业资源平均提高了39.18%。特别是北部长岛海域海洋牧场内渔获量提高了61.4%。牧场内礁石附着生物,如长牡蛎、日本蟳、脉红螺资源量也明显增加。

食物网和营养级。海洋牧场建设增加了各海域营养级数量,且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某些物种的摄食结构。例如,长蛸和鱿鱼等之前主要摄食浮游动物及悬浮颗粒有机物,随着营养级的增加,它的食性更为广泛,大大提升了渔获物的质量。

社会效益: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在社会效益方面,烟台现代海洋牧场建设模式对传统产业链延伸的起到了巨大的引领作用,带动了传统渔业产业的转型升级,逐步由“产量型”渔业捕捞向“品质型”渔业服务转变。

海洋牧场发展带动了水产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休闲旅游、装备研发制造等产业的快速发展,满足了群众对优质水产品和渔业服务的需求,促进了海洋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其中莱州渔业“泽潭”模式、长岛“大渔带小渔”模式、田园综合体、“海工+牧场”联动模式就是其中的典型。

经济效益:收入利润连续3年呈增长趋势

2020-2022年,烟台市国家级海洋牧场收入平均值、利润平均值均呈现增长趋势。2021年营业收入的增长率均较高,2022年营业收入平均值增速放缓。

不同类型海洋牧场有不同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经营情况不平衡,经济效益有差距;相同类型海洋牧场有不同的管理模式和资源禀赋,经营情况也不平衡,经济效益有差异。

海洋牧场建设应科学规划,充分发挥自然条件、科研技术资源等优势,因地制宜,合理发展不同类型海洋牧场,从而提升海洋牧场经济效益。

下一步,烟台将坚持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创新驱动、产业融合,全力实施《烟台市海洋牧场“百箱计划”项目三年行动方案》,推动烟台海洋牧场由高速发展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型。

到十四五末,力争省级以上海洋牧场示范区总数达到50处,其中,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达到22处,持续改善海洋生态和资源环境,不断促进渔民增产增收,打造全国领先、世界一流的海洋牧场示范之城。(凤凰网山东 邵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