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回忆录|关于培育消费热点有效拉动内需的思考

陈光回忆录|关于培育消费热点有效拉动内需的思考

(载2012年《山东省政协年鉴》)

消费热点是某种商品(包括产品和服务)在一定时期内急剧放大、持续增长成为主导消费客体的经济现象。培育消费热点,就是通过产业、税收、信贷、价格、消费等政策支持和舆论引导,使一些潜在的消费趋向尽快成为消费热点。党的十八大提出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这是事关全局的一项重大部署。在当前投资、出口不可能继续保持高位增长的形势下,培育消费热点、有效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对于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内生动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近年来,山东省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取得明显成效。一是消费需求不断增长。“十一五”以来,全省消费需求总体保持旺盛态势,年均增长18.9%。2012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175.3亿元,是2005年的3倍,位居全国第二位。二是消费结构不断优化。2012年全省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3%、34.3%,消费结构逐步由生存型需求为主向发展型需求为主、由物质型消费为主向服务型消费为主转变。三是消费能力不断增强。“十一五”以来,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3.2%、12.2%,2012年分别达到25755元、9446元。居民储蓄快速增加,2012年达到26343.3亿元,为2005年的2.9倍。四是消费环境不断改善。物价基本稳定,商品供给丰富,连锁经营快速发展,配送网络不断完善,市场秩序良好,初步建立了现代商品流通体系。为培育消费热点、有效拉动内需,促进发展方式探索了路子。

一、加强热点培育,促进消费升级和结构优化

认真研究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新趋向,加强消费群体的结构分析,选择在一定时期内市场潜力大、需求持续时间长、产业关联度高的消费领域予以重点培育,以此带动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一)稳步推进住宅消费健康发展。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带来的刚性需求、城镇居民收入增加带来的改善性需求以及旧城改造带来的拆迁需求,决定了房地产业在当前和今后一个较长时期仍然是一个潜力巨大的消费热点。一是认真贯彻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加快编制我省住房发展规划,科学确定商品房供给总量、结构、时序和空间布局,实现供需平衡,避免因供应不足而引发房价过快上涨,避免超前盲目开发而产生“泡沫”现象。二是创新政策支持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大保障房供给。完善公共租赁住房准入、退出动态管理机制,构建政府提供基本保障、市场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三是加强商品房工程质量监管,规范市场秩序,切实解决面积缩水、偷工减料、虚夸宣传、物业管理不规范等问题,积极推广节能省地环保型住宅模式。引导房地产企业通过联合、兼并、重组,培育在全国叫得响的大型房地产企业。四是促进房地产业与其他消费热点融合发展,积极发展养老、旅游、文化、商业地产和设计、装修、家居等衍生产业,扩大房地产消费的乘数效应。五是针对明年上半年国家将出台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的实际,抓紧研究制定相关配套落实措施,为从根本上抑制投机性需求、优化宏观调控奠定基础。

(二)积极促进汽车消费合理持续增长。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汽车越来越多进入普通家庭,成为不可忽视的消费需求。发挥汽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首先,必须符合国情,根据能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城乡交通容量,制定科学的汽车生产扶持、消费引导规划,合理确定不同地区分类促进政策。既要积极发展公共交通,加强轨道交通设施建设和城市绿道建设,构建低碳顺畅的汽车交通网络,又要适应汽车产业加快发展的实际,鼓励小排量汽车消费,提高油品品质和排放标准,减少大气污染。二是抓住国家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契机,加强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与产业化技术联合攻关,尽快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和产业化瓶颈,加大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力度,加快智能充电服务网络和油气混用汽车改装推广设施建设。三是大力培育汽车后市场。国际经验表明,汽车产业利润半数以上来自汽车后市场。当前我省汽车保有量规模巨大,为汽车后市场带来巨大商机。应加大扶持力度,支持汽车售后服务产业发展,支持二手车交易市场升级改造,发展更多集汽车收销、经纪、置换、拍卖、评估为一体的专业二手车经销企业和交易市场。借鉴上海等地经验,探索建立二手车维修检测电子档案卡制度,为二手车交易提供可靠依据。四是针对机动车数量剧增,行车堵、停车难问题,老城区要积极扩建多层停车场,提高汽车停放容量。新城区建设要拓宽通行线路,提高汽车交通承载能力,满足日益增长的汽车消费需求。

