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回忆录|从背靠大海到面向大海--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黄河三角洲转身向海科学发展

陈光回忆录|从背靠大海到面向大海--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黄河三角洲转身向海科学发展

(原载《中国战略研究》2010年第12期)

2009年11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以“高效生态经济”为功能定位的区域发展规划,也是山东省第一个进入国家层面的发展规划,对于促进山东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贯彻好、落实好、实施好《规划》,要求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研究和深刻把握《规划》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牢牢把握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这条主线,进一步强化机遇意识和责任意识,尽快实现思想观念、发展理念和工作指导的战略性转变,特别要重新审视和充分发挥黄河三角洲地区的临海区位优势,按照《规划》的要求,从背靠大海转身面向大海,突出港口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战略性、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加大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临港经济发展,依托“四点”、建设“四区”、打造“一带”,着力促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实现跨越发展。

一、“背靠大海”抓开发为黄三角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然地理概念的黄河三角洲可分为古代黄河三角洲、近代黄河三角洲和现代黄河三角洲。古代黄河三角洲,是以河南省巩县为顶点,北起天津附近,南达徐淮的一个庞大的三角洲体系。近代黄河三角洲,指1855年黄河于河南省铜瓦厢决口北夺大清河入渤海后冲积而成的三角洲,其范围是以垦利县宁海为顶点,北起套尔河口,南至淄脉沟口的扇形淤积地区。现代黄河三角洲,指1934年黄河分流点下移,开始建造的以垦利县渔洼为顶点的三角洲,北起挑河湾,南至宋春荣沟口。规划区域内的黄河三角洲,是以黄河历史冲积平原和鲁北沿海地区为基础,向周边延伸扩展形成的经济区域,包括东营、滨州两个市和潍坊北部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德州乐陵市、庆云县,淄博高青县,烟台莱州市,共涉及6个市的19个县(市、区),总面积2.65万平方公里。

改革开放前的黄河三角洲,由于黄河尾闾摆动大,成陆时间短,土地盐碱化严重,加上交通不便、人口稀少,这里曾经是一片贫瘠荒凉的土地。“雨天水汪汪,晴天白茫茫”,是当时的写照。这块共和国最年轻的三角洲处于沉睡、封闭、贫困、落后的状态。建国以后,农林牧渔业开始起步,国家在三角洲上相继建立了一些农场、林场和军马场。上世纪60年代,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惊醒了这块沉睡的土地,拉开了黄河三角洲大规模开发建设的序幕,在这里诞生的胜利油田成为继大庆油田之后的我国第二大油田。但由于起步较晚,基础薄弱,黄河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在全省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平。1978年,现规划区域内黄河三角洲地区实现GDP19.7亿元,仅占全省8.7%;固定资产投资3.94亿元,仅占全省9.4%;地方财政收入1.43亿元,仅占全省2.2%。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历届省委、省政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干部群众,背靠大海,聚精会神,改革创新,真抓实干,黄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速。1983年,为支持胜利油田建设和实现区域综合开发,国务院批准以胜利油田的主产区——广饶、垦利、利津三县为辖域建立东营市。上世纪80年代,以东营市委、市政府为主,黄三角地区党委政府率先发展高效生态经济;90年代,山东省委、省政府将黄河三角洲开发列为全省两大跨世纪工程之一,摆上了重要议事议程;20世纪,黄三角建设相继进入国家十五、十一五规划。黄三角的农业生产能力显著提升,以土地改良、中低产田改造为先导,通过引黄河水压碱、培肥地力为主要措施,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渤海滩涂分层次开发模式获得成功,在滩涂的浅海带、潮间带、潮上带、重盐渍带和轻盐渍带因地制宜发展鱼虾贝类养殖、建设盐场、种植棉花,有效地提高了滩涂开发效益,提高了沿海农民的收入。工业生产快速发展,形成了石油装备制造、海洋化工、轮胎、造纸、纺织、农产品加工、黄金加工等一批竞争力较强的支柱产业,涌现出一批以魏桥集团、鲁北化工、晨鸣集团等为代表的大型企业集团;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截止到2008年,规划区域人口985万人,占全省的10.5%;实现GDP4756亿元,占全省的15.3%;粮食总产680.6万吨,占全省的1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413.5亿元,占全省的14.4%,地方财政收入198.3亿元,占全省的10.1%,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93.9亿元,占全省的13.6%。在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黄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晋升国家战略、建设高效生态经济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面向大海”谋发展是黄三角振兴的必由之路

