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与历史研究 | 王维《辋川图》图式特征分析  ——以明代《辋川图》石刻拓本为中心

图像与历史研究 | 王维《辋川图》图式特征分析 ——以明代《辋川图》石刻拓本为中心

编者按

本栏目文章来自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美术批评方法与实践》结课作业和专业实践课成果,主要分为“沂蒙题材美术研究”、“艺考之路”、“山东美术史论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图像与历史研究”、“艺术家个案研究”等多个专题系列。

王维《辋川图》图式特征分析

——以明代《辋川图》石刻拓本为中心

作者:罗文文 指导教师:曲刚

摘要:王维绘制的《辋川图》虽在晚唐损毁,但后世画家依照宋人摹本绘制了大量作品,形成了一个传承有序的图像谱系,这使得王维《辋川图》成为近千年中国山水画的重要题材和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以明代《辋川图》石刻拓本作为参照坐标,利用图像分析与数据分析法,通过设计图像特征点分析比对历代《辋川图》,并结合相关史料,从而厘清该谱系的三个重要图式特征。进而发现该图像谱系的图式原型与王维《辋川图》原作关联不大,而是源自所谓的北宋郭忠恕摹本。

关键词:王维;《辋川图》;郭忠恕;山水画;图式特征

引言

王维选择隐居辋川对其生活与创作影响极大,自创作了《辋川图》之后,“辋川”作为一种文人诗意栖居的代名词,成为历代文人可望而不可即的精神追求,有关“辋川”的文献和绘画作品便开始大量出现。

唐武宗年间,由于寺庙坍塌,所以画作不复存在。到了宋代,各种版本的《辋川图》绘画作品开始大量出现且大都质量精良,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为此后《辋川图》创作奠定了基础,但是其中不免有大量伪作出现。

元代实行种族歧视政策,文人地位较低。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文人被迫归隐山林,由此与王维《辋川图》产生了共鸣,各种版本的《辋川图》摹本盛行。他们大多以宋代郭忠恕的《辋川图卷》为蓝本来创作属于自己风格的《辋川图》。

明清时期,《辋川图》摹本的版本更是纷繁众多。许多题款为宋元的《辋川图》大多是明代的仿制品。加之,董其昌提出“南北宗论”,主张推崇南宗并将王维奉为“南宗之祖”,为适应市场需求,画家开始借题发挥,这使得《辋川图》呈现出更加复杂的局面。

一、明代《辋川图》石刻拓本与图像特征点设计

《蓝田县志》中有关于明拓本的记载:万历四十五年,蓝田知县沈国华在重修与增补《蓝田志》期间,发现蓝田县的《辋川图》书面状况简拙粗陋且与真景大不肖似。于是开始探询《辋川图》版本的下落,直到找到了陕西三原人士来復家藏的《宋忠恕临右丞真迹善本》,并将它作为底本,命山西画家郭世元摩作,再命长安石刻家族卜氏最杰出的师傅卜棟与卜杰进行石刻(图1-1、1-2、1-3、1-4、1-5)。题跋由郭宗昌的隶书与郭世元的书法共同组成。

图1-1、1-2、1-3、1-4、1-5 明代 明拓本 美国芝加哥东方图书馆

图1-1、1-2、1-3、1-4、1-5 明代 明拓本 美国芝加哥东方图书馆

笔者以明拓本为参考坐标设计图像特征点,以此对比历代《辋川图》,从中归纳图式特征点,进而梳理王维《辋川图》的传承脉络,最终追溯谱系原型。以明拓本为参考坐标设计图像特征点的原因有二:一是历代作品大多以王维的摹本为原型,在众摹本中,公认宋代郭忠恕的摹本最精,而明拓本就是依照郭忠恕的摹本进行创作的。二是从年代、真伪、画家身份来讲,大多数传世作品,学术界都存有争议,即便是郭忠恕传世版本目前就已找到两件,但明拓本真实可靠,具有明确纪年和绘刻的相关信息。

特征点的设计分三个部分(A.整体布局,B. 单元结构,C.具体内容),依据特征点的重要程度制定先后顺序。

A.整体布局包括以下五个因素。

1.形制

2.单元排序(由右向左)

3.榜题(由右向左)

4.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连接方式

5.层次关系

B.单元结构分析二十景中每一景观的基本结构特征。

C.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五个因素。

1.建筑

2.山石

3.人物活动

4.林木

5.其它

二、历代《辋川图》画作比对

通过对历代《辋川图》画作摹本的梳理,发现其摹本数量众多。本文笔者按照朝代顺序将历代《辋川图》分为宋、元、明、清四个部分,并将其中的每幅《辋川图》摹本与明拓本进行特征点比对,进而通过数据的整理与分析(详情见下表),总结历代《辋川图》图式特征与成因。

