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战斗:慷慨壮歌 激荡山河

马鞍山战斗:慷慨壮歌 激荡山河

自动播放

选入小学课本的“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气吞山河,而在淄博市也有一个和“狼牙山五壮士”一样的英雄壮举,这就是马鞍山战斗。

马鞍山位于淄川区,海拔618米,分东、西两个峰顶,中间以狭长的山脊相连,因形似马鞍而得名。因为扼山东腹地,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抗战时期,这里是沂蒙山抗日根据地通往渤海区、胶东区的交通要道,敌我双方在此展开了反复争夺。马鞍山由于山势险要,易守难攻,成为我军的“小后方”,30多名伤病员和一些群众陆续被安置在山上。其中,就有负伤截肢后在山上休养的八路军115师教导一旅二团副团长王凤麟。

马鞍山-抗日纪念馆

马鞍山-抗日纪念馆

马鞍山-齐兵营

马鞍山-齐兵营

王凤麟,生于1911年,原名李芳,黑龙江宁安县人,是八路军中第一个指挥使用炸药包攻坚的人。他1931年参加抗日斗争,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参加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四军,任特务连连长。1935年底,赴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工兵班学习爆破工程。

七七事变后王凤麟回到延安, 并于1938年经中共中央派遣同张经武一起来到山东淄博。

在淄川的一次战斗打响前,王凤麟(左)与战友合影

在淄川的一次战斗打响前,王凤麟(左)与战友合影

在这里,有帝国主义资本家开设的煤矿、铁矿等初期工业,炸药使用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王凤麟的爆破工程有了用武之地。 他利用淄博地区矿山丰富、炸药易得、爆破人才众多优势,结合作战实际需要,创造了"四组一队"的爆破攻坚战术,取得良好实战效果。这项战术还很快得到了中央军委、毛主席的关注。1941年,中央军委发来电报,要求山东部队认真总结爆破经验,向全军推广;1948年,毛泽东在关于太原战役的一份电报中,向部队详细介绍了爆破战法。1942年8月,在一次战斗中,王凤麟腿部负伤,因为医疗条件的限制,不得不进行了截肢,手术后他来到马鞍山养伤。

马鞍山-齐长城

马鞍山-齐长城

马鞍山-主峰

马鞍山-主峰

1942年10月,日伪军对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在汉奸巧言编织的马鞍山上有“共军大人物”的谎言诱骗下,11月9日,日伪军集结1000多人进攻马鞍山,在孟良台、后峪岭等山上架起大炮,数架飞机配合轰炸南天门和顶峰,一拨拨地向山上发起猛攻。面对数十倍于自己的敌人,在山上养伤的王凤麟带领八路军伤病员及家属30余人英勇还击。

侵华日军画报《跃进之日本》封面以及画报中关于马鞍山战斗的文章

侵华日军画报《跃进之日本》封面以及画报中关于马鞍山战斗的文章

在王凤麟的指挥下,山上的伤病员、家属、小孩、老人都行动起来,用手榴弹、石头和仅有的几支枪阻击敌人,战斗到傍晚,击退了日伪军多次进攻,敌人伤亡惨重。第二天,战斗更加残酷,敌人为了攻下马鞍山,调用30多辆汽车,从博山、莱芜、张店等地运来日伪军1000余人和大量弹药,加强了攻山力量。蜂拥而至的敌人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一次次向山顶发动冲锋。

日军绘制的马鞍山山顶图

日军绘制的马鞍山山顶图

在这场两天一夜的激战中,我军将士凭借马鞍山天险和与敌血战到底,誓与马鞍山共存亡的民族英雄气概,用仅有的少量弹药和石块顽强拼搏,进行了两天一夜的激战,击毙敌师团参谋长一名及敌官兵一百余人。我八路军伤病员、家属、王凤麟等27名同志,流尽最后一滴血,壮烈牺牲。入夜后,幸存的守山指战员、伤病员和家属英勇跳下悬崖,除了三人因树枝托挂幸免于难,其余全部壮烈殉国。

这场以寡敌众的马鞍山战斗,虽然异常惨烈,却毙敌数倍,伤残敌人无数,打出了中华民族的威风,表现了民族英勇不屈的崇高品德和不可征服的民族精神,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英雄篇章。

(淄博日报 鹿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