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南京市玄武区某小区,受伤男童家长上门掌掴男童并推倒老人。截图来自社交媒体视频
据新京报报道,两男童因抢玩具打闹致一方头部擦伤,受伤男童家长上门掌掴男童并推倒老人。11月8日,这起发生在南京市玄武区某小区的事件引发广泛关注。11月9日,据南京警方通报,涉事家长因涉嫌故意伤害被刑拘,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事发视频显示,打男童的这一巴掌打得太突然,不仅孩子没有想到,男童的爷爷也没有心理准备,这才发生推搡。孩子的医院检查结果显示“面部挫伤、(左)外耳挫伤”,孩子听力也受了一些影响,而孩子的爷爷则是“右侧腓骨上段骨折”。
从事发后家属道歉的视频来看,男童的爷爷已经被打得拄拐了。俗话说,打人不打脸。当着家长的面打人家孩子的脸,这可以说是“双重打脸”了。当然,这一巴掌把自己的尊严也打没了,把自己的面子也打没了,把孩子之间的友谊也打没了——据说这两个孩子平时关系很好。
孩子在一起玩,为了一些小事发生矛盾、争执是常有的事,这些矛盾,小的会引起孩子心中的不愉快;大的往往会演变为孩子之间的肢体争斗,造成身体的伤害。但在生活中,我们却经常看到一些家长为了维护自己孩子的利益“积极”平息矛盾,有的致使小矛盾变成大人之间更为剧烈的冲突……那么,孩子之间的矛盾真的解决了吗?面对孩子之间发生的纠纷、矛盾,家长要怎样处理和介入呢?
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先要问,孩子之间为什么会产生矛盾?多数是因为彼此的想法不同而在言语或行动中产生了摩擦,这些原因有的来自习惯,有的来自性格,有的来自教养,不论是哪一种,与想法不同的人相处,都是孩子成长必须经历的事情。
在经历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孩子们会更深刻地认识世界、了解规则,获得与人交往的能力。如果家长在孩子之间发生争执时横插一杠子或者拉偏手,不但不利于解决问题,而且还会影响家长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不利于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使孩子变得自私狭隘。
▲南京市公安局就家长掌掴男童案件发布通报。图/南京玄武警方在线官方微博
在对待孩子间的矛盾冲突时,通常有这几种误区:护短,这样的行为不但会让小冲突升级为家长之间的纠纷,也会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起到不良的导向作用;过谦,为了息事宁人,在不问清楚原因的情况下,极力要求自家孩子谦让,结果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导致受委屈的孩子更委屈;代替,家长过度保护,剥夺了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也严重影响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
其实,家长心里应该清楚,冲突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儿童心理学认为,冲突能促进个体变化、适应和发展,尤其在社会认知的发展上。冲突不仅能提高孩子认知的发展,帮助孩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生活经验,而且有助于提高孩子的交往合作能力。
当孩子间出现冲突时,家长首先应当倾听孩子的叙述。处于矛盾中的孩子,此时一般也非常迫切地需要倾诉,倾听不但能帮助孩子平静自己的心情,也使孩子的倾诉需要得到了释放,有时候,在倾诉时,孩子会自己理清思路,明白道理。
处理孩子间矛盾的方法,没有一定之规,家长应当本着培养孩子能力的原则,为孩子的长远发展着想,采取相应对策,尽量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时间,必要时给予正确的指导。
总之,家长要当孩子的退路,即提供建议与指导,提供保护与支持,教孩子学会如何正确认识自我、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合作与忍让,而不是像南京这位家长一样,冲锋在前,大打出手。
而且,家长应该成为孩子的榜样,优化自己的人格,给孩子以良好的熏陶和感染,以培养孩子诚实、乐观、开朗、团结协作、热情友好的优秀品质。
文 | 赵清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