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回忆录|夺取抗洪抢险斗争胜利的思考

陈光回忆录|夺取抗洪抢险斗争胜利的思考

(载2003年12月14日《菏泽日报》)

9月18日凌晨,河南省兰考县菜园集黄河控导工程28号坝前生产堤溃口,致使我市东明县147平方公里的南部滩区被淹,9.68万人被洪水围困,20万亩秋作物几乎颗粒无收,损坏桥涵闸188座、机井86眼、供电线路139公里、通讯线路167公里、公路86.2公里、房屋33940间,倒塌房屋3914间,直接经济损失达7亿多元。经过党政军民30多个昼夜艰苦奋斗,终于夺取了抗洪抢险斗争的决定性胜利,确保了黄河大堤安全,确保了受灾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基本生活。

胜利来之不易,经验尤为珍贵。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抗洪抢险斗争中,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探索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和方法,积累了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风险的经验,获得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第一,面对困难和风险,各级党政必须高度重视,果断决策。在前进道路上,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那样一些困难和风险。“三个代表”的要求和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各级党委、政府必须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勇敢地面对各种困难和风险,并果断地作出应对风险的决策和部署。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抗洪抢险斗争中,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始终关注着我市汛情,直接领导和指挥了这场斗争。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亲自批示,明确要求确保被围困群众的安全,努力减少受灾损失,妥善安排群众生活;回良玉副总理亲临灾区视察指导。省委、省政府先后五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抗洪抢险工作。省委书记张高丽、省长韩寓群同志密切关注灾情变化,每天调度情况。中央和省委的正确领导及有力支持,为我们战胜灾害提供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力量。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执行上级指示精神,始终坚持把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第一位的任务,在极为复杂的情况下,对一些重大问题不推不拖,雷厉风行,果断决策,成功地战胜了一次次险情,闯过了一道道难关。河南兰考35号坝出现险情时,为了防患于未然,确保王南、甘堂等村庄近5000名群众的生命安全,10月8日,我们毅然决定在24小时之内完成紧急整体性搬迁。这次搬迁是建国以来治黄史上的第一次整建制搬迁。为了解决因生产堤阻挡而泄洪不畅的问题,我们果断决定对老君堂生产堤实施爆破,大大缩短了泄洪时间。通过抗洪抢险斗争,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党的领导是推进事业发展、战胜艰难险阻的关键。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风险以及突发事件,各级党委、政府只有高度重视,果断决策,才能有效地动员组织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坚定人民群众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才能抓住战机,赢得时间,争取主动,化险为夷,夺取斗争胜利。

第二,面对困难和风险,领导干部必须靠前指挥,认真负责。险情就是命令。在险情面前能不能靠前指挥、认真负责,是对领导干部事业心、责任感和自身素质最现实、最直接的检验。灾情发生后,韩寓群省长10月4日凌晨连夜赶赴东明抗洪抢险第一线,亲自组织指挥;省委常委阎启俊,副省长陈延明、张昭福和市、县主要领导同志一直在抗洪抢险第一线坐镇指挥。10月28日,黄河主河道王高寨段向东滚河300米,河水直逼9号、10号坝,出现根石走失、坦石下蛰、土坝基塌的险情,市县主要领导同志连续数日在现场指挥,组织人力物力进行抢修,使工程得到有效防护,险情得以及时排除。同时我们建立健全了严格的目标责任体系,从各级领导成员到乡村基层组织负责人,从指挥部到包村工作组,从一线抗洪抢险到后方后勤保障,层层落实责任制,做到了每一个人、每一个岗位都任务明确,目标明确,责任明确。抗洪抢险中,各位领导同志不辱使命,不负众望,始终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和深入扎实的工作作风,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不怕困难,勇于奉献,身先士卒,亲历亲为,始终不离一线,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领导干部的坚强指挥。通过抗洪抢险斗争,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面对前进中的困难和风险,领导干部只有靠前指挥,认真负责,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最真实的情况,并根据情况的变化,在关键时刻,当机立断做出事关全局的重大决策,解决最迫切的问题,完成最艰难的任务。

第三,面对困难和风险,指挥中心必须精心组织、周密安排。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险情,需要迅速组建一个统筹兼顾、运转高效、高度权威的指挥中心。在这次抗洪抢险斗争中,我们一是建立了战时领导体制,全权指挥抗洪抢险。灾情发生之初,市委市政府按照战时领导体制,迅速组建了抗洪抢险总指挥部,书记、市长分两条线作战,书记任抗洪抢险指挥部总指挥,市长主抓日常工作。抗洪抢险指挥部由市几大班子、市直有关部门和东明县主要负责同志组成。随着汛情险情的变化,抗洪救灾工作转为省委、省政府直接领导,三位副省级领导亲临一线,直接指挥整个抗洪抢险工作。二是进行了科学分工。根据防洪抗灾工作需要,市总指挥部下设了大堤抢险、群众搬迁和村庄安全、大堤安全、后勤保障四个分指挥部,每个分指挥部明确一名副市级领导全权指挥,在总指挥部的统一调度下,按照分工,独立作战,完成交办的各项任务。三是做到了严格管理。在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环节,我们都强化各项措施,周密细致安排,切实加强管理。为了保证物资供应,指挥中心在全市乃至全省范围内,迅速调集了充足的面粉、煤、馒头、棉衣、棉被、编织袋、石料、车辆等抢险救灾物资,并克服重重困难及时运往一线。为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严格船只管理,严禁木筏、橡皮艇和其它私造小船在水面行驶;加强供电线路检查和用电常识宣传,确保高压线路安全;切实加强对救灾款物的管理使用,实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监督检查,确保了抗洪抢险工作的顺利进行。通过抗洪抢险斗争,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在一些重大突发事件中,指挥中心的科学调度,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是战胜困难,确保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最终夺取全面胜利的可靠保证。

