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回忆录|“突破菏泽”靠什么

陈光回忆录|“突破菏泽”靠什么

2004年春节刚过,山东省委省政府就召开加快菏泽发展现场办公会,作出了“突破菏泽、加快发展”的战略决策。两年来我们经过大量调查和亲身实践,深刻认识到: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突破菏泽、加快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全力推进工业化进程,走以工促农、以工带农、以工帮农、以工建农的科学发展道路。

抓住关键,扎实推进工业化进程

立足比较优势淁确立主导产业。菏泽市具有粮棉油和农副产品生产优势,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发展能源、化工、林木、食品、纺织和机械六大产业得天独厚。2003年,菏泽上述六大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总产值、销售收入、利税、出口总值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的76.6%、80.7%、76.4%、90.7%。近年来,我们把六大产业确立为主导产业,进行重点培植,努力做大做强,目前已呈现出迅猛的发展态势。巨野煤田建设完成投资14.4亿元,三个大型电厂项目5年内有望新增500万千瓦以上装机能力;原油加工能力达到300万吨,2004年销售收入突破30亿元;睿鹰、方明、步长等5家大型医药化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1.3亿元,增长149.5%;木材年加工能力达到600万方,桐木出口占全国的85%,条柳编出口占全国的50%;纺纱能力达到300万纱锭;规模以上食品加工企业发展到90多家,芦笋、羊肉出口量均占全国的1/3;山东达驰中小型变压器和广源铜带产品产销量居国内第一。

强化产业聚集,发展特色经济。我们选择30家规模较大、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骨干企业,通过建立骨干企业扶持基金、加强协调协作等措施,进行重点扶持,不断强化产业聚集。2004年,30户骨干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利税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达到43.4%和50.5%。我们还明确要求每个县区都要紧密结合自身的比较优势,选准两三个特色产业,发展一批中小民营企业和专业批发市场,让特色产业、中小企业、专业市场三位一体,形成有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块状经济。目前,县区特色块状经济已初具雏形,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2004年,郓城县棉纺、木材加工、畜产品加工三大产业实现总产值55亿元、利税6.95亿元,分别占全县工业经济总量的59.1%和利税的56.2%;曹县木材加工、食品加工两大产业实现总产值53亿元、利税2.8亿元,分别占全县工业经济总量的75%和利税的70%。

加大引资力度,着力加大投入。我们充分利用电力足、电价低和存量土地多的优势,全方位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一是充分利用菏泽国际牡丹花会和中国林产品交易会招商,共签约外资项目82个、内资项目315个,协议外资6.18亿美元、内资136.61亿元。二是大力进行园区招商,促进资金、技术、人才向园区集中,共完成园区投资65亿元淁引进项目260个。三是积极“走出去”招商,先后6次组团赴发达省市和日、韩、港、台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四是认真抓好大项目招商,每年拿出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大项目策划论证,有针对性地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大财团的资金。2004年,全市投资过千万元的在建项目达到624个,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实现了75.1%的高幅增长,其中工业投资比重达50%以上。

加强宏观调控,破解发展难题。在土地问题上,我们严格坚持依法用地、合理用地和节约用地,通过盘活征而未用、多征少用、撤乡并镇闲置的土地,以及废旧窑坑等10种存量土地,较好地解决了项目落地问题,全年没有因土地问题影响一个项目。在资金问题上,我们通过召开银企合作项目洽谈会,落实项目资金13.1亿元;通过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争取工业贷款42.8亿元;通过加大融资力度,启动民间资金182亿元;通过扩大开放,实际利用外资1.96亿美元,较好地缓解了资金紧张问题。

坚持“软”“硬”并重,优化发展环境。2003年以来,全市共投入1500万元完成了新一轮城市规划,并通过了省专家评审委员会的评审;完成市区城建财政性投入10亿元,超过了建国以来前53年的总和,其中十大市政重点工程完成投资6.5亿元;菏泽口岸新址投入运营,菏(泽)兰(考)、济(南)菏(泽)高速公路建设进展顺利,经济发展的硬环境进一步优化。两年来,在优化硬环境的同时,我们还不断优化软环境。一是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53个职能部门全部进入审批大厅,取消行政审批项目299项;二是认真开展行政效能监察,下大力气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共受理行政效能投诉447件次,处理不作为或乱作为人员39名;三是牢固树立“发展是政绩,稳定也是政绩”的观念,大力推进“平安菏泽”建设。

注重实效,在促农带乡上做文章

在加快工业化进程中,我们始终坚持推进工业化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加快城镇化建设相结合,与发展服务业相结合,与扩大城乡就业相结合,有力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是以加工增值促粮食生产。全市认真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补贴等有关支农政策,加大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力度,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同时,对一批大型粮油加工企业进行了重点扶持,有力地拉动了粮食生产。2004年,全市粮食总产371.2万吨,增产17.6%,其中夏粮增产占全国增产总量的17.2%。

二是以龙头带动促结构调整。我们通过培育林木、食品、纺织三大类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有力地带动了农业结构调整。2004年,全市新增造林面积120万亩,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超过500万亩,大牲畜存栏量达到90.7万头,出现了农林牧副工五业俱兴的良好局面。

三是以投入促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2004年全市投入7.5亿元,完成乡村公路建设4543.8公里,改造乡村危桥93座;新建农村中小学校舍12.9万平方米,改建及维护校舍5.1万平方米;新增灌溉面积8万亩。

四是以劳务输出促农民增收。两年来,我们坚持把劳务输出作为一个重要产业来抓,仅在2004年就投入培训补助资金199万元,培训农村劳动力8.5万人次,有组织输出劳动力29.3万人。劳务输出成为全市农民收入的一个新来源。

强化措施,为科学发展提供保证

解放思想增动力。我们在全市广泛开展“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大讨论活动,通过参观学习、举办专题报告会、组织学习等,使广大干部群众统一了认识,看到了差距,破除了“等靠要”思想。结合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广泛开展了“个人干一流工作,企业创一流品牌,社会造一流环境”活动,在全市营造了干事创业、争创一流的良好氛围。此外,我们还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干部作风集中教育整顿活动,干部作风明显转变。

完善考核加压力。我们将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农民每人平均纯收入、地方财政收入、进出口总额、就业及参加企业养老保险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等六项指标层层细化分解,建立了全员、全岗、全程的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并将每个市级领导成员的分工在新闻媒体上公布,年底完不成任务的要说明原因。我们实行重大项目市级领导负责制,按照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套措施、一个奖惩办法的思路,一包到底,全程负责。同时,对县区、乡镇完成目标情况实行月通报、季调度、半年检查和随时抽查,年底按考核结果严格兑现奖惩,并作为干部使用的重要依据。

用好干部激活力。我们向社会郑重承诺,要对任用的每一个干部负责,并接受社会各界和广大干部群众的监督。一是公开干部任用标准,并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让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掌握评判干部优劣、政绩大小的尺子。二是凭实绩用干部,大胆提拔任用符合任用标准、敢抓敢管、真抓实干、实绩突出的干部。三是狠剎不正之风,对向组织要官的,一次批评教育,两次公开通报,三次进行组织处理;对“买官卖官”的,坚决予以严惩,决不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