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光国瓷设计师罗晓东:不丢根本 点彩人生

华光国瓷设计师罗晓东:不丢根本 点彩人生

不丢根本、不断创新才是艺术人生最重要的原则。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罗晓东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苦难的经历,沉淀下岁月的光华。在罗晓东心里,不丢根本、不断创新才是艺术人生最重要的原则。

灰暗年华中的希望亮光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需要靠到山上撸荆条种子来充饥的生活,在罗晓东看来,可能没有那么苦涩。少年的罗晓东把自己的这段经历画成了画,命名为“大战荒山”,还获得了少年儿童奖绘画奖一等奖。

1956年,罗晓东跟随父母从当时的烟台掖县(今莱州)来到张店,在兴学街小学重新上了一遍五年级,一年多的时间,他从一个学校不愿意接收的差生外来户,考上了淄博五中,很快成为12门功课全5分的优等生。

重病的父亲,和经常饿肚子的日子,让这位优等生几乎来不及有什么优越感。临近初中毕业时,美术老师劝说极有美术天赋的罗晓东报考高中,但阴差阳错,报考的浙江美术学院附中因地域限制与他失之交臂。后来,罗晓东考上了当时位于博山的陶瓷工业学校,想早一点工作养家糊口,但父亲不幸离世,母亲也带着两个妹妹回了老家。

苦难的日子里,总是祸不单行。中专上了没有一年,因为经费问题学校办不下去了,罗晓东和同学们只能提前毕业。好在学校还是给他们办理了毕业证。后来硅酸盐研究院从他们当中选了两个人,因为画得好,罗晓东被选中。

在研究院,罗晓东杂活累活什么都干,用地排车拉颜料、烧锅炉、打碾、烧地炉火、挑水、盖配电室、做仓库保管员……每当夜里安静下来的时候,罗晓东想起不在身边的父母和亲人,常常要落下泪来。

灰暗的生活底色,因为爱好画画,增添了些许希望的亮光。烧锅炉的间隙,跳跃的炉火旁,罗晓东就会画起来;没有老师没有书,罗晓东就会在借到别人的书后,全部抄描下来……

如今年近80岁的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罗晓东,再度回忆起年少时的苦难,已然很平静,他说,“年轻的时候吃点苦是好的。你所吃过的苦、受过的累,都会变成难得的人生财富。”

华青瓷手绘作品——天球瓶《芙蓉》

不曾放下的画笔

这段时间,受政府部门委托,罗大师正在创作一幅大型作品,11米长、近5米高。画面上,风摆荷叶、荷花绽放,九十多条鲤鱼姿态各异,在莲叶间嬉戏。为圆满完成作品,大师光草稿就画了五六稿。最后的正稿在之前的基础上,调整了叶和花的比例,更突出了鱼的动态,鱼儿游动、嬉戏、跳跃,寓意鱼跃龙门、淄博实现跨越式发展。

大师思路清晰,手指灵活,构思和绘画都很快。六十多年的绘画经历,画笔在手里早就游刃有余,画画已经成为生活习惯。

但一直以来,大师心里都有一个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受过系统的美术教育。因此,1977年起到天津美术学院进修的那段时间,就成为大师极为难忘的经历。

当时罗晓东在山东省轻工美校当老师,学校为了提高师资水平,就派他带着两位年轻老师一起到天津美院,师从时任天津美院副院长的孙其峰老师学习工笔花鸟。罗晓东印象很深,因为受唐山大地震影响,那时学院的墙都是裂的歪的。但印象更深的是,老师们周末也不休息。罗晓东就抓紧一切机会,学习、请教,“老师对我很好,自己的笔记都拿出来让我抄,从老师那里,我学到了一辈子用不完的知识,和勤恳严谨的态度。”

“牛皮不是吹起来的,艺术家不是捧出来的,愿晓东同学踏踏实实地干吧。”老师的教导一直印在罗晓东的脑海里。

孙其峰老师今年已经102岁高龄,还经常在自己家花园里写生。一辈子在画的老师,影响了一辈子在画的学生。尽管人生变化无常,罗晓东从来不曾放下画笔。

精雕细刻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淄博刻瓷盛行,涌现出了一大批刻瓷大师。罗晓东作为其中的佼佼者,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作品。

用刀笔在瓷盘上创作造像,不同于纸上的绘画,要做到惟妙惟肖,必须借鉴各种艺术表现手法。罗晓东集国画、版画、油画、素描之长,把中国画讲究的笔墨、气韵、空灵和西洋画讲究的色彩和立体感,巧妙地融于刻瓷技法之中。自1983年开始,他先后为美国总统克林顿等28个国家的元首和重要领导人刻制肖像,被国家礼宾司选作国家领导人专用国礼的设计制作者。