第四,面对困难与风险,社会各界必须团结协作,密切配合。团结就是力量,协作产生合力。在这次抗洪抢险斗争中,党政军群和社会各界,想灾区之所想,急灾区之所急,服从大局,听从指挥,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做到了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真情奉献,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无私援助,演奏出了新时代抗洪抢险的交响曲。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冲锋在前,2000多名人民子弟兵在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的时刻,奔赴一线抢险救灾,冒着生命危险堵塞决口,抢护大堤,解救群众,用血肉之躯筑起了冲不垮的坚强大堤。有关部门各司其职,把抗洪抢险作为首要任务,为抗洪救灾做出了巨大贡献。交通部门及时调来847辆次重型卡车,运来近3万方沙石料,一天半时间抢修好106国道和5条上堤道路;电力部门拨款800多万元,及时修复了135个村庄的水毁电力设施;民政部门迅速筹集大量钱物,及时送到群众手中;电信部门迅速恢复了灾区通讯,并提供了近百部抗灾手机;大批医务工作者深入灾区送医送药,治病救人,消毒防疫;宣传部门广大新闻工作者冲在最困难、最危险的一线报道采访,坚定了全市人民夺取抗洪抢险胜利的决心和信心;公安民警积极投入抗洪抢险,维护灾区社会秩序的稳定。广大群众得到了充分发动和组织,万名群众投入到紧张的抗洪抢险之中,他们不计报酬,不怕艰苦,夜以继日地巡视大堤,运输秸料等抢险物资。社会各界关注支援灾区,心系灾区,情系灾民,踊跃捐款捐物,无私支援灾区。截至目前,共收到社会各界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3317万元。通过抗洪抢险斗争,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团结协作办大事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必须大力倡导全社会团结协作、密切配合的精神,尤其是在重大困难和风险面前,更要使全民拧成一股绳,上下形成一盘棋,携手抵御风险,克服前进中的困难险阻,夺取各项工作的全面胜利。

第五,在困难和风险面前,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必须坚强有力,冲锋在前。“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在滔天的洪水和生死考验面前,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基层党员干部视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挺身而出,冲锋在前,为党旗增添了光彩,为群众做出了表率。从堵塞决口、抢护大堤的主战场到供应物资的大后方,从集中整建制搬迁灾民到紧急迅速疏散群众,哪里困难多,哪里就有党的旗帜,哪里风险大,哪里就有党员干部的身影。他们有的连续奋战几天几夜不合眼,带领群众抗洪抢险、迁安救护,精力和体力即将达到崩溃的边缘仍坚守阵地不下火线;有的舍小家顾大家,置自己的数万乃至几十万财产于不顾,带领群众日夜加固村台,确保了全村百姓的安全;有的在风雨交加、浊浪滔天的夜晚,冒着生命危险划着小船到村中救人;有的把自己的帐篷和棉衣让给群众,自己顶着刺骨的寒风,淋着倾盆的暴雨,帮助群众加固帐篷;有的在分配救灾物资时不仅自己不要,而且也不让自己的父母、子女和兄弟要,全部分给了群众,在滔滔洪水面前展现了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和时代风采。抗洪抢险斗争的实践再次告诉我们,一座不垮的大厦必定有挺拔的栋梁,一个不倒的巨人必定有刚直的脊梁,在这次抗洪抢险斗争中,广大基层党组织战斗在第一线,广大党员干部战斗在最前面,成为抗洪抢险的中流砥柱,成为群众的主心骨、贴心人,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事实说明,在当前各项急难险重任务面前,我们必须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才能把全市人民群众紧紧地团结在党的周围,同心同德地把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推向前进。

滔滔洪水带来了灾难,但也磨炼了人的意志,锻炼了干部队伍。在这次抗洪抢险斗争中,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充分展示了一种可歌可泣的抗洪抢险精神,这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上下一致、万众一心,团结协作、顾全大局,敢于负责、不畏艰险,顽强拼搏、务求全胜”。这种精神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是我们继续前进的动力源泉。依靠这种精神,我们夺取了抗洪抢险斗争的重大胜利;弘扬这种精神,我们也必将能够全面推进菏泽经济和社会事业跨越式发展,实现“突破菏泽”的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