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须借重外人,引以为耻”,百年前,詹天佑曾发出这样的哀叹。百年间,一代代铁路工作者,深怀“交通强国”之梦,埋头苦干,一次次将“中国制造”驰骋于华夏大地,让“中国速度”响彻全球。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之际,世界各国对于“速度”的竞争又有了新的锚定和方向。高速磁浮作为现代高新技术在交通领域的集大成者,是世界轨道交通技术的一大“制高点”,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高地。2016年,科技部启动了“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先进轨道交通重点专项——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由中国中车组织、中车四方股份牵头承担,汇集了国内磁浮、高铁领域的优势资源,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技术研发团队应运而生。
历时5年多技术攻关,研发团队成功攻克高速磁浮关键核心技术,构建了研发、试验、试制平台,搭建了全系统国产化产业链,成功研制世界首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工程化装备,完成系统联调试验和低速运行考核验证,实现我国轨道交通领域重大创新突破。
“梦无小梦”
高速磁浮交通技术是一项长期被德国、日本等少数发达国家垄断的国际尖端技术,它所跨越的不仅仅是速度等级的门槛,还有其背后包含的电磁、动力学、材料、控制等多学科交叉的诸多难题。对于我国而言,研发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便要走出一条从无到有、从零到一的原始创新之路。
“中国高速磁浮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二十年前。2002年,我国引入德国的技术,在上海启动了磁浮列车示范线工程,这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磁浮线。在这之后的二十年间,中国人从来没有放弃做国产化和自主创新的努力。”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项目总负责人、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副总工程师、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丁叁叁介绍。“我们高速铁路引领世界这么多年,发展到今天,进入‘后高铁时代’,我们下一步继续速度引领的这个点在哪里?我想答案就是高速磁浮。”
梦想当如宇宙星辰,追逐方可抵达!
项目初期,首先要突破的就是关键基础理论和技术的制约。高速下系统气-机-电-磁的强耦合作用、空气动力学、系统动力学、高速协同、噪声、电磁辐射等多个技术领域,均需要跨过一道道难度极高的技术门槛。
仅一项悬浮导向,就需要突破大量关键核心技术。列车悬浮轨道上的间隙,需要精确的控制在10毫米左右,而对于超高速运行,空气扰动和线路不平顺等因素的激扰给悬浮导向系统带来极严苛的挑战。让130多米长、300多吨重、5节编组的磁悬浮列车稳定悬浮在轨道上,并以时速600公里“贴地飞行”,将是轨道交通技术的时代创新。
为了让列车“浮得稳”,研发团队进行了封闭式攻关。在长达13个月的时间里,团队成员吃住在现场,平均每天工作14个小时,前后试验4000多次,终于拨云见日,研发出了完全自主化的高精度、高稳定性悬浮导向系统。
正是凭借这种求真务实、几乎忘我的钻研精神,团队在经过无数次失败的计算、仿真、试验,在不厌其烦的破而后立、迭代优化中取得阶段进展。系统解决速度提升、环境适应性、救援逃生、核心系统自主化等系统集成问题;解决高速运行气动边界及流场特征显著变化等气动设计问题;研发高精度测速定位装置,提高定位准确度和通信实时可靠性;研制自主化SIL4级运控及高频车地无线通信系统,实现GoA3级无人驾驶……通过研发团队艰苦攻关,磁浮工程化理论研究及技术设计验证可行,2018年1月,时速600公里磁浮交通系统技术方案通过评审。
“蓝色闪电”终于初现雏形。
“筑梦之路”
基础理论研究取得突破,然而,想要把磁浮从蓝图变为现实仍旧充满挑战。小到地面试验的台架工装,大到满足系统设计要求的调试试验线路,一切都是空白。日夜交替、寒暑往复,研发团队忘我工作。
团队确定了迭代优化、协同创新的研发思路,先后完成气动限值预测、系统振动、运行安全等技术分析,实现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运行环境的准确模拟与性能预测。搭建磁浮技术专用平台,满足部件级、系统级及大系统集成的地面验证。在提出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系统技术解决方案的同时,团队围绕技术链布置产业链和供应链,实现电磁铁、控制器等核心部件自主化、国产化,完成车辆、牵引供电、运控通信、线路轨道全系统样机研制,形成持续创新和工程化能力。
