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和顺图书馆

陈光:和顺图书馆

早就听说云南有个“和顺古镇”,是 “中国第一魅力名镇”、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十佳古镇”, 一直想着慕名前去,一瞥芳容。

沿着西南丝绸古道,翻过巍峨的高黎贡山,终于,我在一个初冬的早晨,走进了和顺。

古镇位于云南省腾冲县城西南四公里处,由于小河绕村而过,故名“河顺”,后取 “士和民顺”之意,雅化为今名,全镇现有人口6000多。四面群山环绕,名木古树葱郁,一泓碧水绕村,河畔杨柳如烟。静静的龙潭、峡谷、湿地,盛开的梅花、茶花、稻花,安祥的野鸭、老牛、鹭鸶,活现了恬静的世外桃源。

古老的火山台地之上,上千幢特色民居依山傍水而座,鳞次栉比,完整地保留了中国明清文化特色,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活化石。举手投足之间便可触摸到斑驳的岁月和丰厚的文化气息。这里距中缅边境不到七十公里,无论是谁都会由衷地慨叹——在这极边之地,居然藏匿着一个如此辉煌的村落,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古镇可看的景点很多:和顺龙潭、陷河湿地、古树群、洗衣亭、双虹桥、艾思奇纪念馆、滇缅抗战博物馆、元龙阁、中天寺、双杉、魁阁、弯楼子、百岁坊、大月台、刘氏宗祠、腾越神马艺术馆、和顺文昌宫,而令我印象最深、念念不忘的是和顺图书馆,这是全国规模最大、年代最久远的乡村图书馆。

进入主村落的道路,直穿坝子中间,看到因形如双虹而得名的双虹桥。桥下鸭鹅戏水,有人洗衣浣纱,桥的旁边,便是和顺图书馆。

和顺图书馆的大门居高临下,门上悬挂的黑底金字大匾,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廖承志题写的馆名“和顺图书馆”。

二门是仿照苏州原东吴大学门面建造的三孔西式铁门,上面有胡适先生题的“和顺图书馆”、李石曾先生题的“文化之津”、著名数学家熊庆来题的“民智泉源”等匾额题词。

走进这座清幽静谧的花园,面前这幢半亭回廊式二层楼房,就是图书馆的主楼,已经有83年的历史。这是一栋两层各五格的中式建筑,其中第二、四格伸出呈六角亭,整个屋架柱少梁多,四壁着色素雅,室内通明透亮。

主楼后面是藏书楼,建筑为仿古跨檐式二层楼房,与主楼风格一致。

和顺图书馆内富藏古今图书及地方文献,其中有全套《大藏经》《升庵全集》,数百册的《英武殿丛刊》,近千册的《四部丛刊》,另外还有不少古籍善本、珍本,尤以清代木刻版本为贵,真不愧“藏珍”二字。馆内现有藏书七万余册,在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

书库门上的锁头、办公桌上的印章、座钟以及前面二门的铁栅栏,都是建馆初期和顺华侨从缅甸购置,许多报刊和生活标本以及《万有文库》等大型丛书,是从上海经海路辗转缅甸送达。在当时交通极不发达的情况下,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啊,由此可见和顺人的“富庶更能知礼仪”和对文化的执著追求。

距今八十多年前,在这个遥远的边陲小村,为什么能够建起这么高水平的图书馆呢?我下决心弄清楚这个问题。

和顺是一座历史悠久始建于明朝的古村镇,当地汉族百姓居多,大多是明初来云南从事军屯和民屯的四川人、江南人、中原人的后代,自古就有崇文尚教的优良传统。

清朝末年,和顺出现了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进步团体“咸新社”。公元924年,和顺旅缅华侨又组织了“崇新会”,创办进步刊物,并在本乡成立了“阅书报社”。1928年“阅书报社”在旅缅华侨和乡人的共同努力下,扩建为图书馆,将馆址移入 “咸新社”故址。热心人士踊跃捐书,馆藏不断增加。

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旅缅华侨和乡人的支持下,又于1938年拆除旧馆屋,兴建了中西合璧式的新馆舍。先后由阅书报社社长李仁杰、艾思奇先生之兄李生庄、著名教育家寸树声任社长。

