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届省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摘要)
山东
山东 > 凤观齐鲁 > 正文

十二届省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摘要)

1月12日上午,葛慧君代表政协第十二届山东省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向大会报告过去五年工作,提出今后工作建议。

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中共十九大以来的五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在全国政协的有力指导和中共山东省委的坚强领导下,省政协锚定“走在前、开新局”,主动担当作为、积极务实履职,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特别是刚刚过去的2022年,我们把迎接中共二十大、学习宣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作为全年工作的主线,以中央政协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情况“回头看”为契机,守正创新、拓展深化、改进提升,努力干出新时代人民政协新样子。

我们强党建引领,着力带队伍提干劲。强化党组织功能作用,成立省政协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市县政协健全完善党的组织体系,着眼严起来、紧起来、实起来,在姿态状态上用力、在基层基础上用力、在底色成色上用力,推动形成省政协以上率下、示范带动,省市县三级政协组织奋发有为、事争一流的工作导向。

我们抓学习研讨,着力悟思想理思路。着眼市县政协换届,举办全省政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学习研讨班,召开全省政协暑期读书会,聚焦政协“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靠谁干”,不断深化对政协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强化政治思维、历史思维、协商思维、聚识思维、质效思维,推动形成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的浓厚氛围。

我们重协商规范,着力明主责担主业。省委、省政府、省政协联合制发年度协商工作计划,制定协商工作规则,持续擦亮“有事多商量”协商品牌,创设“月度协商会”,常态化开展协商活动,推动形成以全体会议为龙头、以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和月度协商会为重点、以协商座谈会为常态的协商议政格局。

我们筑平台赋能,着力求创新增质效。坚持共建、共育、共享,全面打造“有事多商量”协商平台、“界别同心汇”聚识平台、“学而系列”读书平台、“政协在线”数字平台、“鲁力同心”宣传平台等五大平台,推动形成省市县三级政协一体贯通、上下联动、协同高效的履职架构。

我们建机制保障,着力打基础利长远。立足加强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等功能建设,贯彻落实省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市县政协工作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省委、省政府、省政协主要领导阅批督办重点提案制度,修订委员读书办法等,推动形成科学合理、规范有序、衔接顺畅的工作运行体系。

五年来,中共山东省委高度重视政协工作,省委常委会多次听取政协工作汇报,研究发挥政协作用的重大措施,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亲自参加政协会议活动,对采纳落实建言成果提出明确要求,为我们提供了坚实保障,注入了强大动力。五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坚持思想政治引领,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常委会准确把握政协组织的政治属性,引导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定不移跟党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深入学习中共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第一议题”制度,第一时间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中共二十大召开后,迅速兴起学习宣传贯彻热潮。五年来共举行各类理论学习270多次。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召开全省政协系统党的建设工作座谈会,在9个专委会设立分党组,有效推动“两个全覆盖”。建立党组成员同政协各参加单位的经常性联系、党员常委与党外委员谈心谈话、党员委员联系党外委员等制度。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扎实开展学习教育。推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举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争取更大光荣”主题活动,举行“学习百年党史,汲取智慧力量”专题报告会,回顾光辉历程、感受伟大成就、激发奋进动力。

深化委员读书活动。创新打造“学而系列”读书平台。开展“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主题读书活动,举办省市县三级政协委员读书心得交流会。

二、坚持围绕中心大局,助力“走在前、开新局”

常委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紧扣省委、省政府重大工作部署议政建言,在服务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独特优势、彰显使命担当。

聚力“三个走在前”。召开3次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向省委、省政府报送3份建议案、13期专题议政情况反映,提出13方面48条对策建议,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作出批示肯定,纳入省委、省政府决策。

建言“十四五”规划。围绕编制我省“十四五”规划,从明确战略性重点任务等11个方面提出建议。就区域发展协同性等规划实施中的重点问题开展调研,形成调研报告160篇、意见建议1500余条。

服务新旧动能转换。围绕建设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开展调查研究,梳理总结改革创新驱动等10种发展类型供决策参考。聚焦全面深化改革等议题协商议政,80多项对策建议转化为政府部门的工作措施。

献策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围绕“乡村振兴新路径与新经验”,面向全省征集创新案例195个,遴选出30个报送省委、省政府。围绕“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用好RCEP便利政策,扩大我省农产品出口”组织月度协商。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专题协商议政。