(三)大力培育休闲旅游、文化娱乐消费这是消费升级的一个重要内容,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近年来,山东省高度重视休闲旅游业发展,率先制定实施《国民休闲发展纲要》,休闲旅游、文化娱乐已成为消费时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一是严格执行国务院《职工带薪休假条例》,保障职工有更多时间和机会进行休憩旅游,并加强舆论宣传,在全社会形成健康活跃的休闲氛围。二是立足山东优势,加快资源整合。充分发挥济南、泰安、济宁等周边区域文化旅游资源密集的优势,彰显“山、水、圣人”精品旅游景区的独特魅力,打造山东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高地。充分发挥沿海七市滨海休闲度假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推进半岛滨海观光大道建设,优化空间布局,集聚观光看点,打造山东半岛滨海休闲度假观光带。旅游景区要高标准开发建设,避免粗放开发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通过科学谋划、大力培植,逐步把休闲旅游业打造成绿色经济支柱产业。三是适应自驾游渐成风尚的消费趋势,建设若干有特色、功能齐全的自驾车服务站点,拓展和规范旅游租车业务,实现落地租车、异地还车,打造跨区域、一体化旅游租车服务网络。四是在加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的同时,切实加强现有设施的市场运作,确保建好更要用好,发挥最大效益。五是大力扶持文化娱乐产业加快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制定更加灵活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政策,培育山东的动漫、影视制作、演艺等名牌企业。针对旅游特色纪念品单调匮乏问题,加强研发创意组织,推出一批代表山东地域和文化特色、具有收藏馈赠价值的纪念品。

(四)大力培育电子信息消费。随着信息技术和产品的加速更新换代,电子信息消费呈现出快速稳定的增长势头,成为拉动居民消费的重要力量。一是以“智慧山东”建设为突破口,加强信息技术与工业、农业、商贸流通、文化教育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渗透融合,大力发展汽车电子、医疗电子、金融电子等应用电子产品,积极拓展宽带接入、移动互联网、网络电视、智能手机、4G网络等融合性服务,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二是以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计划为引导,鼓励企业加快人才引进、加强联合攻关、加大研发投入,在高性能集成电路产品、新型平板显示、物联网、云计算等高端基础领域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发展新一代信息产品,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三是高度重视大数据产业创新发展,通过整合优势资源、加强联盟建设,推进大数据技术创新、业务模式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充分发挥其对消费热点培育的积极促进作用。特别是要积极适应居民消费方式的新变化,加快电子商务发展,抓好电子商务平台信用体系、认证体系、支付体系、监管体系建设,大幅提高网络采购和销售水平。扎实推进青岛创建国家电子商务试点城市,并参照国家试点办法,选择1-2个市开展省级电子商务试点。

(五)大力培育养老家政、医疗健康消费。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工作节奏加快、老龄社会提前到来和独生子女进入婚育期,养老服务、家政服务、医疗健康需求日益旺盛。一是针对当前社会化养老政策落实难、兑现迟和机构运营难等问题,山东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加强督导检查,强化责任考核,切实调动民间资本进入的积极性,促进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加快发展。积极推动城镇社区和新农村社区配建相应规模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提高补贴标准,逐步使社区养老成为社会化养老主体。引导企业开发生产经济适用、品种多样、安全可靠的老年产品,把夕阳需求培育成朝阳产业。二是正在研究制定《山东省家庭服务业管理条例》,确定不在劳动法、劳动合同法调整范围内用工形态的具体管理办法,制定各类消费争议处理办法和行业标准。强化扶持措施,通过税费减免、发放创业和社保补贴等方式,引导更多的人从事家政服务创业就业,推进家政服务企业加快由中介制向员工制转变。鼓励高等院校设立家政服务类专业,建设家政服务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为提高家政服务层次提供人才支持。三是细化并落实好社会资本办医的鼓励政策,加快医疗产业发展,鼓励高端医疗服务机构发展,丰富多层次的医疗服务市场供给,促进医疗健康消费从单一的医疗型向预防型、保健型和健康促进型转变。推进全科医生进社区、进家庭改革试点,开展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为消费者提供全面连续、个性化的医疗保健服务。积极扶持体育健身、康复保健等产业发展。