不仅图书馆办得生机勃勃,每天开门借阅书报,而且还通过收听记录收音机播发的新闻,创办了《三日新闻》油印报,成为腾冲最早的报纸。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尽快把重大新闻传播到民众之中,改三日刊为日刊,为宣传抗日救国作出了贡献。

坚实的文化根基,孕育出一个个贤人英才。明清两朝,小小的和顺古村考出了400多名举人、秀才。还培养出了中国同盟会员、辛亥革命元老、曾任云南护国军第一军秘书长的李日垓,名传滇中的教育家、云南大学副校长寸树声,我国著名哲学家艾思奇,还有缅甸国四朝国师尹蓉、翡翠大王张宝廷等中外著名人士。

和顺今天能够成为“中国第一魅力古镇”,绝非一日之功,八十多年前的图书馆建设当是功不可没!对当时和顺先人们的先见之明,我真是打心底里佩服地五体投地。

随着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现代图书馆的功能,已经由藏书、看书,发展为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 开发智力资源, 提供文化娱乐等多种功能。正如哲人所说:图书馆是没有围墙的大学。多建一座图书馆,可以少建几座监狱。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古今中外,任何一个优秀民族,无不重视文化场馆建设。

座落在摩洛哥第四大城市非斯的古老图书馆,已有12个世纪历史的卡鲁因大学图书馆,被称为全世界最古老的图书馆,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所代表的绚烂穆斯林文化为世人所熟知。最近,这位诞生于公元859年的“老学者”,终于结束了多年的等待,在修复工作完成后又正式对外开放。

当今世界最大的图书馆是美国华盛顿国会山上的美国国会图书馆,创建于1800年4月24日。这座图书馆是美国早期启蒙运动胜利的产物,在第三任总统杰斐逊的6400多卷藏书的基础上,以后迅速扩大,至今藏有470多种语言的各种资料,已超过7560万件。其中仅图书就拥有3624万种,1893万册以上,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藏书库。该馆现有工作人员5440人,其中专业职员3000人,顾问800人,平均每9.5秒钟就有一本书籍或资料送往国会大厦。

马克思说:“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与其用华丽的外衣装饰自己,不如用知识武装自己。”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雨果说:“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

在人类历史上,因勤奋读书而改变自己的命运,乃至改变国家、民族的命运,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事例,有如天上的繁星,数不胜数。他们的故事影响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而要认识他们,从他们身上汲取精神力量的最好办法仍然是读书。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我们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结识世界上所有的伟人、大师,但通过读书,就有可能。我们不可能回到过去,也不可能提前进入将来,但书籍可以把我们带到过去和未来。有人说,不读书的人只生活在现在,而读书人是同时生活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时代。你不可能走遍世界各地,但书籍可以把你带到地球的每个角落。

威尔逊说:“书籍,通过心灵观察世界的窗口。住宅里没有书,犹如房间没有窗户。”回想自己这一生,从小喜欢读书,它已经成了我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多少个旭日初升的早晨,多少个星斗漫天的夜晚,忘情地在这片书海之中遨翔。

喜欢阅读,不是为了要达到一种什么目的,而是在读书中享受一份宁静;在柴米油盐的琐碎生活里,寻找一份简单和快乐。正如苏轼所写:“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吾生有涯,而知无涯。只有通过读书,不断地充电,才能使自己的职业生涯拥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正如高尔基所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也如普希金所说:“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

时光流逝,岁月会让一个人由青丝变白发,即便没有了青春的样貌,而在书香的熏染下,气质却历久弥香,我们依然可以保持一颗年轻的心,拥有诗和远方。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热衷于阅读的民族,素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古训。信息时代,随着获取知识的渠道日益便捷,一度有人怀疑,在高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传统阅读方式存在的必要性。

然而,事实证明,过度依赖欠缺深度、碎片化的手机阅读,使人心浮气躁,无法系统深入地学习知识,更谈不上思考与创新。与手机阅读相比,读书更能提高一个人的素质,让人展开想象的翅膀,领略作者深邃的思想,摆脱手机阅读带来的浮躁与浅薄。

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为了生活,为了快乐,为了幸福,为了民族的复兴,我真想大声呼吁,我们的政府、社会,多建设几座图书馆吧!我也想大声呼喊,朋友,教育我们的孩子,放下手机,多读书吧!

(2021年11月15日于泉城)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