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剧组该捐票房?少一些道德绑架,多一些实际行动

《长津湖》剧组该捐票房?少一些道德绑架,多一些实际行动

目前,抗美援朝巨制《长津湖》正在热映中,票房一路攀升,正不断刷新纪录。欢呼之际,“请《长津湖》剧组捐出部分票房收入”的倡议书在网上引起了热议。

倡议书称,很多观众都是冲着70多年前的志愿军战士去的,是奔着身着薄衣走向冰天雪地的勇士去的,是他们用难以置信的坚忍和英勇撑起了《长津湖》的票房。请《长津湖》剧组及制作单位,将扣除制片成本后的全部票房收入捐给志愿军老兵,尤其是现在尚健在的九兵团战士和烈士遗属。虽然倡议书里用词均是“请”、“郑重呼吁”,但随着这几天网络舆论的不断发酵,这份建议几乎演变成了逼捐。

事实上,这样的声音已不是第一次出现。今年7月河南水灾时,鸿星尔克捐赠5000万物资备受赞许,同样捐款捐物的运动品牌李宁和特步,却因为少于鸿星尔克捐赠数目而被群嘲,甚至有主播在直播间被骂哭。这些逼捐行为,是打着“爱国旗号”的一种道德绑架,也可以说是一种变相的网暴。

《长津湖》剧组该捐出部分票房收入给老兵吗?可以鼓励,但不必道德绑架。电影是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的结合体。从项目开发,到拍摄剪辑,再到宣传发行,涉及大量工种,很多都是商业化运作,离不开预算、成本、利润这些现实的经济概念。

就《长津湖》来说,取材于抗美援朝之战,反映的是志愿军舍生取义英勇无畏,传递的是爱国精神。但这与该片的商业属性并不矛盾。据出品方披露,该片投资规模达2亿美元,制作规模超7万群演和工作人员,拍摄历时200多天。这也在中国电影工业化水准推到新高度的背景下,创造了影片规模和制作上的先例。

只有给投入者合理的市场回报,才能鼓励更多人源源不断地进行主旋律影视创作。如果创作爱国题材的作品就是“发爱国财”,就该分文不取,那还会有从业者愿意去进行更多更大规模的创作吗?

《长津湖》的话题度持续走高,越来越多的青年人通过这部电影了解了这场艰苦卓绝的战役,也激起了越来越多国人的爱国热情。捐了,值得赞许;不捐,也不用说三道四。希望更多人能够保持理性,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用实际行动向现实中的许多老兵和烈属予以关怀。

(来源:北京日报、新京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