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济南市槐荫区玉清湖街道龙王庙村等291个村庄被评为第三批全省景区化村庄。加上此前评定的两批次景区化村庄,目前为止,全省共有860个村庄通过发展旅游新业态,实现向景区化“变身”。
村庄景区化,就是将景区与乡村看作一个系统,通过系统内各方利益协调和资源优化配置,达到乡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简单来说,就是把村庄当成3A级景区建设。
景区化村庄如何更好地在山东落地?如何更好地加速山东的全域旅游发展?
两年前,山东五部门联合制订了《关于开展村庄景区化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以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大力推进村庄景区化建设,推进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型升级。
意见明确了村庄景区化建设的“十有”功能,包括有足够的停车位,有完备的服务中心,有系统的旅游标识,有休闲、娱乐的乡村景点,有一批旅游经营农户等等。
“景区化村庄”之于山东,不仅仅是高标准、高要求的建设指南,更是注重保护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培育旅游新业态的发展方向。
在评定过程中,村庄业态完善、配套设施齐全、管理服务规范、生态环境优良四个方面则是建设景区化村庄的基本考核点。
蒙阴县岱崮镇蒋家庄村依托现有资源,打造了知青农场、知青展览馆、垂钓园、金崮园家庭农场等旅游景点,逐步形成了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农事体验、研学旅行于一体的复合型发展新业态,年游客接待量10万人次左右。
沂源县鲁村镇刘家坡村原名“光坡村”,以缺水缺土地著称,村内所有房屋建筑都以石质为主,现依托沂河源田园综合体项目,已经逐步发展成为“艺术活化乡村”的亮点村……
事实证明,村庄景区化是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有效途径。
今年是“景区化村庄创建攻坚年”,景区化村庄创建也已列入山东省文旅厅工作重点。山东坚持一村一策、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立足各地特色,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着力描绘“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多彩画面。
乡村旅游发展的最高境界是文化旅游,只有形成特有的文化IP,乡村旅游的品牌才能立起来。
鼓子秧歌作为土生土长的文艺形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位列山东三大秧歌之首。
商河县孙集镇袁窦村有着秧歌古村之称,该村挖掘当地的鼓子秧歌资源,致力打造展现鼓子秧歌历史文化演变为主的乡村文化旅游综合体。
村内采用真人实景演绎了鼓子秧歌的起源和演变,同时配备专业的老师,游客可以前来体验这一文化的魅力。这里每年都要举行山东秧歌文化旅游节,山东三大秧歌队齐聚于此,擂台争霸,一时间万人空巷,吸引游客10万余人次。
乡村之美,美在特色。如今,一个个“环境美、产业旺、文化兴”的美丽村庄景区正在山东遍地开花。
乡村旅游是促进农村经济现代化的新兴产业手段,也是实现农村美、农民富的有效途径,在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东营区龙居镇林家村原本是一个偏僻贫穷的村子,有着植桑养蚕业的历史,近年来村里借助黄河流域自然地理优势,积极延长产业链,改造建设了“河畔林语”桑蚕人家民宿、桑蚕养殖产业基地、桑蚕博物馆等一批优秀的文旅项目。
肥城市仪阳街道刘家台村始终把旅游业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一环,通过开发桃花源景区,建设桃花谷、桃花湖、民俗馆等40余处旅游景点,做活赏花、品桃、开发桃木工艺“三桃”文章……
通过景区化村庄建设,山东实现农村向景区、农民向旅游从业者、农产品向旅游地商品的“三大转变”,使当地居民真正享有旅游发展红利,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近年来,山东大力推进村庄景区化建设,实现了乡村旅游业态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涌现出一批景区化村庄典型。目前,山东已开展三个批次的景区化村庄创建培育工作,全省景区化村庄数量达到860个。
纵观各村的发展路径,不难发现,景区化村庄已成为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抓手和重要途径。乡村环境的提升、村民经济的增收、乡村产业的兴旺,促进乡村从“环境美”向“发展美”转型,实现“美丽乡村”到“美丽经济”的转变。
山东提出,下一步计划将景区化村庄纳入动态管理,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引导相关村庄优化整体环境、开发体验产品、提升服务质量,不断丰富乡村旅游供给,探索乡村旅游精品化发展新路径。
如今,形态美、生产美、生活美、人文美正由一种美好蓝图变为现实图景。
凤凰网山东 宋永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