(六)规范促进教育培训消费。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城乡居民越来越重视教育投入,教育培训性消费呈逐年增加之势。重点是大力发展职业技能教育,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和再就业人员的培训,加强在岗职工的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缓解技术技能人才短缺、技工荒和高级技工断层问题,满足产业加快转型需求。逐步将中等职业学校免费范围扩大到所有学生,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增强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吸引力。针对各年龄段生源变化趋势,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将部分普通高等院校有计划地转为职业院校,提升全省职业教育培训的实力。打通技术技能人才学习成长通道,探索建立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开放兼容、互联贯通的培养机制,使技校学生同样能够拿到学历证书,破除制约职业教育消费的体制性障碍。对社会力量办学,尤其是面对中小学生的各类校外辅导班、补习班和兴趣班,要鼓励扶持与规范管理并重,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品牌信誉度。

山东是人口和经济大省,总体经济实力雄厚,实体经济支撑强劲,工业化和城镇化深入发展,城乡市场网络健全,蕴藏着巨大的消费潜力。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把加强培育消费热点、促进内需持续扩大作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动力,作为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转变重生产、轻消费的传统观念,逐步实现由投资出口主导型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型转变;必须从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夯实基础,协同推进,在提高消费能力、稳定消费预期、增强消费意愿、改善消费环境上下功夫;必须高度重视居民的消费需求,更加注重消费的个性化、便利性,更加注重服务性消费,更加注重传统消费品的升级换代,更加注重商品的品质与安全,更加注重产品的绿色环保节能。

二、加强动力支撑,夯实消费增长的基础

培育热点、扩大内需,必须突破制约因素,增强动力支撑,充分发挥市场驱动和政府引导的双重作用,夯实消费需求不断扩大的基础。

(一)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收入决定消费,是消费增长的内生动力。多年来,山东省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前列,但职工工资水平却居全国中下游。要深刻分析我省居民收入与经济大省不相适应的根本原因,深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尽快研究制定促进措施,切实做好“富民”这篇大文章,让发展红利、改革红利更多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以“提低、扩中、调高”为主线,加大分配调节力度,缓解地区、城乡、行业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社会收入结构。更加注重劳动者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提升,着力营造全民创业的社会氛围,努力形成“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生动局面。抓住我省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的机遇,大力推动土地使用权流转,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提升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水平和农村资源价值再造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二)努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改善消费预期。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减少预防性储蓄、让居民安心消费的基础动力。要大力推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和进城农民工等纳入社会保障范畴,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整合分散在多个部门的救助资源,实行归口管理、捆绑使用,实现社会救助无缝隙覆盖,切实解决重复救助、多头救助和遗漏救助等问题。深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不断提高保障水平。

(三)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挖掘消费潜力。城镇化水平偏低是制约我省消费潜力释放、内需持续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要把城镇化作为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的总抓手和结合点,推进人口集中、产业集聚、要素集约,充分发挥城镇化对消费的引领、聚集和放大作用。进一步研究落实农民进城的各项促进措施,加快建立完善进城农民市民化推进办法,使进城农民能够进得来、留得下、过得好,在推进人的城镇化方面迈出更加扎实的步伐。高度重视产业支撑能力建设,促进民营经济和服务业跨越发展,带动就业扩大和居民收入提高。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植新兴服务业态,增强各级城镇和新农村社区的承载服务能力。城镇建设要超前规划、科学布局,为消费升级留足空间,避免因规划建设滞后而抑制消费。

三、努力创造促消费扩内需的良好环境

培育消费热点、有效扩大内需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统筹政府、市场、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各司其职,协力推进,形成促进消费的良好环境。