三、坚持聚焦主责主业,彰显专门协商机构优势作用

常委会积极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全面加强专门协商机构建设,在推进协商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上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丰富协商载体。召开全省政协“有事多商量”协商工作经验交流会,制定“有事多商量”平台建设指导意见。依托“月度协商会”,打造集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远程协商、网络议政等于一体的常态化融合履职载体。加强“协商议事室”建设。

提升协商质效。制定协商议政质量评价工作办法。改进常委会会议议政方式。重要协商活动邀请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参加,设置预约发言和即席发言环节,深度协商互动,充分表达意见。

拓展协商内涵。寓监督于协商之中,综合运用会议、视察、调研、提案、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等形式开展协商式监督,推动省委、省政府政策部署落地落实。

四、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广泛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常委会认真落实政协统战工作责任,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把握中心环节,畅通联系渠道,努力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加强与党派团体的经常性联系。制定加强与各民主党派省委会、省工商联联系的办法。修订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在政协工作中发挥作用的意见,拓宽参政议政的平台和渠道。

促进民族和睦、宗教和顺。建立中共党员委员联系少数民族界、宗教界党外委员及代表人士制度,深化“两看三强”活动。搭建常态化联谊交流平台。

做好港澳台侨工作。支持香港澳门山东社团总会发挥作用。开展“发挥港澳委员‘双重积极作用’”宣讲。赴台开展文化交流。引导港澳台侨重点联谊人士助力抗疫、冬奥会和“双招双引”。

推进“界别同心汇”建设。印发政协委员联系服务界别群众的意见,以“同心同向同行、汇识汇智汇力”为目标,搭建“政协团结对象集中区域、界别群众门口身边”的聚识平台,首批建成20个“界别同心汇”试点。

发挥文史工作功能作用。组织开展山东文化标识推选活动。就打造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整合昆嵛山综合资源等开展协商。做好政协委员口述史料征集工作。建成省政协网上文史馆。

五、坚持人民政协为人民,致力增进群众福祉

常委会始终把促进民生改善作为履职的重要着力点,协助党委政府破解民生难题,真心实意听民意、解民忧、惠民生。

落实省委重大专项任务。主席会议成员就疫情防控、“六稳”“六保”等开展督导,走访异地商会、企业,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发出倡议书,引导全省各级政协组织投身疫情防控,累计捐赠抗疫款物合计6.5亿元。开展“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建言”活动。做好信访积案化解工作。

聚焦民生问题履职尽责。围绕育儿友好型社会建设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开展月度协商活动;围绕促进小农户增收等组织调研视察;围绕粮食应急体系建设等开展专项监督。

紧贴一线服务基层。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开展“政协委员公益行”“法律公益进社区”系列活动,启动“绿色小屋”等项目,设立“共享书房”“爱心歇脚点”。用好“民声连线”。

六、坚持与时俱进,创新提升经常性工作

常委会坚持目标导向,强化质效思维,在探索中总结,在实践中优化,推动各项工作更进一步。

加强和改进提案工作。制定修订提案质量和提案办理质量评价办法、重点提案培育遴选与督办办法等制度。完善省委、省政府、省政协办公厅联合交办提案机制,重点提案办理工作纳入省委、省政府重点督查事项。组织提案办理“回头看”。

提高信息工作质量。修订加强和改进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的意见,制定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条例和评选表彰办法,建成全省政协智慧信息系统,更好发挥“直通车”作用。

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构建“报、刊、网、微、端”互通互融、协同发力的传播格局。持续深化“政协工作齐鲁行”,组织“行走黄河·看高质量发展”等主题宣传活动。举办沿黄九省(区)政协书画文艺精品展演活动。

拥抱数字化浪潮。主动融入数字山东建设全局,制定“数字政协”总体方案,加强全省各级政协业务系统互联互通,打造快捷、开放、交互、多跨应用场景。全省各级政协和机关干部实现“面对面”与“端对端”“屏对屏”的优势互补、数字赋能。

深化政协理论研究。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举办3次理论研讨会。完成全国政协交办重点课题任务。开展“庆祝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等理论研究。

