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壳”“消薄”“强村” 章丘区宁家埠街道深化“三变”改革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势动能

“破壳”“消薄”“强村” 章丘区宁家埠街道深化“三变”改革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势动能

2021年1月,章丘区“三变”改革试点工作会议犹如“一夜春风”吹遍章丘大地,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顷刻间唤醒乡村“沉睡”资源和活力。6月30日,在宁家埠街道马东村,100余名拿到村里分红的群众高兴的手舞“小国旗”在现场唱起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三变”改革以来,街道土地流转率已达到55%,盘活村集体闲置资产320万元;4个占地6000平米的现代化车间拔地而起;潘王路现代农业隆起带54个农业大棚硕果累累,村企对接实现增收70余万元,试点村实现提前分红10余万元……一副农村美、农民富、农业强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正在宁家埠街道徐徐展开。

破壳———

从“学”到“破”,清除发展障碍

1月19日,宁家埠街道每个领导干部和村党组织书记的办公桌上赫然摆着一本由卢水生教授撰写的《话说“三农”系列讲座》,乡村振兴、“三变”改革等内容成了街道理论中心组、支部党员大会的“专业课”,“三变”改革也成了各村基层党建工作的“书记项目”。“早学一步,才能快人一步。作为领导干部和村党组织书记,要站在政治高度去思考‘三变’改革,要从群众增收的角度推进‘三变’改革,要坚持‘三不’原则保障’三变’改革,要用最直白的话语、最贴切的阐述、最精准的定位,向党员群众解读‘三变’改革,才能做到彻底改、真正变。”街道党工委书记鲁伟说,我们从卢水生教授撰写的文章里慢慢找到开启“三变”改革的钥匙。

“4月19日,我们去苏州参观学习‘三变’改革经验。在课堂上教授的一句话让我震惊———不是苏州富了之后进行‘三变’改革,而是‘三变’改革之后我们苏州才实现了村集体增收、群众增收。”徐家村党支部书记王雷对苏州之行感慨颇多,“这次苏州之行,开拓了思路,明确了方向,也凝聚了干劲。”王雷说,之前总觉着“三变”改革离我们很远,我们既没有区位优势、也没有资源优势,壮大村集体经济就像“天方夜谭”,思想上感觉行不通,落实起来干不好。

作为试点村的马东村党支部书记张荣祥说,“三变”改革是土地“二次”革命,资产的“二次”重组,支部的“二次”创业,每次召开党员会、村民代表会,张荣祥都会组织大家学习“三变”改革的案例,给大家讲解“三变”改革的好处:群众有钱分红、村里有钱办事。张荣祥的“执着劲”让群众也意识到了“三变”改革不是“行不行”,而是“一定行”。党员群众对“三变”改革也从开始的驻足观望变成翘首盼望……“三变”改革的步伐在不断学习中慢慢加快。3月4日,在宁家埠街道徐家村,“三变”改革的大幕徐徐拉开,五大合作社的牌子用一块块红绸布包裹着,犹如含苞待放的“致富果”鲜艳照人。25个村陆续成立了“五大合作社”,村党组织书记担任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理事长,在党建引领下,“三变”改革的组织框架、实施路径、推进措施迅速铺开。“开张”容易,开局难。改革,势必要触及利益,改变利益分配格局。在街道三资中心,每个工作人员的办公桌上都摆着厚厚的档案资料。

“这几天,可是忙坏了!”三资中心工作人员指着桌上的档案说,这些村集体合同加起来有800余份,我们把这些合同全部录入电脑,形成电子数据,对每份合同涉及的资产、用途、金额都逐一进行核对,对于不合理的合同,我们及时组织村里进行“纠错”,对不合规的利益进行“破冰”。现在每个村的“家底”有多少随时可以查询。在闫码村,一谈起“合同”,就让34岁的年轻书记术洪晓倍感压力,“由于历史原因,群众上交的土地承包费大部分都收不上来,‘只有合同、没有进项’成了制约村集体经济的一大问题。”术洪晓表示,街道成立了清产核资工作组,对不完善、不公正村集体合同进行专项清理,对拖欠村集体的欠款进行强制“清零”,仅此这一项,就有7万元的进项。清产核资不仅让闫码村有了“意外收获”,“破除”了利益壁垒,更“扫除”了“三变”改革前进障碍。

“消薄”———

从弱到强,激活土地资源

守着“金矿”喊穷,一直是村集体经济发展所面对的难题。

清产核资理清了家底,但怎么让资源增值、激活生产要素,成了“三变”改革急需面对的问题。在西埠村,村东头300亩的撂荒地曾经因乱倒垃圾成了12345市民热线反馈问题,还遭到“媒体曝光”,成了西埠村“不光彩的一面”。“垃圾满地,荒草连片,整治难,花钱多,彻底解决村里真是有心无力。”西埠村支部书记张水云面带难色说,“去年村集体收入不到十万元,整治这块地少说也得十几万……”在张水云一筹莫展之际,一次村企对接解决了2年未解决的难题。“这次多亏了街道领导给我们联系了结对企业,在企业的帮助下,半个月的时间,撂荒地变成高粱地,为酒厂直接提供原料。村里不仅没花钱,还额外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5万元。”远远望去,绿油油的高粱穗在空中摇摆,风中好像夹杂着浓浓酒香。谈起这次土地“变身”,张水云的高兴写在脸上,并竖起大拇指,只夸“村企对接”让村里甩掉了“大包袱”带来了“大礼包”。

