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达海,书写临沂内河航运新篇章
山东
山东 > 凤观齐鲁 > 正文
站内

通江达海,书写临沂内河航运新篇章

地理往往预设了城市的发展路径,而航运对城市的发展则有新的改变。2022年,山东省发布了《基础设施“七网”建设行动计划》着力打造烟台、潍坊、临沂等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为省内的城市提供了重要的机遇。为进一步开发临沂市的内河航运资源,构建起陆港统筹、河海联运的新布局,临沂依托绣针河,打造通江达海的“出海口”,从而实现鲁南经济圈的陆海联动,提升区域城市的竞争力。

内河航运是山东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山东省而言,省内的内河航运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交通资源。2022年,山东省成为全国首个部省共建的交通强国省域示范区,这一“示范区”的设立将进一步构建山东发展的新蓝图,推动内河航运的建设。内河航运具有投资少、占地小、运能大、污染轻等优势,可以带动沿河经济快速发展,因此,临沂极力推进绣针河通航工程,是实现交通资源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绣针河通航工程,打通“最后一公里”

截至2021年底,山东港口吞吐量突破15亿吨,集装箱量突破3400万标箱,分别稳居全球第一、第三位。2022年,山东着眼于长远发展,推进一系列航运工程项目,按照“统筹谋划布局,适度超前建设”的原则,开展“七网”行动,在现代水网方面,以“一纵三横”为骨架,全面推进内河航道工程。小清河复航工程,京杭大运河山东段船闸智能化系统全面启动,使得省内的烟台、潍坊等地市都具有港口和水运的能力,而临沂境内的绣针河直接入海,距离海港近在咫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十分适合发展内河航运。

2022年5月,莒南县人民政府与山东港口日照港集团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投资30.5亿元,建设绣针河通航工程。并计划2年左右建成内河三级航道直达黄海,将莒南港绣针河水运工程码头打造成吞吐量2000万吨以上规模的港口。此前,山东省内的河港口主要集中在济宁和枣庄两地,包括之后的小清河工程,都离海比较远,而莒南县的河港口离黄海只有8公里,因此,绣针河通航工程可以建成山东省内离海最近的河港,打通“最后的一公里”,也会使临沂市真正做到“靠近大海并且亲近大海”,推动城市的新发展。

构建经济增长新极点

借助绣针河通航工程,临沂可以在城市的经济发展走廊上增添新的一极。这一工程也顺应了临沂的城市发展方向,向东发展,利用莒南港推进内河航运的带动作用,并且,可以与日照形成新的城市组合。当然,临沂建设内河航运着眼点不仅仅是为了带动自身经济发展,2021年7月,临沂市人民政府印发《临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临沂将推进水运通航,推动兰陵陶沟河复航工程,莒南绣针河(临港-岚山港)等内河通航,力争“十四五”末,打通与枣庄市、徐州市内河水运通道,实现临沂内河水运的历史性突破。

发展内河航运,科学开发和利用内河航运资源,将有力促进临沂运输结构优化,内河航运一方面可以弥补临沂市铁路和公路货运的不足,另一方面,临沂作为全国知名的物流之都和商贸名城,具有丰富的进出口货源,例如临港经济开发区的特钢等企业的大宗货物,适合走河港水运,绣针河通航工程能够很好地弥补临沂在水路交通运输上的短板,从而打造传统商贸经济模式外,经济增长的新极点。

推动鲁南经济圈陆海联动,提升竞争力

内河航运已经成为山东构建“铁公水”综合交通大网络的重要一部分,而绣针河通航工程的实施,也会成为沿河产业发展的“黄金水道”。鲁南经济圈是由临沂、济宁、菏泽、枣庄四市构成,日照参与,此前的鲁南高铁山东段通航后,更是连接了日照、临沂、济宁、菏泽几个城市,鲁南经济圈有了自己的交通大动脉,有利于鲁南港口和沿线城市间的合作与互动。

《临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目标是打通与枣庄、徐州之间的水运航道,从而可以使临沂的建材等物资通过枣庄、徐州等地沿运河过长江,直达江南地区。绣针河全长54.1公里,流域面积412平方公里,其中纵穿临沂临港区境内全长32公里,流域面积247平方公里。绣针河是两省三市交通要道,地处黄海沿岸、为鲁苏两省边界河道,也是日照市岚山区、临沂市临港经济开发区、连云港市赣榆县三市交界河道。可以看出,临沂内河航运的发展,尤其是绣针河通航工程的开通,既能够服务鲁南经济圈,加快临沂绿色低碳转型、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还可以辐射到长三角,推动陆海联动发展,真正实现从“近海临港”到“通江达海”的跨越,书写临沂内河航运的新篇章。

总的来说,绣针河通航工程能进一步促进临沂的经济发展,推动城市运输结构的转型升级,弥补鲁南经济圈内河航运发展的短板,打通鲁南内陆出海的“最后一公里”,构建经济增长的新极点,实现鲁南地区陆海联动,不断提升绣针河流域地市的竞争力,推动鲁南经济圈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文/马健)

推荐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