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五载奋进路,阔步迈向新征程—写在齐鲁工大(省科学院)科教融合五周年之际

砥砺五载奋进路,阔步迈向新征程—写在齐鲁工大(省科学院)科教融合五周年之际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初秋的齐鲁大地,天朗气清,万物并秀,满目新景。在全国上下喜迎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我们迎来齐鲁工大(省科学院)科教融合五周年。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一个单位的发展,总有一些关键的节点,关键的时期。2017年,注定成为校(院)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从2017年5月28日山东省政府印发通知组建新的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到8月11日校(院)召开领导干部会议正式拉开科教融合的序幕,科教优质资源在体制机制改革的加速催化下汇聚强劲动力、释放澎湃动能,全面演绎了校(院)创新引领、跨越发展的恢弘画卷。

栉风沐雨,春华秋实。融合五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紧紧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理念,不断强化改革“关键一招”意识,持续深化创新“动力之源”思维,按照“一个定位、四个示范”目标要求,积极推进“三个转变”,贯彻落实“八大行动”,接续实施“七大工程”,努力构建一体化发展格局,着力打造科教融合“山东样板”。校(院)核心事业指标全面突破,党的建设全面加强,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大幅提升,学科整体实力不断攀升,科研创新活力充分释放,社会服务功能多元拓展,国际交流合作加速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加强,入选山东省高水平大学“冲一流”建设高校,成功新增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实现自主培养院士的重大突破,为建设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应用研究型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鉴往知来,循道致远。历史是未来的钥匙。站在五周年的节点上徐徐回望,纵观过去、当下和未来,历数“融合、改革、创新……”等关键热词,我们要在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中找准“成功密码”,要在卓越非凡的发展成就中汲取前行力量,更要在大有可为的发展机遇中乘势而上。

(一)壹引其纲万目张

正其末者端其本,善其后者慎其先。

2019年1月3日,时任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同志到校(院)调研指导工作,要求我们按照“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应用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定位,努力成为科教融合的示范、“产学研”结合的示范、体制机制创新的示范、高校党建工作的示范,进一步指明了“一个定位、四个示范”的发展要求和前进方向。

方向是行动的指南。回顾融合之初,面对高校和科研院所在体制机制、目标定位、资源渠道、评价指标、文化氛围等方面的诸多不同,面对没有成熟模式可以借鉴、没有固定模式可以复制的现实困境,校(院)党委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相结合,深化实践探索,强化顶层设计,渐进式构建科教一体治理体系。从第一时间确立“12345”指导思想、率先启动“齐鲁科教英才工程”,到制定《整合方案》、出台《一流大学建设实施意见》、实施“八大行动计划”,到隆重召开校(院)第一次党代会、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确立“一三五七”中长期发展战略,接续启动“七大工程”,再到制定“十四五”战略发展规划及九个专项规划、全面厘清发展思路、擘画发展蓝图,我们始终坚持顶层统领、举旗定向,推动科教融合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航道”奋楫扬帆、行稳致远。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认识到位,行动才会自觉。“一个定位、四个示范”的发展目标,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需要我们比别人付出更为艰巨、更为刻苦的努力。融合以来,我们充分发挥思想引领“定海神针”作用,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切实从的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感悟思想伟力,砥砺初心使命,汲取智慧力量。聚焦师生员工“急难愁盼”,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切实增强师生对科教融合事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真正解决好校(院)事业发展“为了谁、依靠谁”这一思想认识“总开关”问题,教育引领广大师生员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牢固树立“1+1=1”的“一家人、一盘棋、一股劲”的全局意识,全面开创“1+1>2”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崭新局面,为校(院)事业发展带来坚强思想保障和不竭精神动力。

行动是最好的落实。党的领导是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融合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形势和非常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建立健全全面从严治党制度体系,扎实推进“工作落实年”“重点攻坚年”等活动,全面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通过“双推双考一训”精准识人用人,选优配强领导干部,以“关键少数”引领“绝大多数”,健全完善权责明晰、逐级负责、层层落实的责任体系,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不断增强。