西埠村通过“百企结百村”找到了致富钥匙。可对于明家村来说,却在发展路径上遇到了难题。“土地流转后种植粮食还是种蔬菜?”作为今年刚当选的女支部书记李荣芳来说,今年种什么,挣多少,不是最关键的问题,重要的是把盘活的资源释放出最大红利,找到一条长期致富增收的路子,群众还得有收益。经过几天的激烈“争论”,还是没有“盖棺定论”。“依靠村里自己,力量单薄不说,还容易走弯路。”李荣芳想起这事,心里好像装着一块沉甸甸的石头。“要挖掘潜力、借势发力,背靠大树好乘凉,近水楼台先得月……”在街道“三变”改革的动员会上,领导的一句话让李荣芳如梦方醒,如获至宝。经过多方调研、村两委商议,他们把“宝”压在了大葱种植上。“我们要把大葱运出国门,让外国人也能尝到高大脆白甜的章丘大葱。”经过与济南鲲鹏农业合作,流转土地200亩,利用蟑螂产生有机生物肥料,种植出口日本的绿色无公害章丘大葱。“绿色蔬菜价格高,需求也大。仅价格这一块,就能翻几倍!”李荣芳说,现在好多群众都在土地合作社入股了,每天有空就去地里看看大葱长势……

在张码联村,张大爷拿出自己的土地流转合同,算起了帐,“土地流转费加上年底分红,至少也得1200元,可比自己种地划算多了。再加上平时在地里打点零工,一年下来也得收入过万元。”张大爷逢人就说,这笔帐不用算咱老百姓也不吃亏。

今年7月,在张码联村,1500多名群众像张大爷一样成为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原始”股东,将村里近5000亩土地进行流转。合作社与山东益田农业达成合作协议,统一种植小麦玉米,采用机械化收割、无人机飞防作业、秸秆统一还田,群众不用辛勤劳作就能“坐等收钱”。张码联村书记史承泉望着5000亩玉米地高兴的说:“群众有账算,村里也有账算。村里除了土地流转形成的量差和价差10余万元收入,秸秆禁烧、过麦过秋环境整治、生产设施投入等等,这些每年节约好几万元,一年算下来,村里实际增收得20万元。‘三变’改革不仅给村集体、群众带来增收,也为村集体经济找到由弱变强的乡村振兴之路。”

“强村”———

从强到靓,三产融合发展

“三变”改革变化的不仅是让弱村变强,还有强村变靓村。走在大桑树村,沥青路平坦开阔,街头巷尾干净整洁,绿化林道分外养眼,家家户户花香四溢,田园氛围古朴悠然。说起村里的变化,经营民宿产业的村民李东珍最有发言权,“三变”改革以来,村里是越来越美,来村里游玩的、采摘的人也多了起来,村里群众幸福指数直线攀升。土地流转后,富了起来的大桑树村又开始琢磨,从村东头走到村西头,果蔬采摘、古法酿酒,农耕体验、荷花赏月一字排开,宛如一条农村休闲旅游“路线图”。“村里旅游股份合作社牵头,村民以房子入股,把空闲院落利用起来,发展民宿这条路子差不了。”大桑树支部书记梁建军对发展民宿信心满满。在李东珍民宿内,溪水潺潺、灯光点点,绿草茵茵,与村外环境犹如天成。据李东珍介绍,他们相继开发了以湘味、乡恋、相伴等为主题的菜品,有湘水鸡、湘腊肉、相伴菜等,现在房间每天都得提前预定,菜品也得提前半天准备……现在的大桑树村正在申报济南景区化村庄,规划建设乡村美食街、观光街,让户户参与其中、人人都做股东,实现“三变”改革最高等级的“三产”融合发展。

8月7日,3000多平米的高标准化厂房正在宁一村紧锣密鼓的建设,在一旁站着“监工”的是宁一村党支部书记宁述圣,“厂房早完工一天,村里就能多收入1000多元,在保证工程质量前提下,我每天都过来催催工程进度。”据宁述圣介绍,宁一村自“三变”改革以来,成立五大合作社,坚持框架拉出来、资源活起来、人才引进来,发展智慧农业、冷链物流,先后投资100万元新建4个高标准农业大棚,引进年轻人才回乡创业种植时令果蔬,与山东银座等商超,建立产品直供渠道,果蔬没采摘前就有了订单,让菜贱伤农、产品滞销成为过去。今年宁一村又乘势发展,流转土地1600亩,试种黑糯米、优良玉米等作物,预计村集体增收20万元。投资200万元,新建3000多平米标准化厂房,引进了企业,满足了就业,增加了收入。“‘三变’改革激活了村里资源、扩宽了增收渠道,也让村干部有了干事创业激情。”宁述圣说,三变改革实现了村集体、群众双增。群众富了,村里的各项工作也都不落后,修凉亭、扩宽路、建公园、送温暖,每天晚上,老百姓聚集在文化广场跳起了广场舞,伴随着音乐节奏,大家用歌声礼赞、用舞蹈抒情,歌颂党和政府的恩情……

半年时间,7个经济“薄弱村”摇身变为“富裕村”,平均增收10余万元;年底村集体收入过50万元将达到50%以上。“三变”改革为宁家埠街道找到了推进乡村振兴的“密钥”;开启了宁家埠街道经济社会发展新征程,更好的状态、更高的水平、更大的力度、更好的品质凝聚起乡村振兴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