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资源宝库,是国际贸易和交往的重要通道,开发利用港口、发展临港产业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新的世界史始于十八世纪中叶葡萄牙、西班牙对大海的研究和探索;人类工业化、现代化的历史,就是面向大海、走向海洋的历史;世界强国的崛起之路,就是依托港口、发展海运、走向全球的道路。世界海洋经济的发展历程和趋势表明,港口以其特殊的区位优势和经济优势,不仅能够为沿海城市带来大量的物资流、技术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还以其强大资源集聚和整合能力,带动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制造业的快速发展,进而为银行、保险、担保等生产性服务业以及旅游、商业等消费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巨大空间,使港口与沿海城市及其周边城市群之间形成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据业内人士测算,我国沿海港口每百万吨吞吐量可创造1亿元以上的GDP和2000人的就业机会。就环渤海湾地区来看,天津港、大连港都抓住国家批复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的有利机遇,进一步加大了对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对我省特别是黄河三角洲地区形成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黄河三角洲具有发展海洋经济的优越地理区位条件:东营港海上距离天津滨海新区和大连港分别只有78海里、122海里;黄河三角洲向东出海与日韩等东北亚各国邻近,具有深化国际国内区域交流与合作、加快开放开发的得天厚的区位优势和有利条件。但由于历史的局限,长期以来,部分干部群众对黄河三角洲地区沿海的区位认识不足,对海洋的开发利用特别是对建设港口、发展临港经济、扩大经济对外开发重视不够,更多看到的是盐碱地、泥沙滩,更多看到的是建设港口、走向海洋的难度和成本,长时间背靠大海,眼睛向内,没有完全自觉地认识到黄三角与世界其他大河三角洲相似,渤海与其他海湾相近,渤海也是海,也连五洲、通四洋,忽视了渤海的区位优势,对外贸易与交流主要是依靠青岛、烟台等港口,内陆型的经济结构特征比较明显。落实国务院批复要求,全面完成《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要求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快发展思路的战略性转变,充分运用国际视野和战略眼光,冷静而深刻地重新审视和把握黄河三角洲独特的区位特点,深刻认识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临港经济的重大意义,由背向大海转身面向大海,积极推进黄河三角洲更加深入地融合到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努力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跨越发展。

(一)《规划》要求黄三角面向大海。《规划》明确要求黄三角建设高效生态经济区,其中鲜明特色是“高效生态”,明确定位是“经济区”;是“高效生态”特色的“经济区”;是在坚持高效利用资源和生态环境改善这条主线的前提下,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建设“经济区”,而不是其他区。而建设经济区的基本依托是发展港口经济。为此,《规划》在明确划定“核心保护区”、“控制开发区”的前提下,确定了“集约开发区”作为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点开发空间。强调指出,集约开发区必须依托“四点”,建设“四区”,打造“一带”。四点,即东营、滨州、潍坊港和烟台港莱州港区;四区,即东营、滨州、潍坊北部、莱州四大临港产业区;一带,以四个港口为支撑,以四大临港产业区为核心,以经济技术开发区、特色工业园区和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为节点,形成西起乐陵、东至莱州的环渤海南岸经济集聚带。很明显,依托四点,即依托四个港口,才能建设四区,打造一带。没有港口依托,难以建设四区,无法打造一带。由此可见,《规划》突出了港口建设作为高效生态经济区的中心地位。我们要自觉地把思想认识转到《规划》的要求上来,把发展思路转到依托港口、利用渤海、发展开放型经济上来,把工作的重心转到以港兴区、靠海发展、近海开发、综合利用、整体推进上来,更大范围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宽领域地布局产业发展、融通建设资金,更高层次地推进对接融合、分工协作、一体化发展。

