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草一柳话传承,一编一织守匠心
这些经纬之间的传承
演绎着匠人们最美好的指尖芳华
纯朴而不失优雅
是沉淀了时光之美的艺术奇葩
今天就与小编
一同走进这编织的世界
领会朴素造物的传世匠心
莱州草辫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莱州草辫,是一项广为流传的传统工艺,源于莱州沙河一带的农村,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一把麦草,几根秸秆,上扯下拉,瞬间就变换成了草帽、草篮、草扇等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
来源:《仙境烟台》杂志
莱州草辫分为“囫囵草辫”和“扩草编”。“囫囵草辫”就是用囫囵的麦莛草辫掐成的各式花样的草辫;“扩草编”就是用专用工具扩草刀(劈草刀),将麦草扩成宽窄不等、根数不等的麦草,再编、掐成各式花样的草辫。20世纪50年代,主要产品在传统的麦秆编制的草帽、提篮等基础上,增加了玉米皮编制的提篮、提袋、茶垫、坐垫、地席、门帘、果盒、纸篓、拖鞋以及用麦草制作的贴画贴盒等。麦草贴画集油画、工笔画等艺术于一身,多表现花鸟虫鱼、虎啸深山、鹿鸣翠谷、秋菊傲霜、红梅吐香、悬崖飞流等题材。麦草贴盒多取型于东西方古建筑,或楼、台、亭、阁,或教堂、古堡,或城市一条街,或乡村院落等等,为各国艺术爱好者和收藏家所喜爱。
临沭柳编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临沭的柳编技艺自古远近闻名,史书记载,清朝时期临沭就已经有数量颇为可观的柳编制品销往全国各地。“一把锥子一把剪,马扎一坐搞柳编”,在历史的长河中,当地群众发挥聪明才智,用柳条编织各类日常生活用具,如筐篓、簸箕、箢子等,柳编技艺逐渐炉火纯青。
临沭柳编与众不同之处在于柳条大多选用当地栽培历史悠久的杞柳,其枝条柔韧性强,再配以平编、竖编、立花编、拉花编等手法编制,更容易制作出形状各异的工艺品。
组图来源:学习强农 乡村季风
十指上下翻飞、一根根柳条相互交织。如今,临沭生产的柳编工艺品已不再局限于过去的农用家什,拓展出柳编宠物筐、装饰画、家居用品、摆件等新品种,形态精美、款式多样,先后销往1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博兴柳编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博兴县志》载:博兴柳编技艺“在县内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它发祥于兴福镇一带。最早有一王姓青年,他用柳条编制的筐、篮、篓、箢等器具,巧夺天工,人称‘王缠’”。
明清时期柳编技术在博兴县一带传播开。清初,民间编织的柳箱、筐、篮、升、斗、簸箕、筐萝等,编织技术精巧,产品样式考究大方,结实耐用。清末以后,编织人员达4000余人。民国时期,博兴县从已有15000余人从事柳编生产。
组图来源:滨州市文化馆、淄博高新区滨州商会
柳编技艺所用原料是柳条,柳条的种类很多,有旱柳、垂柳、劈柳、杞柳、红柳等。柳编制品的生产过程大体分为选料、上色、浸泡、编织、熏蒸、晾晒、刷漆等7个环节,全部采用手工制作。柳编产品有300多个花色品种,主要包括:洗衣筐、小耳篮、大柳筐、园筐、花盆套、纸篓、提篮、童篮、挂篮、方盘、面包筐、酒瓶篮、流行箱、大簸萁、簸萁、箢子、柳衣箱、柳帘、水斗子、宫灯、屏风等产品。编织方法主要有穿、缉、拧、系、编、织、缠、绞等。
曹县柳编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曹县柳编是用杞柳条和麻绳经纬交织编结成生活用品的一项传统手工技艺。曹县居民长期以来形成了使用当地盛产的杞柳条编制各种农用、家用器皿的习俗。农民生产、生活中使用的大大小小的盛器都是自己动手编制而成。有些技艺娴熟的农民编织的器皿质量好、样式新,很受大家欢迎,于是他们把编好的箢篼、簸箕、筐、篓等拿到集市上销售用来换取粮食等生活用品,柳编编织技艺逐渐成为当地农民普遍掌握的一种手工技艺。
组图来源:菏泽文化旅游、聚匠网
柳编编织技艺产于曹县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它凝聚了曹县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水,历经数代民间艺人的传承、革新,成为曹县传统手工技艺中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手工技艺形式,其实用价值、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得到普遍认可。曹县的柳编编织技艺是简单的工具与高超技艺的结合,是实用性与审美的结合,通过编织技艺的革新,在编织结构上和制品形式上创造出许许多多不同类型的产品,满足了群众生产和生活需要。
胶南泊里红席编织技艺
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泊里红席,俗称秫秸席,是用高粱经去根、剔稍、捆坯子、破刮篾子、编隔子和挑席子等多道工序编织而成,有红白两种颜色,交叉编织出各种不同花纹的图案,故称红席。
