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青年人才是创新未来发展的主力军。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关键之年,也是山东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的决战之年,予创新以青年力量正当时、正起势。
山东自古就有“尚贤”的传统,为青年人才发展提供良好环境,让青年人才成为创新突破的探索者、创业创新的践行者和新潮流的弄潮者一直是山东努力的方向。
创新服务,营造青年友好生态
清歌一曲梁尘起,腰鼓百面春雷发,打造适合青年人才发展的大环境,让青年人才辈出已是山东各地发展的共识。
3月1日,共青团济南市十七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召开,聚焦“创新、开拓、实干、担当”,济南共青团将通过建设全国首个产学融合青年人才试验区,推进校企地合作,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实施泉城青年产业人才集聚行动,深化“青鸟计划”等品牌工作,常态化开展“校企行”“开学季”“毕业季”“就业服务季”“实习实践季”等主题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注入新活力。
赢得青年就能赢得未来,共青团一直在助力青年创新发展上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潍坊市在省内较早开展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今年潍坊在加快优化环境、推动青年创业友好上也更进一步。
2月18日,中国共产党潍坊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实施青年人才‘来潍、回潍、留潍’计划,争创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为潍坊市青年工作发展提供了保障、指明了方向。潍坊将以青年人才创新创业计划为统揽,加快出台系列配套政策,在市场准入、税收金融、扶持保障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进一步落实人才引育工作、完善青年创新创业扶持体系、加大青年科技创新支持力度,持续引导青年投身创新创业。
新时代,以创新为核心引导、服务青年,并非是无的放矢,今年是山东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之年,重视青年创新就是促发展、谋未来。
从今年初,山东2022年工作动员大会明确提出“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上走在前列”的系统方案,全面部署“十大创新”,向全省发出了创新引领走在前、聚力实现新突破的动员令,到发布《“十大创新”2022年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具体目标,营商环境力争在全国第一方阵中持续争先进位,2022年数字经济总量增幅超过11%,130个“雁阵形”产业集群规模达到6.3万亿元,200家领军企业营业收入突破2.3万亿元……这均要求,山东各级政府、组织拿出更大的力度推动创新。
随着山东在全省域推进“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建设,“青年发展”成为山东各市党代会、人代会高频词,“山东青年创新突击队”“山东青年创新榜样”推选工作的开展,一系列利好举措势必会为山东营造良好创新氛围,引领青年创新潮。
释放潜力,催生创新土壤
营造氛围、掀起创新潮,更深远的是让山东催生创新土壤,吸引齐鲁青年涌入创新赛道,投身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当中。
在济宁市产业技术研究院有一支30人的青年创新团队,自成立以来,聚焦培育新兴产业和升级传统产业两大核心任务,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引进落地高质量产业化项目30个,带动各方投资约62亿元,对上争取山东产研院资金支持3.92亿元,促成院企合作项目27项,推动产业“增链、补链、强链、铸链”,初步形成了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精细化学等产业集群,为打造济宁市产业生态贡献了青春力量。
相比聚焦高精端产业,广大青年也把目光投向了乡村振兴主战场。
“生活有品质,收入有保障,配套服务好,这三个条件我们做到了,自然就会吸引年轻人回家。”聊城市茌平区贾赛镇耿店村党支部书记耿遵珠介绍说。
2011年起,耿店村许多外出务工的年轻人返乡种大棚,成了村里的“棚二代”,耿店村返乡创业青年联盟也随之成立。联盟充分利用麦收、秋收、过年及业余休闲交流等时机,开展技术支持和专业指导,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仅耿店村一个网格村就有100余名青年回乡种棚。如今,越来越多“棚二代”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生力军,一幅共同富裕的美丽画卷正在耿店村徐徐展开。
齐鲁文化源远流长,让年轻人真正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参与到传统文化创新中来,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得到有效传承与保护。
陶琉、柳编、汉服、鲁绣、黑陶、彩塑……2021年9月,“山东手造”精品展区首次亮相文博会,穿越历史烟尘、经过岁月洗礼的传统手工艺品传递出山东古典精致的手工艺之美。2021年“山东手造”推进工程正式启动,“山东手造”推进工程创新团队创新发展手造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出台《“山东手造”推进工程实施方案》、建立“山东手造”项目库、评选“山东手造”优选100、编制标准体系,通过打造展示体验中心、打造一批带动群众就地就近就业的非遗工坊,推动“山东手造”进高速公路服务区、进景区等措施,“山东手造”不仅走出了传统文化领域,也走出了山东市场。
在相关产业领域抓创新,让青年有了创新落地的方向,而山东各地加强人才引育创新,储备青年人才,更为山东转型升级积蓄了强劲动能。
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团队、山东省放射肿瘤学重点实验室、北京理工大学前沿技术研究院……一大批青年选择山东、创新在山东。目前,全省人才资源总量超过1500万,住鲁两院院士和海外学术机构院士超100名,国家级省级领军人才4300余名,近三年集聚高校毕业生青年人才218万余人,“十三五”以来山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超140项,“专精特新”企业数量跻身全国第一梯队,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万家,齐鲁青年奋斗在创新,人生也越来越精彩。
精准“打靶”,牵住创新“牛鼻子”
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新突破,青年的力量必不可少。
山东是海洋大省,海岸线占全国的1/6,在海洋养殖、装备制造等领域形成了比较优势,如今,努力把比较优势变成发展胜势就需要青年的担当作为。
作为青岛市唯一将海洋产业纳入主业的国有投资公司,青岛国信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深入分析国内外海洋渔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确定了拓展深远海养殖空间、引领工业化养殖模式示范的海洋产业发展方向,开发利用广阔优质的深远海资源,以图引领山东乃至全国深远海设施渔业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青岛国信深远海养殖工船研发项目组应运而生。项目组共有15名成员,平均年龄仅34岁,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87%,专业涵盖船舶、养殖、生物、机械、水利、食品、渔业资源等领域。更重要的是,这是一支既能攻坚创新,又能吃苦挑担的团队。
虽然水产养殖技术和船舶技术均已发展多年,但深远海船载舱养却是全新的领域。
船如何造、鱼如何养、产业如何落地,一个个难题摆在面前。项目组发扬攻坚克难的精神,开展了一系列调研、技术论证、中试实验与产业转化工作,将最初的一个概念丰富成详细的图纸集和报告集,构建养殖环境因子可控的高效绿色工业化养殖模式,实现了海洋资源可循环利用。
经略海洋是山东青年躬身创新行动的一瞥,除了优势领域,广大青年还努力从补齐短板弱项上寻求创新突破。
氢能是一种清洁能源,如何开发利用考验着一个地区的科研能力,尤其是在双碳目标下,谁能凭技术抢占氢能市场,谁就能在绿色发展领域有所作为。
东岳未来氢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氢能和燃料电池膜质子膜研发与产业化团队是一支平均年龄仅32岁的青年队伍,虽然团队不足50人,却敢于向我国“卡”脖子领域发起攻坚。
项目团队于2019年开始进行全氟磺酸复合质子膜的产业化建设,2020年团队建成了国内首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50万㎡/年的燃料电池质子膜产业化生产线,真正实现了全氟质子膜国产化与产业化,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打破了国外垄断,有效提升了我国在国际氢能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当下的山东,以“十大创新”行动为代表的青年创新已如火如荼,从有效激发社会和市场动力活力上强化创新、寻求突破,广泛搭建舞台,供青年施展才华、追逐未来,山东创新的步伐已越走越快,而予创新以青年力量,更多的努力还在后头……
通讯员:刘培省 翟 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