(一)强化政策促进引导措施。一是转变政府职能。要加强消费研究、专注市场变化,建立以满足需求、促进消费为着眼点的宏观决策机制、行政执法机制和绩效评价机制,推进公共服务由单纯供给型向需求满足型转变。促进政企分开、政社分开、政事分开,把一些原来由政府部门承担的社会管理、行业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尽可能移交行业协会、推向市场,促生更多社会服务组织。切断一些职能部门与中介组织存在的狭隘利益关系,创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和国内领先的营商环境。二是加强规划引导。立足“十二五”,瞄准“十三五”,抓紧研究制定省级国内贸易发展专项规划,提出国内贸易发展的总体目标、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三是完善支持政策。认真梳理现行政策,加快废、改、立工作,及时清除影响和阻碍消费的体制机制,健全有利于消费热点培育和消费需求扩大的财税政策、价格政策、金融政策、土地政策,全面落实服务业与工业项目用水、用电、用气同价政策。充分发挥各类省级支持内贸发展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重点支持公益性流通设施、农村网店及配送服务、养老家政和大众餐饮等生活服务业以及中小微流通企业发展。四是充分发挥宣传媒体、行业协会和消费领域社会组织的作用,加强消费知识普及教育,引导消费者形成科学、健康、绿色消费和适度超前消费的理念。

(二)加强现代流通体系建设。2011年我省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7424亿元,仅为江苏的53%、浙江的57%,均不及其六成。一是巩固提升市场优势。增强抢占市场意识,改造扩建一批专业化大型市场,着力提高其区域辐射力和商品地产率。加强农村商业网点和消费服务设施建设,构筑城乡一体的现代流通网络。研究启动“鲁货营销物流服务网”建设,集聚商品供求信息,提升流通组织水平,逐步确立山东半岛东北亚商务交易中心国际地位。推动现代流通方式在商贸流通领域的广泛应用,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网络营销、连锁经营、便利店等多样化商业业态。二是研究实施“鲁货全国行”工程。将人口密集、购买力强、市场容量大、辐射力强的一二线城市作为市场开拓重点,制定专项补贴政策,支持大型商贸企业在省外建设山东商贸城、鲁货展示中心和商品国际采购中心等内销平台,推动山东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建立畅通的销售网络,提高山东产品的省外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三是规范市场秩序。加大市场监管力度,防止价格欺诈,稳定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价格。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加强源头管控,尽快完善消费品质量安全生产体系和责任回溯追究制度,保障消费者安全放心消费。规范媒体行为,明确推介责任,切实避免虚假广告和不良信息对消费者的误导。四是提高流通效率。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降低流通费用提高流通效率综合工作方案的通知》,从降低运营费用、规范收费、强化监管、减免税费、保障用地等方面降低流通环节费用,全面落实连锁企业总分支机构汇总纳税政策,扶持大型现代商贸流通企业加快发展。针对今年我省参与营改增试点后,部分物流运输企业实际税负比改革前有所加重的情况,尽快制定配套措施和补贴政策,切实减轻物流企业特别是高端物流企业的税费负担。

(三)创新市场营销战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人无我有”占领市场。引导企业坚守主业,加强科技攻关,生产出更多引领未来、引领潮流的创新产品。实施品牌发展战略,以“人有我优”发展市场。推动我省优势产业从嫁接品牌、贴牌生产,逐步向开发品牌、创建品牌过渡,实现从加工配套型向品牌经营型转变,培育更多名牌企业、名牌产品。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以“人优我特”培育市场。引导企业针对不同消费群体,采取针对性、个性化的营销策略。对80后、90后消费者,要重视互动式体验营销、个性化限量营销和自我式网络购物营销策略;对大众消费群体,要主打经济、实用、放心牌;对集团消费,要主打标准、质优牌;对高端消费群体,要增加高档订制品、奢侈品和投资品供给,促使更多高端消费留在省内。

(四)促进消费信贷健康发展。一是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消费信贷产品,拓展消费信贷业务范围,将消费信贷品种从住房、汽车扩展到旅游、医疗、生产机具等热点商品。鼓励涉农金融机构根据农村消费特点,开发特色消费信贷品种,实行低利率消费信贷营销办法,探索适合农民的信用卡消费模式。二是进一步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将个人信用信息纳入其生产、交易活动资质评估,加大不良信用行为惩戒,促进消费者养成守信、合理的信用消费理念。三是积极探索成立专门消费金融公司。我国专门性消费金融公司业务刚刚起步,我省目前此类业务尚属空白,应积极推动金融机构加强相关业务的探索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