(二)黄三角面向大海有可借鉴的外地经验。世界范围内,大河三角洲通过海洋而走向强大。国内珠三角、长三角发展的根本经验是发展海洋经济,建设外向型城市。同为环渤海地区的辽宁和天津都把港口建设作为沿海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以港口建设为突破口和切入点,带动园区建设,促进临港产业发展。辽宁省于2005年开始就把港口建设放在优先位置,连续5年投资都超过100亿元,着力建设大连港,加快建设营口、锦州等其他沿海港口,重点建设几个吞吐能力过亿吨沿海大港,形成布局合理、错位发展、协作配套、优势互补的现代港口集群,打造东北亚航运中心。2009年大连港实现吞吐量2.1亿吨,营口港1.5亿吨,锦州港5500万吨。与此同时,他们把长兴岛港口的建设和整体开发,作为实施“五点一线”沿海经济战略的龙头,坚持港口、园区和临港产业总体规划,配套建设,整体推进,一体化发展。在港口规划确定、建设开始之际,就吸引了如世界造船名家STX等大企业等捷足先登。长兴岛临港工业园短短两年时间内,共签约产业项目142个,开工75个,总投资达千亿元之多。天津港沿岸属于泥质海滩,建港条件很差。但通过疏浚淤泥、吹填造地,改善了航运条件,增加了发展空间,缓解了土地瓶颈制约,发挥了综合效益。2009年天津港吞吐量达到3.7亿吨。过去4年时间,天津临港工业区投入滚动资金近400亿元,围合海域45平方公里,造出陆地33平方公里,形成了配套齐全、5万吨级航道支撑的2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这些经验告诉我们,要辩证、动态、综合地看待黄河三角洲的优势和劣势、长处与不足、发展潜力和制约因素,既要看到建港的难度、投资的成本,也要看到港口建设对园区发展、产业发展、城区发展的巨大辐射带动作用,更要看到港口建设、吹填造地、经济发展和土地增值等综合效益,更要看到综合开发、整体推进、配套联动带来的叠加效应。

(三)黄三角面向大海发展海洋经济有基础条件。黄河三角洲属于全新世最后一次海侵形成的淤积型海岸,加上黄河以及其他河流带来的大量泥沙,海岸淤进迅速,形成独特的粉砂质平原海岸。岸滩平缓、开阔,拥有广阔的沿海滩涂,可就地取沙大面积吹填造陆。岸线后方大部分陆域海拔高度较低,沿岸多为盐碱地和滩涂,土地资源丰富,拆迁量少,可为港口开发和临港工业提供丰富的岸线和土地资源。黄河三角洲港口包括滨州港、东营港、潍坊港和烟台港莱州港区。2000年以来该区域港口通过能力平均增速为7.6%,其中2005年以来能力增长较快,年均增长11.4%。到2009年底,共建有各类生产性泊位60个,万吨级以上泊位9个,港口总通过能力2071万吨。码头集中分布在莱州港区、潍坊港中港区、东营港东营港区和滨州港套儿河港区,深水泊位集中在莱州港区和东营港区,2009年货物吞吐量达到2857万吨。通过大力加强港口建设,黄河三角洲完全可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配套、优势共享的现代港口集群,从而与临港产业协调互动,成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依托,环渤海南岸经济集聚带形成壮大的龙头先导,山东省北部开放开发的重要平台,黄河三角洲主要对外运输通道,为腹地开放型经济体系提供强有力支撑和持久动力。

特别是,省委省政府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号召,大力倡导发展海洋经济,黄三角区域内各级党委政府积极行动,重点推进以港口建设为中心的临港经济,在国家和省发改、国土、海洋、交通、商务、财政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东营、滨州、潍坊、烟台莱州港建设科学运作,加快发展,为黄三角地区转身向海,发展海洋经济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黄三角“转身向海”谱新篇