安全是重要的保障。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今年4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叠加交织的复杂形势,校(院)牢固树立“大安全”意识,建立健全“点线面”相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相补充的立体防控体系,统筹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事业发展,切实把安全稳定的变数变量转化为推动校(院)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有力维护了校园平安和谐。

山雄有脊,房固赖梁。回顾过往,决定科教融合事业发展的“影响因子”应该有很多,但“明确的发展理念,正确的前进方向,坚强的领导集体,统一的思想认识,有力的行动落实,可靠的安全保障……”无疑是首要的“关键因子”,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的“牛鼻子”,必须一以贯之、绝不动摇。

(二)造物鼎新开画图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2022年2月,新学期伊始,校(院)召开干部培训暨工作动员大会,深入学习贯彻全省工作动员大会精神,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十大创新”明确校(院)“十大重点突破”目标任务,持续奏响深化科教融合改革、创新驱动发展的“最强音”。

改革是破旧立新,推动发展的内在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科教融合作为体制机制改革的一次全面尝试,改革创新是我们的最大优势,更是我们加快发展的关键。

革故鼎新,踵事增华。融合以来,校(院)牢固树立改革“关键一招”意识,科学把握科教融合的内在逻辑,深入探索改革发展的实践路径,持续推进渐进式改革,不断释放发展活力。

一体化发展创新引领。发展遇难题,改革做文章。面对如何发挥双方资源优势、实现科教资源融合共生的现实问题,校(院)积极探索学院、研究所一体化运行模式,从组建科教融合试点学院,到推进菏泽校区与科学院菏泽分院一体化运行,再到机械学院与山东省机械设计院整建制融合,我们在实践探索基础上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学部制管理运行机制,出台《关于学部运行管理的指导意见》,以学科为引领,基于“六个统一”,组建成立14个实体化学部,全面打造教学、科研双轮驱动的科教融合新平台。

自主权下放激发活力。松绑放权,提质增效。校(院)持续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按照“放”字优先、“管”字跟进、“服”字保障要求,把权力下放给二级单位,把资源配置到二级单位,把任务分解到二级单位,全面压实二级单位发展主体责任,充分激发二级单位改革创新活力和内生发展动力,着力破解资源配置不精准、投入产出效益低、发展动力不足等痛点堵点问题,全面推动事业发展动力由普通“火车头”牵引向“动车组”节节发力转变,逐步健全完善具有科教融合特色的校(院)宏观管理、二级单位自主运行、责权利明晰的两级管理体制,让学部(学院)真正成为创新发展的“战斗单元”。

教育评价改革全面深化。教之所需,民之所望,改革所向。教育评价改革事关教育发展大局,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校(院)着力构建具有科教融合特色的现代大学内部治理制度体系,全面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深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绩效分配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重点改革,坚决破除各环节存在的“五唯”问题,全力打破职称评聘“终身制”和绩效分配“大锅饭”,有效激发人才队伍活力。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改革的脚步永不停歇,创新的思维永不止步。历史告诉现在,也告诉未来,改革创新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重中之重和关键要素。当前,校(院)各项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打赢了机构整合、机制创新的“上半场”,更要打好高质量发展的“下半场”,我们也必将乘着改革创新的大潮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绩。

(三)新晴尽放峰峦出

春暖鱼龙化蛰雷,满林春笋生无数。

2022年7月30日,2022中国算力大会在济南召开,校(院)党委书记王英龙应邀参会,并作“超算筑基数字经济发展”主旨报告,从“数字经济及算力发展现状、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算力布局、济南超算算力网络相关成果”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数字经济及算力发展现状、济南超算算力网络建设发展情况和突破性成果以及校(院)依托学科平台优势、以算力赋能产业数字化转型、贡献“超算力量”的战略规划,彰显了校(院)致力于科技自立自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担当。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历史无数次证明,每当新的革命性技术出现,谁先拥抱新技术,谁就将赢得发展先机。校(院)作为山东省重点建设的科教融合单位、全省最大的综合性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同时拥有科技、教育两大平台优势,必然要在科技自立自强、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浪潮中走在前、当先锋、作表率。

