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工匠在创新中传承千年鲁班枕绝技
山东
山东 > 凤观齐鲁 > 正文

山东工匠在创新中传承千年鲁班枕绝技

山东工匠在创新中传承千年鲁班枕绝技

乔一兵的工作室内,刨刀、手工锯、木锉刀等工具挂满墙。 赵晓 摄

中新网济南6月20日电 题:山东工匠在创新中传承千年鲁班枕绝技

作者 赵晓

不费一根铁钉、一滴胶水,仅通过双手凿和锯,就让一块四方木头,变成120多个面的可折叠凳,开合自如。记者近日走进济南桥氏木作技艺非遗传承人乔一兵的工作室,他正埋头制作拥有2500多年历史的鲁班凳,又称“鲁班枕”,由春秋时期中国木匠鼻祖鲁班发明。

工作室内,大小不一、形制精美的鲁班枕、鲁班锁、案几、书架整齐摆放。仔细观察,这些物件均没有使用一钉一铆,各部件之间却扣合严密、联接牢固。乔一兵向记者介绍,这使用的是充满中国智慧的榫卯工艺。

乔一兵向记者展示他制作的鲁班枕。 赵晓 摄

乔一兵向记者展示他制作的鲁班枕。 赵晓 摄

榫卯结构是中国古代木匠必备的技能,民间传说是由鲁班发明。乔一兵说,他师从父亲,从五六岁起接触鲁班枕,当时只把它当成玩具、“变形金刚”,困时当枕头,累时当凳子,还不了解它神奇的结构。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父亲的熏陶下,他对鲁班凳、鲁班锁等物件的兴趣愈加浓厚。

乔一兵在加工制作鲁班枕。 赵晓 摄

乔一兵在加工制作鲁班枕。 赵晓 摄

凭借积累了10多年的美工经验,乔一兵2014年开始全职从事鲁班枕制作,最初比较有自己的想法,从结构、比例上对传统工艺进行了调整。但对比父亲的图纸和作品后,他发现不能再靠自己的“经验之谈”。“鲁班枕的设计蕴含了古人的智慧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阴阳相合、中庸中和等,一些比例和结构不能随意改变。”

木制的鲁班枕,形状似桥,中间留空,巧妙地避免导热,一年四季都适用。 赵晓 摄

木制的鲁班枕,形状似桥,中间留空,巧妙地避免导热,一年四季都适用。 赵晓 摄

乔一兵告诉记者,鲁班枕的实用性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历经千百年的实践检验。古人睡觉时喜欢硬枕头,据考证隋朝出现最早的陶瓷枕,但陶瓷枕偏凉、导热快,宜夏不宜冬。而木制的鲁班枕,形状似桥,中间留空,巧妙地避免导热,一年四季都适用。

但传统形制的鲁班枕与现代人的生活脱离时间较长,很多人视它为一种老物件,不了解它的实用性功能,如何让其重新回到大众生活和视野?乔一兵给出的答案是,在保留传统结构和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对鲁班枕进行创新发明、改良创造,“让它的外形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让它的功能融入现代生活”。

乔一兵运用手绘、彩绘等技艺,让案几更富艺术气息。 赵晓 摄

乔一兵运用手绘、彩绘等技艺,让案几更富艺术气息。 赵晓 摄

经过六七年的努力,乔一兵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创新出10余款新结构的鲁班枕,申请了8项中国国家专利,让节能环保、携带方便的折叠鲁班枕系列产品进入现代人的家居生活。

“外观上,鲁班枕过去主要运用浮雕、镂空雕工艺,现在我融入了手绘、彩绘、螺钿等技艺,让鲁班枕和其他大件的案几、沙发、躺椅等产品更富有艺术气息。”乔一兵称,受自身力量限制,他的专利作品暂时达不到大批量生产的条件,后期还要再寻找合适的平台,进行市场化运作和推广。

在保留传统结构和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乔一兵对传统案几进行改良创造。 赵晓 摄

在保留传统结构和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乔一兵对传统案几进行改良创造。 赵晓 摄

乔一兵认为,每个手艺人都要葆有匠心,对作品精益求精,才能创造出经得起时间和历史考验的经典作品,获得大众长久的口碑与认可,这也是传统技艺传承的基础。作为鲁班故里,山东也应更好地运用鲁班文化资源,以其为纽带,把中国乃至世界的匠人汇聚一起,共同研究鲁班技艺、创新开发新作品,让更多人加入到守护传统技艺、传播非遗文化、延续工匠精神的队伍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