七、坚持强基固本,全面抓好自身建设

常委会着眼为政协工作添动力、增活力,持之以恒、多措并举抓队伍、强素质、树形象,切实打牢履职基础。

发挥委员主体作用。制定修订强化政协委员责任担当的实施意见、委员履职工作规则、加强与委员联系的办法。实现届内委员培训全覆盖。开展“时代风采——委员履职进行时”和“最美政协人”推宣活动。

打造一流机关干部队伍。落实“严真细实快”要求,坚持重实干重实绩,树好选人用人“风向标”。实施素质能力提升工程。选派机关干部74人次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队员、参加“四进”攻坚工作组。省政协机关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单位。

强化专委会基础性作用。压实专委会分党组政治责任,完善专委会工作会议、全体会议、主任会议等长效机制。密切与党政部门对口联系。制定加强改进专委会工作和制度建设的意见。

加强对市县政协的联系指导。制定《进一步加强对市县政协工作联系和指导的若干意见》,建立学习联动、履职联系、信息联通机制,推动省市县政协三级联动、上下贯通。

五年来,我们对发挥专门协商机构重要作用、做好新时代政协工作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必须准确把握人民政协性质定位,必须胸怀大局、把握大势,必须树立与新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必须加强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等功能建设,必须切实强化委员责任担当。

我省政协工作取得的成绩,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全国政协有力指导和中共山东省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省人大、省政府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省各级政协组织、政协各参加单位和广大政协委员履职尽责、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社会各界热情帮助的结果。

2023年任务和今后工作建议

(一)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加强对新时代人民政协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组织好“学而系列”读书活动。做好新形势下人民政协思想政治引领工作。

(二)切实加强党对政协工作的全面领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扛起“落实下去、凝聚起来”的政治责任。建立健全党的建设与履职工作融合互促的制度机制。进一步健全政协党的组织体系、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支持派驻省政协机关纪检监察组履行纪检监察职责。

(三)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协商议政。围绕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推进现代农业强省建设,召开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围绕“数字政府”等召开月度协商会。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全省三级政协联动开展专项民主监督。

(四)健全完善制度化常态化履职平台。充分释放“五大平台”的牵引和集聚作用。完善平时提案提出和办理机制。加强与各党派团体合作共事,灵活多样开展与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的联系交往,深化少数民族界、宗教界团结联谊工作。继续做好山东文化标识推选活动。提升信息工作质量。建立政协应用型智库。做好政协新闻宣传工作。

(五)坚持不懈加强自身建设。加强委员队伍建设,开展“学习二十大,奋进新征程”主题活动,组织新一届省政协委员集中轮训;健全委员履职档案。优化专委会工作机制;完善专委会联系指导界别工作机制。加强对市县政协工作的联系和指导。建设“政治强、能力强、服务强、作风强”的模范机关。

为全面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汇聚团结奋斗磅礴力量

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为“走在前、开新局”贡献更多政协力量。

(一)要强化政治引领,增强团结奋斗向心力。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是最可靠、最坚强的主心骨。思想上同心同向,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指导我们奋进新征程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政治上同心同德,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行动上同心同行,把党的主张转化为共同意志与自觉行动。

(二)要把握中心任务,聚力团结奋斗新航标。要登高望远、坚定信念,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决策部署。要牢记嘱托、知重负重,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迈出坚实步伐。要洞察大势、融入大局,营造众志成城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的鲜明导向。

(三)要延伸工作手臂,画大团结奋斗同心圆。要厚积“磁场”,通过有影响力的委员去影响有影响力的人和界别群众,达到一个委员影响“一众人群”的效果。要拉长“半径”,形成从党内到党外、从常委到委员、从委员到界别群众的工作格局。要放大“辐射”,坚持面向委员、面向社会、面向海内外,广泛传播好声音、团结更多奋斗者。

(四)要讲究方法艺术,汇集团结奋斗正能量。要以协商增共识。善于运用民主的方法、教育的方法、协商讨论的方法,不断增进共识水平。要以文化聚共识。涵养人民政协包容和谐共生的文化特质,倡导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要以情怀铸共识。当好团结的模范,奋斗的表率,共绘壮美齐鲁画卷。

使命呼唤担当,奋斗成就未来。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在中共山东省委的坚强领导下,齐众心、汇众力、聚众智,为全面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