组图来源:西海岸文化馆、观海新闻
泊里红席全国独一无二,编织细密、纹理清晰、无毒无味、属纯植物手工艺制品,一直深受民间喜爱,成为婚嫁、逢年过节亲朋好友互相赠送的礼品。因此,泊里镇享有“红席之乡”的美誉。
平度草编
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青岛平度新河镇是“中国草编工艺品之乡”,平度草编拥有三百余年历史传承的工艺,具有浓厚的农耕文化底蕴和独具一格的艺术审美。
几根麦草,一把草辫,上挑下掐间变幻成了草帽、草艺包、草扇、草瓶等一个个精美的工艺品,便形成了平度草编独有的风格特点。
组图来源:平度市文化馆、平度发布
平度草编包括设计、染色、薰蒸、成型等工艺流程,以麦草、蒲草、草麻、草柳等为原料,制作的草帽、草茶垫、草提篮、草座垫等各种草装饰品和草包装品,达10余类、万余个品种。
庞庄麦秸手编
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枣庄市薛城区沙沟镇庞庄村是一个远近闻名的麦秸编织村,在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李楼(村名)的篓子,黎旭(村名)的席,庞庄的囤子上满集”。由此可见庞庄麦秸手编有较高的知名度。
组图来源:薛城之声
庞庄麦秸手编至今已有近四百年历史,是祖先留下的珍贵的传统手编技艺。编织品种有30余种,从家庭生活用品、馍馍囤子、锅盖、煎饼框,到企业用的大缸盖等等,品种多样,规格齐全。加工麦秸手编用的原材料都是废弃的麦秸秆、高粱秆皮等,所以麦秸手编是绿色环保的手工制品,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
黄河口民间草编
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黄河口民间草编技艺自明清传承至今,是一种以红高粱秸秆、玉米皮等为主要原材料,历经构思、扎胚、剪、削、煮、编、烤、染、串、粘等三十余道工序,制成各种器物的民间传统工艺。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黄河口草编逐渐形成了集实用、审美、文化为一体的独特形式,融合当地独有的黄河入海口元素、神话传说,以及时代精神等造就符合当代文化特点的黄河口草编艺术品,呈现出立体逼真、大气恢弘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震撼力,承载着当地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汗水。
组图来源:一机游垦利
黄河口草质火燠技艺,将庄稼秸秆放置蜡烛火焰上进行烘烤,烘烤中,要利用火焰的外焰部分,让秸秆来回移动,使其均匀受热,当烘烤至秸秆开始出现因热胀变形时,再通过手中均匀反复用力,使其按照艺术造型要求弯曲或变形,既要准确把握火候和力度,又要做到心、眼、手的协调一致,这是作品成功的关键。其难度如灯取影,非常人之所至。
文登草编
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登柳编又称条编,年代上溯可达千年。编制传承至今的主要有高村镇沙柳、二甲两个村庄。相传沙柳村最早一柳姓青年闲暇用柳条编制筐、篮、篓、斗,巧夺天工,深受人们喜爱。其后,柳编手艺在当地流传开来。
柳编的制作过程大体可分为选料、浸泡、去皮、熏蒸、编织、晾晒等几个基本环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手工制作,选料以三伏天的柳条为最佳,这时的柳条刚成熟,质地柔软、韧性强,剥皮容易,颜色发白,最适合做手工编织。
组图来源:威海市文登区文化馆、威海晚报
文登高村镇柳编最为有名,产品主要有柳条箱、簸箕、升斗、笸箩、柳条筐、笊篱、粑粑盘、元宝篓、婴儿篮、花篮、针线笸箩、提篮等。造型多为圆、椭圆、方形、长方、菱形等。柳编产品工艺精致,洁白光滑,坚固实用,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曹州绳编
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曹州绳编是菏泽市定陶区的一项传统民间技艺,当地俗称“牌子花活”或“对牌官花”,简称“牌花”。它是从中国古老的绳结技艺发展而来,明清时期在曹州名门望族的绣楼中广为流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体系,产生了享有“看花听鸟”美誉的《曹州十样景》等代表作品。
曹州绳编依靠手工编制,编结技法多种多样,主要是十个手指对绳线进行操作,绳编的基本手法包括穿、络、缚、拧、挤、缠、系、辫、扎、盘、捻、扭等,要根据所做结体的不同形态来选择合适的手法。
组图来源:青年参考
曹州绳艺的艺术特色蕴涵着鲜明的民族特色与浓厚的乡土气息,不管是在绳结的造型特征、色彩和精雕细琢的工艺上都有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曹州绳编设计精巧,尤其擅长表现自然之美,讲究“一物一景”的创作原理,题材多数制仿自然生物,取法于自然,颇为生动,充满诗意,形成空、飘、细、工的艺术特色。
来源:文旅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