由“背靠大海”到“面向大海”,要求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在全面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同时,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到港口的建设上,放到临港产业区的发展上,放到特色产业的培植上,推进以港兴区、以港带园、陆海统筹、配套联动,努力为黄三角地区发展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促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转身向海,实现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一)加大港口建设力度,努力构建黄河三角洲现代港口群。紧紧抓住港口建设这个黄三角转身向海的龙头,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进一步加大港口基础建设投入力度,着力打造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管理科学的黄河三角洲现代港口集群。强化东营港区域中心港地位,重点实施码头扩建工程、航道疏浚治理工程,建成2个5万吨级液体化工品泊位和相应的石油管线,与潍坊地区青州石油管线相衔接;加紧规划20万吨以上的深水泊位。加强莱州港建设,建成6个10万吨级泊位、1条5万吨级航道,建成集装箱喂给港。滨州港在建成57公里疏港道路的基础上,加快建设第一期工程的2个3万吨级散杂货码头、3万吨航道和防波堤工程。潍坊港加快建设2万吨级、3万吨级码头,尽快启动5万吨级码头建设。适应世界现代港口发展趋势,提高港口综合服务功能,增强港口竞争能力。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完善服务功能,千方百计提高港口经济效益。坚持科学规划、有序开发,集约利用,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要按照港口功能定位,突出重点,形成特色,优化区域港口布局,整合区域港口资源,逐步形成布局合理、重点突出、错位发展、服务高效的现代港口体系。进一步打破行政界线,探索建立各类港口联合协作的一体化机制,促进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二)加强疏港交通体系建设,增强港口辐射带动能力。按照“完善公路、拓展铁路、提升空港、打通管道”的思路,努力打造海陆空一体化、全方位、高效率的疏港交通体系。一是加强公路建设。加快滨州-德州、潍坊-日照、济南-乐陵、东营-滨州-济南、东营-青州高速公路南延、高青-东营等高速公路建设。突出加快推进滨海高等级公路前期工作,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搞好高速公路与国道连接线、省道改线、扩建等工程,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加快县乡公路改造。建设滨州、东营、潍坊公路运输枢纽,推进各县(市、区)中心客运站的建设改造。二是加强铁路建设。重点建设黄骅-大家洼、德州-龙口-烟台铁路,配套建设相关支线、疏港铁路和铁路专用线,加快博兴-广饶地方铁路建设。规划建设济南-滨州、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诸城、博兴-高青-邹平等城际铁路,适时规划建设区域外城际快速铁路,构建北连京津、南接济青、方便快捷的高速通道。加强现有铁路扩能改造,重点实施淄博-东营铁路电气化升级改造,加快益羊铁路和滨沾铁路的扩能升级。积极推进滨州-沧州铁路前期工作。三是加强机场建设。加快实施东营机场扩建工程,增加航线、航班,建成区域性支线机场,打造区域中心空港。适时开展潍坊机场异地迁建工作。规划建设大高机场。到2015年,机场客运量争取达到80万人次。同时,加快东营至潍坊海化、黄岛至潍坊和莱州至昌邑三条输油管道建设。

(三)加强园区建设,努力搭建发展平台。各类特色产业园区是转身向海、发展临港经济的依托和平台。按照要素集聚、产业集群、服务集成的要求和资源共享、区域共建的思路,抓好四大临港产业区建设,积极发展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区、特色工业园区和高效生态农业园区。一是加快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加快园区道路、供水、供电、通讯、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健全园区的物流、金融、文化、卫生等服务设施,结合园区特点建设一批标准厂房,强化园区对产业项目的承载能力和配套能力,推动产业集中布局、集聚增长、集约发展。二是创新园区管理体制。建立“精简、统一、效能”的政府服务体系,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法制化环境,提供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配套服务。各类园区要规范管理机构职能,提高管理能力,增强服务功能,优化园区创业环境。广泛吸纳各种社会资金,参与产业园区开发建设,加快园区经济发展步伐。三是抓好现有园区的改造提升。认真落实国家、省和各市地制定的各项优惠政策,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确保政策性专项补助资金和配套资金及时到位,大力扶持优势企业、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建设。支持更多具备条件的园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争取设立更高层次的出口加工区、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港区。同时,抓好一批特色工业园区、物流园区、旅游度假区、生态农业区、现代渔业区、现代畜牧业区等专业园区建设。四是抓好城镇建设。既要“造园”,也要“造城”,重点是做大做强滨州、东营两个中心城市,配套建设县城镇和重点镇。坚持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并进,以产业发展带动人口集聚、带动城镇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载体和支撑。

(四)加强环境保护,突出生态优先。在转身向海,积极发展临港经济的同时,要牢牢把握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力度,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是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恪守《规划》空间布局,实现开发与保护、资源与环境、经济与生态的有机统一。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把环保优先贯穿于开发建设全过程,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严把环保准入门槛,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着力实施自然保护区建设、生态安全体系建设、绿化工程、国土整治、水土保持等重点工程。二是强力推进节能减排。立足建立节能减排长效机制,实施更严格的目标责任制,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倡导节能降耗,引导企业争创环境友好型企业。三是创新资源利用模式。坚持集中集约、高效开发,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先定位后开发、先示范后推广的原则,合理利用好岸线、港口、土地、水、矿产、海域等各种资源,坚决防止过度开发、无序开发。更加重视集约发展,集中力量办好四大临港产业区,大幅度提高临港产业发展的集中度,提高投入产出效益。四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围绕“高效”做文章,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建设循环经济园区发展企业循环经济,通过行业关联和物质、能量、信息集成,拉长产业链,互补互动、共生共利,逐步发展区域循环经济。