悬浮系统响应时间达到毫米级、间隙波动控制在±4毫米范围内、气动阻力降低17%、气动噪声降低4分贝、车体强度提高2倍、厘米级高精度停车、毫米级低时延车地通信……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2019年5月,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惊艳亮相,引发国内外广泛关注。“试验样车作为高速磁浮项目研发的重要环节,也是必经之路,是高速磁浮的‘实车级’试验验证平台。通过试验样车,可对高速磁浮关键技术及核心系统部件进行验证和优化。”丁叁叁说。
项目进程过半,通过不懈的努力,研发团队取得了喜人的成绩。然而,最困难的阶段却悄无声息的到来。
“逆风逐梦”
2019年12月,项目原计划将样车发往上海同济1.5公里试验线,准备开展系统联调及动态运行试验。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整个项目的研发试验部署。由于全国实行封闭式管理、同济大学封校,原本的调试试验计划全部无法如期进行。当时,正值项目研发最关键的环节,样车造出来了,到底能不能跑?各项功能、性能能否满足设计预期?这在所有研发设计师脑中都是一个问号。面对项目周期的紧迫性,四方股份公司领导下达指示,要求结合国家和地方政府防疫政策,周密部署上海试验的实施方案和防疫制度,时刻做好动身准备,等待最后的“发令枪”。
2020年3月,中央部署,有条件的地区企业逐步复产复工,高速磁浮试验团队第一时间提出了到上海开展试验的申请并得到了最终批复。试验团队一行近30人做好了长期无法回家的心理准备,为避免路上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引发疫情感染风险,从青岛到上海协调专运大巴点对点转运。抵达上海同济大学后,现场联调试验和疫情防控的工作就同步开展起来。试验团队的生活和工作区域进行了全封闭管理,衣食住行全部的活动空间固定在了这狭小的两点一线中。
然而,比实施疫情防控制度更难的,是磁浮试验样车调试试验工作本身。该次试验是自主研制的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系统的首次车-地系统动态联调,涉及专业多,系统复杂。试验车辆刚一上线调试,就遇到了车辆-定位测速-无线通信-牵引控制等多系统闭环接口通信不上的问题。面对技术难题,试验团队快速响应,结合现场试验条件系统分析试验数据,一组数据一组数据的排查,一个接口一个接口的确认,终于将问题锁定在通信协议的定义上,并立即组织现场研讨,确定解决方案,使问题得到及时处理。
由于是首次联调,在后续的试验中,类似的系统性问题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为了确保进度,团队成员只能白天开展试验测试,晚上进行数据分析,充分利用在这疫情下得来不易的每一分钟试验时间。最终,历时8个多月,团队共计完成七大类200余个试验项目,取得的各项试验数据符合设计预期,真正实现了磁浮列车从“浮起来”到“动起来”的关键突破,为我国在高速磁浮系统设计及试验验证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朝梦圆”
2021年7月20日,“五年之约”如期而至,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在山东省青岛市成功下线,轰动世界。山东省副省长凌文院士在下线仪式讲话中说到“作为最快、最稳的地面交通系统,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必将为未来的交通强国建设、为我们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为我们高质量完成城镇化添上腾飞的翅膀”。磁浮研发团队不辱使命,为五年的研发任务交上一份完美的答卷。
2021年5月,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十大”上,将“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成功试跑”作为我国高端产业取得的一项新突破。2021年10月,高速磁浮工程样车作为重大标志性科技成果亮相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2021年12月,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入选“2021年度央企十大国之重器”。
时代的车轮不舍昼夜,滚滚向前。时至今日,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核心技术研发团队出色地完成了一系列技术攻关任务,打下一场漂亮的高速磁浮技术产业攻坚战,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科技自立自强的科研工作者精神。
历史不复,未来已来。一代代铁路工作者前赴后继、薪火相传,中国的铁路早已走出了受制于人的过去,迈向引领世界的舞台。以科技跨越时空,用创新竞速未来,中国轨道交通必将驶向更加畅通无阻、高速向前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