罗晓东大师曾为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美国总统克林顿等20多位国家元首刻制肖像瓷盘,被作为国礼赠送

华青瓷刻瓷作品——《双龙戏珠》

徜徉在华光国瓷文化艺术中心,罗晓东大师的刻瓷作品总会让观者流连忘返、驻足赞叹,成为华光国瓷艺术殿堂里一道最靓丽的风景线。许多消费者慕名而来,为购得罗大师一件艺术品而深感欣慰。

釉上点彩

1995年,罗晓东来到华光国瓷科研所,不久后到华光国瓷技工学校任教。罗晓东自编教材、亲自授课,将自己几十年的经验,悉心传授给学生们。罗晓东认为,陶瓷彩绘有更广阔的艺术空间。天津美院学成归来后,罗晓东将所学用于指导艺术教学,也不断精进自己的画法。为华光国瓷彩绘的起步和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教学和创作,在繁忙的日子里齐头并进。大师独创的“釉上点彩”,这时也运用得更为纯熟。

1981年,在创作作品《晨曲》时,罗晓东第一次尝试釉上点彩的陶瓷彩绘创作技法。到华光之后,就较多地使用并逐渐成熟。“陶瓷彩绘多为工笔,但大面积的颜色画出来之后,就较为平板,缺少变化,通过釉上点彩,让颜色在釉面上自由流动,就会产生非常自然的花斑和肌理效果。”罗大师说。

华青瓷手绘作品——融·溶绢缸系列《荷塘双思》

《融·溶》华青瓷艺术瓶系列是罗大师釉上点彩的典型作品。翠绿的荷叶在点彩的装饰下,犹如细雨洒落晶莹的水滴,给人以朦胧唯美的感觉。“点彩必须点得恰到好处。”荷叶、岩石、牡丹、锦鲤的花斑……罗晓东在恰当的地方,将釉上点彩的艺术效果很巧妙地发挥出来,而这样的艺术效果,是用画笔画不出来的。

何处点彩才能让色彩呈现栩栩如生的灵动效果,其实很考验设计师的把握能力。几十年的创作实践,让罗晓东将釉上点彩运用得极为纯熟,而釉上点彩作为艺术陶瓷中的奇葩,让华光国瓷的陶瓷彩绘在全国创出了淄博特色、淄博风格。

不丢根本

4月24日,记者在华光国瓷文化艺术中心见到罗大师时,他正在认真地指导设计师们的建党百年新作,“这里可以再加点蓝色,要浅要淡,花的处理已经很好了……”二十年来,华光国瓷每逢涉及重大活动、重大事件的作品创作,都少不了罗大师的艺术创意及画法指导。

看到年轻设计师们一天天成长,大师很高兴。这些年,华光国瓷的彩绘在创新方面做得还是比较好的,他特别希望年轻一代多在构图上下功夫,与时俱进,形成自己的特点和风格。但是,创新不能丢掉中华文化的精华,完全照搬油画和西画,丢掉了中国画里的线和墨,就丢掉了中国画的根本,意、象就都不对了。

“创新,还要掌握变化与统一,统一中有变化,变化中也有统一。”罗大师说,这也是他自己的创作原则。话说起来容易,但理解和运用就很难,必须经过长期的追求和实践。

彩绘瓷板画《翔鹤图》

画瓷板、画瓷瓶、画宣纸……虽然年事已高,现在勾线时常会有第二遍重不上的情况,但闲不住的大师一直在创作,近期还创作了一幅建党百年的作品,有绿色的竹林、飞翔的仙鹤,气质高洁,寓意美好。

“名利是身外之物,虽然年龄大了,但国家、社会、单位培养了我们,自己有能力,必须要做一点贡献。”

罗晓东大师和陶瓷一生的缘分,无法割舍;大师如陶瓷一般的光华,安静而淡泊。

个人简介

罗晓东

华光国瓷设计师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高级工艺美术师

中国刻瓷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山东省刻瓷艺术家协会副主任

山东省陶瓷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山东省民间手工艺制作大师

淄博第七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先后为28个国家的元首刻制头像作为领导人出访礼品,受到国家外交部表彰

作品在国际、国内陶瓷创新评比中多次获大奖

陶瓷作品被多家机构、藏家收藏,入编出版多种画册、画集

通讯员:任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