(五)科学开发未利用土地资源,积极拓展发展空间。未利用地资源丰富是黄河三角洲地区最大的优势和水龙软管。要把科学开发利用未利用地作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转身向海、科学发展的工作重点,把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发展优势。一是科学有序开发。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综合开发”的思路,科学规划未利用地功能定位和空间布局。严格执行保护区、限制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的有关规定,保护区内要严格禁止开发,限制开发区内要突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开发区内要科学有序、节约高效开发。二是集约高效开发。对分布集中、具备开发条件的宜农、宜渔荒滩盐碱地进行综合开发,将适宜开发为建设用地的荒滩盐碱地统一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农业用地要配套水利、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实施企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和生态化开发,集中连片建设大型优质粮棉、生态畜牧、生态渔业和绿色果蔬基地;生态用地要重点用于沿海人工湿地、沿海防风林、护岸林草建设;建设用地要结合港口、城镇和大型临港产业布局,提高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率。三是创新开发机制。按照依法、科学、有序的原则,提出未利用地集约高效、科学开发的片区、定位、模式和优惠政策,搭建招商引资、开发建设的平台。加快建立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规范审批、属地管理、市场运作的未利用地开发新机制,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强化黄河三角洲未利用土地的策划、宣传和推介工作,争取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冀都市圈和山东半岛城市群等用地紧张、土地瓶颈制约突出的市县区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签订联合开发框架协议,采取共建、共管、共享的模式,推动未利用地集中连片规模开发。

(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创发展新优势。黄河三角洲地区转身向海,加快发展,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开放合作,努力增创发展新优势。一是进一步加大宣传推介力度。通过各种宣传推介活动,努力提升黄河三角洲地区影响力和知名度,让国内外了解黄三角、聚焦黄三角、投资黄三角,把“黄三角”这张牌打得更响、更亮、更有特色。抢抓新一轮国际资本和产业转移机遇,精心组织各类专题招商活动,力争在引进符合高效生态要求、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上取得新突破。二是进一步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完善责权利对等的招商引资模式,建立专业招商队伍,鼓励以商招商。健全招商引资奖励机制,落实招商引资奖励制度,充分调动招商人员积极性。依托产业园区,借助区域合作平台,瞄准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围绕石油装备、船舶动力、汽车制造、纺织等优势产业,科学谋划一批产值过千亿的产业园区,围绕主导产业链条招商,以龙头企业落户为带动,以产业链条为纽带,吸引上百家关联产业落户园区,形成大规模的配套协作的产业集群。三是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加强软环境建设,制定配套完善各项优惠政策,提高行政效率,以优良的投资环境吸引中外客商落户发展。落实各种优惠政策,加强诚信建设,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建立“亲商、安商、惠商、富商”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提高招商实效,注重对项目的策划、收集和储备,完善招商项目的引进、服务、督办机制,提高招商合同项目履约率、开竣工率和资金到位率。

(七)加强社会民生建设,使人民群众成为发展海洋经济的受益者、建设者。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转身向海、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把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作为贯彻落实《规划》的有力抓手,努力做到“四个加快”。一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和谐。整合涉农资金,集中建设力量,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大力实施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工程,加快推进农村居住社区化进程。二是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和辐射作用,积极发展县(市)城,加快建设一批中心镇和特色镇,统筹规划工业、商贸、居住区,增强综合实力,完善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城镇化水平。三是加快改善和保障民生步伐。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扩大社会就业。加大社会保障投入,稳步提高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组织实施好全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努力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努力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制。四是加快“和谐黄三角”建设。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健全党委、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着力解决影响群众利益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坚决杜绝强拆强建等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为加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科学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八)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完善黄三角转身向海的体制机制。推进黄河三角洲转身向海,实现高效生态经济区科学发展,前提在认识,关键在领导,根本在于一个好的体制机制抓落实。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区域内各级党委、政府,要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规划》要求和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自觉把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黄河三角洲转身向海提升到战略的高度来审视和把握,作为一项基础性、关键性、长期性的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领导干部要弘扬创业精神,强化战略思维,提升发展境界,牢固树立转身向海、科学发展的时代理念,注重从战略和全局上思考问题,研究把握大江大河三角洲的发展规律,科学谋划、强力推进、务求实效。各级黄河三角洲建设办事机构要充分发挥综合、指导、协调、服务等职能,抓好规划实施、重大政策研究、重大项目协调、重要信息反馈和区域合作等工作,做到重大资源统一管理、重大设施统一规划、重大项目统一布局。要加强工作督促检查,健全完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定期开展分析评估,定期组织工作考核,推动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思想观念和发展战略的根本性转变,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由背向大海坚定地转身面向大海,必将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科学发展开拓一条广阔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