融入重大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引不进、更买不来。融合以来,校(院)坚持融入中心、服务大局,用好科研这一突出“长板”,紧紧围绕国家和全省重大战略,以大平台、大项目、大团队为牵引,持续提升基础研究能力、科技创新支撑服务能力和标志性成果培育转化能力,以贡献求支持,以服务求发展,切实将比较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主动承接大项目。坚持“四个面向”,服务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海洋强省、数字强省、强省会等重大发展战略,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8项,获国家科技奖励4项,年科研经费从4.6亿元增长到11.3亿元。

积极培育大平台。布局建设了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代表的基础研究平台、以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平台、以国家超算中心为代表的基础支撑平台等三类创新平台,国家级科研平台达到10个,获批山东省首批基础科学研究中心(计算机科学)。

加快产出大成果。创新科研成果评价机制,充分发挥山科集团平台优势,打造全链条科技创新转化体系,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成果转化金额突破18亿元,孵化企业50余家。其中,2020年度校(院)转化科技成果合同金额超过6亿元,位列全国高校第31位,服务国家和省重大战略能力显著增强。

锚定社会需求,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学科筑峰,强基固本。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基础,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更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要指标。校(院)强化学科引领与整合作用,充分发挥科教互补优势,深入实施学科筑峰计划,全面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大力培育优势特色学科,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获批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入选山东省高水平大学“冲一流”建设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轻工技术与工程分别入选省“高峰学科”和“优势特色学科”,化学等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建设达到新高度,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民族强。责重山岳,能者方可当之。躬逢伟大时代,我们要心怀“国之大者”,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投身科技创新主战场,瞄准关键领域,加快攻克“卡脖子”技术,掌握更多“撒手锏”技术,勇攀科技高峰,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不断作出工大(科院)贡献。

(四)万马奔腾竞苍穹

教育兴,则人才兴;人才兴,则事业兴。

2021年11月18日,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21年院士增选结果,王军成研究员增选为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院士,成为校(院)自主培养的第一位两院院士,实现了校(院)本土培养院士的历史性突破,标志着校(院)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达到了新高度。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人是事业发展最关键的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归根结底在培养造就一代又一代可靠接班人”。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的态势,我们必须更加重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的支撑作用,才能在新一轮竞争中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延揽天下英才,共创时代伟业。校(院)始终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持续推进人才引育创新,大力实施“齐鲁科教英才工程”和“3151”人才计划,全职引进博士及以上各类人才571人,专任教师博士比达到65.8%。优化实施各类人才发展计划,着力构建“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三级人才队伍培养体系,聘用诺奖专家1名,新增万人计划等国家级人才27人,泰山学者攀登计划、泰山青年专家等省部级人才104人,生物基材料与绿色造纸团队获评“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人才引领事业发展集聚效应充分彰显。

强化科教协同,培育时代新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科教融合的最终目的就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校(院)立足科教协同育人优势,全面实施一流人才培养工程,建立科教融合学院,实施“2+2”“3+1”分段式培养,积极探索“重基础、宽领域、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全力构建“教学、科研、实践、转化”一体化的科教产协同育人体系。调整优化专业布局,聚焦“十强”产业和前沿发展需求,健全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新增保密技术、网络空间安全、人工智能、海洋技术等11个新工科专业,获批2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7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切实提升思政育人实效,持续深化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融合创新,牵头成立山东省高校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建立“123”课程思政工作体系,形成了多效融合的“3+X”线上课程思政工作范式,思政育人主渠道作用全面夯实,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首在得人。我们要更好地培养人才、发现人才、珍惜人才、凝聚人才、使用人才,切实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真正让人才站稳“C位”、唱好“主角”,让各类人才成就自我与校(院)发展同频共振,奏响群星闪耀、创新发展的铿锵乐章。

(五)为有源头活水来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2021年8月31日,校(院)党委印发《文化建设实施方案》,聚焦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四个维度,明确提出校(院)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以及重点任务,擘画了科教融合之文化融合的基本架构。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标志和支撑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作为科教融合单位,文化传承发展与融合创新是科教融合的应有之义,是科教融合的内在动力,更是科教真正融为一体的重要标志。

