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回忆录|加快放活小企业的步伐

陈光回忆录|加快放活小企业的步伐

实现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关键在于深化企业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企业改革,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搞好大的,放活小的”这一方针,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加快步伐。结合山东诸城市这几年深化小企业改革的实践,就如何放活小企业谈点不成熟的看法。

放活小企业,必须充分认识搞好小企业的重要意义,增强紧追感。市场经济条件下,小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企业代表着国家的经济实力,而小企业则创造了巨大的市场活力。在许多地方,小企业已经成为市场的主体。它机制灵活,追逐市场的能力很强,可以为大企业配套,吸纳大批劳动力,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和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放活小企业,对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首先,县属企业绝大多数是小企业,它是县域经济主体。从诸城市的情况看,小企业创造的产值已经占到金市工农业总产值的70%;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也接近这一比例。其次,小企业是县城财政的支柱。诸城市去年财政总收入3.2亿元,其中来自小企业的税收接近70%。小企业搞不活,财政收入不能平衡,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三是,小企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县属小企业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聚集了大批职工,经济效益上不去,职工收入增长慢,社会也不安定。四是,小企业改革风险较小。因为单个企业规模比较小,所以即使改革过程中出现一点问题,影响不大,有了失误也便于纠正。另外,县域小企业的职工,大多是穿上工作服的农民, “铁饭碗”意识相对较差,对改革的承受能力较之大中城市的工人要强一些。五是,小企业改革已经积累了一些较为成功的经验,探索了一些已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路子。总之,各级党政领导同志尤其是县级领导同志,务必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紧追感,看到良好的机遇,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放活小企业的步伐。

放活小企业,必须因企制宜,多种形式,重点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中央多次指出,要区别不同情况,采取多种形式放活小企业。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纲要》又一次确定: “区别不同情况,采取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制、租赁、承包经营和出售等形式,加快国有小企业改草步伐。”正确理解和贯彻这一方针,对于放活小企业至关重要。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在改革时就不能采取一种形式,更不能盲目地去追求什么“模式”。诸城市对272家企业进行改革,就是采取了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中外合资、严权无偿转让、租赁、兼并、破产等7种形式, 可以说改革虽无模式,但都收到了很好效果。企业如此,地区也是这样,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的情况,包括社会环境、领导班子水平等等,因此,在改草的进程上不能一哄而起,一拥而上,更不能一个命令“一刀切”。要统筹规划,循序渐进。哪里条件成熟,哪里就可以先搞 。改就保证成功,不能翻牌子,走过场,免得吃“夹生饭”。改革成功的标志是企业经营机制得到转换,即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企业真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成为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承担法律和民事责任。最重要的是自负盈亏,盈利了分红,亏损了“割自己的肉”,破产了失业,不再找政府。如果这一点做不到,就是穿新鞋,走老路,改革就是失败。诸城市这几年在深化企业改草中,明确提出:改革是手段,目的是转制,并致力于在这方面下功夫,使绝大多数企业通过改革,强化了“四自”意识,建立了能够实现“四自”的新机制,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生产、经营和参与企业管理的积极性,挖掘了各种潜力,使企业由原来的三分之二亏损变为绝大多数盈利。

放活小企业,必须坚持“三改一加强”的方针。小企业不活,是多种原因造成的,有机制问题,也有结构问题;有负担问题,也有管理问题;有技术问题,也有产品问题。因此,必须对症下药,多管齐下,配套联动,才能见到成效。解决机制问题靠改革,解决结构问题靠调整,解决管理问题靠加强,解决技术问题靠改造,解决产品问题要靠开发和提高。改革、改组、改造和管理是一个整体,不能互相代替。在具体操作时一定要做到:在企业改革中十分注意加强企业的改组和改造;用改革的方式进行企业的改组和加强企业管理;在企业改组的同时加强企业的技术改造;在整个改革、改组、改造的过程中都要强化企业管理,加强企业家队伍的建设。诸城市这几年在抓好小企业改革的同时,通过组建14家企业集团,对企业进行改组,进一步优化了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近三年投资20多亿元,对企业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同时,在全市工业企业推行了“倒遍成本管理法” ,在商流企业推行了“日效益自我考核法”,并采取招聘、培养、激励等多种形式,加强企业经营肴队伍的建设,收到了事毕功倍的效果。事实充分证明, “一包就灵”、“一股就灵”、“一卖就灵”、“一给钱就灵”都不行,必须走“三改一加强”的路子。