历代《辋川图》与明拓本特征点比对中的相同点统计

朝代 画作 A.整体布局(个) B.单元结构(个) C.具体内容(个)
宋代 美国西雅图艺术博物馆馆藏《辋川图》 23 20 95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辋川图》 23 20 85
  赵伯驹《辋川别墅图》 21 18 66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佚名《临辋川图》 23 19 86
  中国历史博物馆馆藏佚名《辋川图》 11 11 44
  关世运《辋川图卷》 22 17 69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馆藏《摩王维辋川图》 18 17 74
元代 赵孟頫(传)《摩王维辋川诸胜图》 18 8 67
  唐棣《辋川图》 22 20 94
  商琦 《临王维辋川图》      
  王蒙《仿王维辋川图》 10 3 30
明代 畏垒堂藏文徵明《临王维辋川图卷》 21 20 94
  文徵明(传)《辋川别业图卷》 23 20 95
  仇英《辋川十景图》 16 11 73
  宋旭《辋川图卷》 10 2 25
  孙枝《王维辋川别业图卷》 23 20 93
  佚名《辋川图》 23 20 95
  沈周《辋川诗意图》      
  谢时臣《辋川积雨图》      
清代 王原祁《辋川图》 19 16 65
  于敏中《临王维辋川图册》      
  沈源、曹夔音《辋川二十景诗意图》 23 20 94
  黄易《辋川图》 2 0 0
  钱杜《辋川图》 1 2 7
  张积素《辋川图》 2 0 6
  金学坚《辋川图》 21 17 90
  普荷《辋川图意图》      
  王翚 《辋川雪霁图》      

三、历代《辋川图》的图式特征

(一)整体布局

从整体布局来看,共有三个基本特征,具体分析如下:

其一,画面分为两个中心点,前半段以辋口庄为中心(图2-1、2-2、2-3),后半段以倚湖为中心(图3-1、3-2、3-3)。经过统计与对比发现,历代《辋川图》图像的前半部分的景观以建筑(群)居多,而辋口庄建筑规模最大,也是辋川别业中少有的高楼建筑和水上建筑,自然最引人注目。倚湖作为画面后半部分的核心,水面辽阔,被高山峭壁包围,是整个辋川别业景致的核心,别业中的景致都是沿湖而建的,湖水贯穿了辋川别业中的各个单元。

图2-1 北宋 郭忠恕 《临王维辋川图》 上半部分 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2-1 北宋 郭忠恕 《临王维辋川图》 上半部分 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2-2 元 唐棣 《辋川图卷》 上半部分 京都国立博物馆

图2-2 元 唐棣 《辋川图卷》 上半部分 京都国立博物馆

图2-3 明 文徵明 《辋川别业图卷》 上半部分

图2-3 明 文徵明 《辋川别业图卷》 上半部分

图3-1 北宋 郭忠恕 《临王维辋川图》 下半部分 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3-1 北宋 郭忠恕 《临王维辋川图》 下半部分 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3-2 元 唐棣 《辋川图卷》 下半部分 京都国立博物馆

图3-2 元 唐棣 《辋川图卷》 下半部分 京都国立博物馆

图3-3 明 文徵明 《辋川别业图卷》 下半部分

图3-3 明 文徵明 《辋川别业图卷》 下半部分

其二,《辋川图》遵循王维诗集《辋川集》篇目的顺序排序。历代《辋川图》(实为二十一景,详见后文)中的景观以相对独立的单元结构出现,自右向左的的单元排序与王维诗集《辋川集》篇目的排序顺序大致相符。

其三,辋川二十一景皆面朝湖水、背靠高山(图4-1、4-2、4-3)。画面以山为背景,以湖为面,辋川各景都至于湖水对面,倚湖湖水串联辋川各景。通过山脉的连绵起伏和湖水的自然流动将一个个的辋川景致连接在一起,形成了辋川别业。

图4-1 北宋 郭忠恕 《临王维辋川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4-1 北宋 郭忠恕 《临王维辋川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4-2 元 唐棣 《辋川图卷》 京都国立博物馆

图4-2 元 唐棣 《辋川图卷》 京都国立博物馆

图4-3 明 文徵明 《辋川别业图卷》

图4-3 明 文徵明 《辋川别业图卷》

(二)单元结构

从单元结构来看,共有四个基本特征,具体分析如下:

其一,上文提到,通过《辋川图》和《辋川集》对比发现,《辋川图》基础遵循《辋川集》篇目的顺序排序,但多出辋口庄一景,“辋川二十景”实为二十一景。

图5 北宋 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 局部 故宫博物院

图5 北宋 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 局部 故宫博物院

其二,建筑物(群)数量多。历代《辋川图》二十景中建筑物(群)景致数量多,共计九处,约占二十景的一半,是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极少出现的情况。例如,在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中(图5),仅有几处屋舍点缀其中。

其三,画面前半段以建筑物(群)为主,强调人物活动的内容;后半段以山水为主,突出自然景物之美。历代《辋川图》二十景中的建筑物(群)共计九处,其中七处建筑物(群)处于画面的前半段,只有两处建筑物(群)处于后半段,从而说明后半段主要以自然景观为主。

其四,二十一景中的辋口庄、斤竹岭、倚湖、竹里馆在历代《辋川图》中的出现次数较高,受到历代画家的喜爱。

(三)具体内容

从具体内容来看,二十一景大多都有其基本特征保持不变。例如,孟城坳的古城墙呈“口”字形布局,城墙外树林环绕;华子岗整体呈“回”字形布局(有湖水分隔山脉与建筑),四周山石围绕,溪流从山涧注入,呈中心对称状;斤竹岭一前一后两片竹林集中分布,竹林被湖水分隔上下两处。

结语

王维《辋川图》作为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经典之作,虽早已不复存在,但是历代流传着大量依照宋人摹本进行创作的《辋川图》,这些《辋川图》经过各个朝代的演变,形成了一个独有的图像谱系。该图像谱系有三个方面的图式特征。

《辋川集》二十首的“诗眼”、后世文人的文学追忆和画家的艺术想象是《辋川图》图像谱系的主要成因,进而发现该图像谱系的图式原型与王维《辋川图》真迹关联不大,应出自北宋郭忠恕的《辋川图》。

参考文献

著作:

1.(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2.(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

3.(唐)王维,《王右丞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07。

4.(唐)王维撰,陈铁民校注:《王维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7 。

5.(唐)王缙撰:《王摩诘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6月。

6.(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7.(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 年版。

8.(清):吕懋勋《蓝田县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光绪元年。

9.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

10.郗蒙 :《王维辋川集赏析》,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

论文:

1.孙菊君:《万历年间郭世元摩<郭忠恕临王维辋川图>石刻拓本研究》,台湾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于振生:《<辋川集>诗歌研究》,喀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5月。

3.简东,《由<辋川集>看王维的园林与景观意识》,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5月。

4.薛征涛:《从“辋川胜景”到“南宗代表”——中国古代山水画辋川意象研究》,西安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20年6月。

5.郭敏:《唐代田园山水植物意境研究——以<辋川集>为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年。

6.晏斯宇:《传仇英<辋川十景图>研究》,北京印刷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21年6月。

7.杨箫凝:《唐代王维辋川园林研究——基于历代辋川图的视角》,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6月。

8.江树英:《王维<辋川集>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5月。

9.杨娜:《王维<辋川图>的释读和启示》,美术观察,2018年1月。

10.郭旭颖:《王蒙<仿王维辋川图卷>相关问题研究》,荣宝斋,2018年。

11.王洪伟:《宋传<辋川图>及郭忠恕临本所绘景色考》,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3年第2期。

12.郭辉莹:《浅析王原祁<辋川图卷>的六法表现及后世影响》,普洱学院学报,2021年8月,第37卷第4期。

13.方闻:《略论王原祁<辋川图>卷》,中国国画。

14.吕长生:《评宋人<辋川图卷>——兼考唐王维<辋川图>》。

15.魏征、冷万豪:《王维<辋川图>中空灵静寂美学思想》,中国美术研究,2020年7月。

16.李育名:《试论王维诗画合一的意境创构——以<辋川集>为例》,文学研究,2021年,第26期。

17.周孔飞、唐晓岚、王忆梅、王赫煊、陈庆:《辋川别业下诗人王维的花意象探析》,园林艺术,2019年第6期。

18.荣小措、梁瑜霞:《论王维选择隐居辋川之缘由》,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7月,第46卷第 4期。

19.赵振宇:《绘画在景观意义延续中的作用:以中国古代园林绘画<辋川图>的流传为例》,书画艺术学刊,第十八期。

20.邹洋、梁维依、周金盼、李浩:《辋川别业植物造景分析》,现代园艺,2021年第2期。

21.李珊珊:《从<辋川图>谈起——浅论中国山水画中的堪舆意识,阜阳师范学院(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22.曾布川宽:《“王维”<辋川图卷>和风水论》,艺苑·美术版,1995年第3期。

(特约编辑:李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