文化具有鲜明的导向示范和价值引领功能。融合以来,校(院)坚持把文化传承与融合创新作为科教融合的重要内容和重要载体,大力实施文化引领提升工程,努力打造与科教一体化进程同向同行的文化体系,以文化统一思想、以文化凝聚人心、以文化鼓舞士气、以文化促进融合,加快推进科教从表层融合、深度融合到核心融合。

固本培元,凝心铸魂,持续提升科教融合文化凝聚力。坚持内涵引领,深化了“明德励志,崇实尚能”校训内涵,凝练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科教报国为己任”的办学理念,形成了以“团结、惟真、务实、创新”为核心元素的大学文化,铸就了“爱党爱国、艰苦奋斗,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校(院)精神,发布了校歌和新版校徽,努力构建体现大学精神、符合时代要求、彰显科教融合特色的大学文化,以文化赋能校(院)事业高质量发展。

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持续提升科教融合文化创造力。坚持目标导向,将文化育人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科教文化融合一体推进,打造“山东红色文化与当代价值”、 “新六艺”新生入学教育等特色课程,塑造传统文化教育体验馆、“鸿雁”大学生标兵讲师团、悦读沙龙、大学生教官示范团等文化育人品牌,开展“诗意校园·丹心向党”五月诗会、“红色起点”百幅图片展、“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伟大精神双语图文展”、“四史大讲堂”等特色文化活动,营造了浓厚的文化育人氛围。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的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我们要坚持历史传承与发展创新相结合、知识育人与文化育人相统一、共性文化与个性文化相协调,用活文化资源、激活文化优势、厚植文化动能,持续为事业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六)击水中流看今朝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

时代的考题已经列出,我们的答卷正在进行。科教融合的历史答卷上,守正创新、笃行致远、开拓进取、艰苦奋斗……是我们的“奋进之笔”,深化改革、创新引领、科教报国、立德树人……是我们的“解题要素”,事业发展、实力攀升、科研突破、人才兴盛……是我们的“中期报告”。

一切早已开始,一切远未结束。

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今年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突出强调“我们党是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始终赢得人民衷心拥护,必须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

大潮已经起势,会当中流击水。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更是校(院)“十四五”规划实施和深化科教融合改革的关键之年,校(院)发展正处于一个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 以什么样的状态投身工作,事关校(院)未来发展全局。

征途漫漫,唯有接续奋斗。

接续奋斗,让我们做矢志前行的“追梦人”。志之所趋不可阻,穷山距海不能限。梦想是激发活力的源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建成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应用研究型大学是全体工大(科院)人的共同愿景。心中有梦想,行动有方向,脚下有力量。面对新征程新使命新任务,我们唯有振奋精神,统一思想,主动走出“舒适区”,拉高工作“标准线”,前推发展“起跑线”,向着既定的目标,沿着正确的路径,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为强国复兴梦、高水平大学梦不懈努力、久久为功。

接续奋斗,让我们做创新引领的“拓荒牛”。历史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机遇属于勇于创新、永不自满者。过去五年,校(院)事业发展取得的一切成就源于改革创新,

未来我们要取得更大的成绩,更离不开改革创新。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面对更加艰巨的发展任务,我们必须始终用好改革“关键一招”和创新“动力之源”,以思想大解放推动改革大突破,以要素大创新释放发展大活力,持续推动校(院)事业发展加速加力、行稳致远。

接续奋斗,让我们做只争朝夕的“实干家”。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校(院)事业发展来到紧要关头,机遇不等人,问题不等人,时间不等人。河入峡谷,风过隘口,实干才能创业兴业,苦干才能攻坚克难。我们要始终保持爬坡过坎的压力感、奋勇向前的使命感、干事创业的责任感,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以永远在路上的坚定执着,不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乘历史大势而上,走人间大道致远。目标催人奋进,奋斗正当其时。新机遇新使命呼唤新担当新作为,让我们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锚定“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三个走在前”总遵循、总定位、总航标,持续深化“一三五七”发展战略和“七大工程”,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统筹疫情防控和事业发展,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强大决心、“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执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的坚定信心、“事争一流、唯旗是夺”的价值追求和“严、真、细、实、快”的工作作风,努力将科研优势转化为学科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办学优势、融合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奋力开创高水平大学建设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齐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