放活小企业,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以国有经济为主导,确保国有和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党的十四大明确宣布: “国有小型企业,有些可以出租或出售给集体或个人经营。”李鹏总理最近也指出:“看来,有的国有小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有利于企业改组改制,职工参股也是有好处的,各地区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制试点,但要保留一定比例的国有或集体股权。”现在看,县小型企业多数可以采取这种办法。但是,对那些关系国计民生、基础性、垄断性、能够代政府行使某些调控职能的诸如电力、自来水、邮电通讯、粮油、军工等国有企业,一般不能出售给外商或个人;有的即使出售部分产权,也要保证国家控股,保持领导地位。不论采取何种方式进行改革,都要依法对企业资产,包括无形资产,进行严格的评估、界定,不能无偿量化、平分给个人,也不能低价出售。对出售国有或集体资产收回的价款,一定要严格管理,用好用活,让其发挥最大效益,赚取最大利润,并在优化地区经济结构、构造优势产业、培育骨干企业、开发名牌拳头产品中发挥主导作用。也可以考虑,经上级批准,将这些资金的一部分,用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以促进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诸城市近几年对50家国有企业中的37家进行了产权改革。其中 32个通过出售净资产实行了股份合作制,占64.6%;但出售的资产仅占国有企业总资产的6.8%。在资产评估及出售过程中,他们坚持严格按法律法规办事。上级有明文规定的,坚决按上级的规定办;上级没有明文规定的,千方百计地向相应的政策上靠;确实靠不上又拿不准的,暂挂起来。

在评估机构、评估办法上,严格按国务院规定办事,保证了国有和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改制四年,金市国有企业净资产增值率达到241%,负债率下降10多个百分点;国有企业资产占全市企业资产的比重由1992年的59%上升到64%,增加了5个百分点。国有经济不仅发挥了主导作用,而且继续保持了主体地位,促进了全市经济的迅速发展。1992年到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两倍,财政收入每年递增30%以上。

放活小企业,必须认真抓好配套改革。首先是转变政府职能,由过去以主要精力抓企业的产供销人财物等微观经济活动,转到抓企业外部的规划、协调、监督、服务等工作上来,努力为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其次是抓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企业改革要深化,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必须要加快步伐,这已成为共识。诸城市在企业改革的同时,为了确保政府职能的转变,从1992年起就对政府机构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工业系统,撤销了5个企业主管局,强化了市经委;在商贸系统,撤销了商业局、物资局,强化了商业委员会,使政府对企业的管理逐步由直接管理转到了间接管理上来。经过改制的企业还建立健全了职工养老保险、职工医疗保险、职工失业保险、职工工伤保险以及女工生育保险等五大社会保障制度,促进了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

放活小企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正确处理好改草、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的目的是促进经济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富裕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改革的主体,改革必须靠人民群众。因此,在深化企业改革中,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改革的全过程,让广大干部职工增强对改革的责任感和承受力,自觉地参与改革,支持改革。要十分注意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鼓励干部职工进一步解放思想,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勇于实践和探索。只要能把企业搞好搞活,就是好办法,就应大力支持。要鼓励多干实事,不争论或者少争论。各级党政都要切实加强对改革的领导,搞好调查研究,及时发现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采取新对策,把握改革的正确方向。诸城市在企业改草之初,也曾遇到一些阻力,部门怕丢权,厂长怕丢官,工人怕丢钱,市里有些领导同志也怕形势不稳定。他们反复研究论证,认识到,企业不活是客观存在,效益不好就摆在面前,深化改革,会出现暂时局部的不安定,但从长远看,有利于大局的稳定。为此,他们坚持把改草推向前进。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一些疑点、难点、热点问题,采取多种措施,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及时澄清了一些模糊认识,从实践和理论的结合上弄清了姓社还是姓资、姓公还是姓私、国有资产是流失还是保值增值、是动摇了基础还是巩固了政权等一系列问题,保证了改革的正常发展。

放活小企业,必须坚持边改革、边实践、边完善。改草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全国已有不少县域中小企业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了改革,但很不完善。为此,必须根据企业改革之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按照国家出台的新政策,学习外地先进经验,继续深化改革,不断配套完善。所有改制企业,都要强化措施,培育企业和职工的风险意识,绝不能“改草而不改制” ,出了问题再躺到国家的怀抱里;要正确处理积累和分配的关系,千方百计降低负债率,不能既高负债又高分红;要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既保证领导班子有职有权说了算,防止极端民主化倾向,又要保证职工当家作主、民主管理的权力得到落实,确保股东对管理者有选择的权力,对错误决策有制止的权力;要加强对经营者的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尤其是要加强财务会计知识的培训,加强企业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资金、成本和质量管理;政府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引导企业正确地决策,但不能再对企业进行过多的干预;要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步伐,以此促进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

(原载1995年5月14日《大众日报》)

陈光:大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