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加大惩处力度 用专门立法为个人信息“上锁”

2021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加大惩处力度 用专门立法为个人信息“上锁”

近日,哈尔滨首位确诊病例女孩遭网暴被骂“毒王”的报道登上热搜,而在此之前,“莆田疑似0号病例”及其家人也遭受了很多的谩骂和骚扰。不得不说,新冠病毒确诊病例及密接人员身份等相关隐私信息的泄露问题,如今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那么,这些本该保密的隐私信息是如何泄露出去的?

9月22日,福建莆田官方通报,莆田市两名泄露初筛阳性人员和密接者个人信息的医疗业相关工作人员,被处以500元的行政处罚。哈尔滨此轮疫情中,一些媒体在通报首位确诊病例的流调报告时,连其住址门牌号也一并公布出来。网上甚至还流出一份word文件,里面不仅有女孩的真实姓名、男朋友的具体身份信息;甚至精确到女孩每天去了哪里、分别和谁吃饭、每个人的具体姓名。

疫情发生以来,类似泄露患者隐私信息的情况时有发生,多起信息泄露事件表明,信息泄露可能出现在疫情防控的各个环节,这也暴露出当下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存在疏漏。流调的意义是为了尽快找到传染源以及传播途径,公布病例轨迹的初衷是为了提醒更多的接触者注意检测。在这个过程中,病例以及密切接触者的信息应该得到严格而有效的保护,政府、媒体有责任将必要信息及时告知公众,做到公开透明,而对于一些非必要信息,要严格“加密”。既做到缓解公众的焦虑,又保护患者的信息,让公众和患者都能获得安全感。

对于确诊患者的个人信息保护,绝不是一个“吃瓜”的玩笑。即便是在防疫需求下,对个人信息的收集和处理,也需要依法合规,并负有保密责任。无底线公布个人信息不仅无益于疫情防控,反而会带来负面反应:长期以往,病例害怕信息泄露而不愿配合,导致流调“断线”,给疫情防控带来不可估量的阻碍。

此外,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一些网民抱着好奇、吃瓜、泄愤等心理,挖掘泄露传播个人信息,将病例隐私编成段子当做谈资,甚至是肆无忌惮的网络暴力,这不仅是对公民个人的伤害,对网络文明的挑战,也对国家法律的触犯。

近年来,个人信息保护现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众所期待之下,《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将于2021年11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我国首部针对个人信息保护的专门性立法,也是网络安全法治建设的重要立法。

《个人信息保护法》将更严格限制处理敏感个人信息,加大对非法获取、泄露、出售、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的违法犯罪行为的惩处力度。只有让这个违法散布个人信息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都承担起责任,从严从重处罚,才能真正震慑违法者。期待《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实施,能够给我们的个人信息加上“安全锁”,成为我们信息安全的守门人和捍卫者。(作者:邹少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