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人勤春来早,奋斗正当时。再期有为年,功到秋华实。
在过去的2020年,山东主动担当和创新发展给我们带来了信心和期待,“搬家式”驰援湖北、新旧动能转换已起势、一群两心三圈……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建党100周年,山东进入全面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省的征程中。
新征程期待新作为。在新一轮的发展大局中,山东除了稳住基本盘,又将在哪些领域“大展手脚”为“十四五”开好局?凤凰网山东特别策划 “山东竞速2021”系列报道。强省新时代,跨越正当时。本期推出海洋篇,聚焦山东向海图强,加速海洋强省建设。
蓝色的海洋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想,也带给我们无穷的宝藏。
濒临黄渤海,东与日韩隔海相望,西连黄河流域广阔腹地,北邻京津冀,南接长三角,拥有全国六分之一海岸线,这就是山东,也是山东向海发展的资源禀赋。
牢记在发展海洋经济上走在前列,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山东贡献的嘱托,“十三五”期间,山东聚焦海洋这一最大优势,坚持陆海统筹,加快构建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海洋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2月19日上午,山东省新闻办举办“展望‘十四五’”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一场,会上确定了“十四五”时期山东建设海洋强省的远景目标——开创经略海洋新局面,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打造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形成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
海洋经济全面“提速”
3000多公里绵长海岸线,16万平方公里蔚蓝色国土,蕴藏着山东向海图强的梦想!
尽管最新数据尚未公布,但在2015年山东海洋生产总值已突破万亿元大关,到2019年,山东实现海洋生产总值1.46万亿元,继续居全国第二位,占同期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5年的19.7%提高到2019年的20.5%,占同期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6.3%。
一个个数字,记录着“十三五”期间山东经略海洋的奋进足迹。而荣誉勋章的背后,是山东各地市的携手同行。
致力于打造国际海洋名城的青岛,“十三五”期间,发起经略海洋的攻势。出台相应的行动方案,聚力打好海洋产业、海洋港口、海洋科技、对外开放、海洋生态、海洋文化等六场硬仗,推动海洋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近年来,青岛诞生了多个世界最大、中国第一的海洋工程装备,新型矿砂船、“海上石油工厂”P70等世界顶级产品建成交付。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增至13处,约占全国1/8,全市水产品年产量稳定在100万吨以上。
同时,围绕重点行业、龙头企业,青岛组建海洋领域产业联盟达到5个,组建了总规模110亿元的三支海洋产业基金。
除此之外,青岛还大力发展海洋文旅产业,青岛国际帆船周等海洋节会享誉国内外,“十三五”期间海洋旅游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16%以上。
受此影响,“十三五”期间,青岛市海洋经济年均增速达到13.3%,预计2020年青岛全市海洋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高于青岛同期GDP增速。
除了海洋名城青岛,省内其他城市在经略海洋上也在动真章。
近年来,烟台在海洋牧场建设方面占据C位,构建起“全国看山东,山东看烟台”的新发展格局。“十三五”期间,烟台集中打造莱州湾、庙岛群岛、四十里湾、丁字湾等4条海洋牧场发展带,启动亚洲最大的海洋牧场建造项目——“百箱计划”。同时,“长鲸1号”“长渔1号”“耕海1号”等一批多种类型现代化海洋牧场综合体示范工程投入运营。
目前,烟台市拥有省级以上海洋牧场30处,位居全省第一,其中国家级14处,占全国的1/8,各类海洋牧场建设面积达到110万亩,产业链产值突破500亿元。
对于因港设市、依港而兴的日照来说,港城深度融合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2020年4月,日照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港城融合发展攻坚行动实施方案》,以规划、产业、平台融合为重点,推动新一轮港城融合发展。
行动紧随其后,2020年7月25日,山东港口与日照市港城融合的五大项目集中开工,项目涉及物流、园区、文旅等产业,预计总投资达228亿元,这也标志着日照在打造山东沿海港城融合新范本的道路上,迈出了更为有力的一步。
……
剑指深海,迸发强劲力量
建港口、造重器、搞创新...山东海洋各个领域也从未停止前进的脚步。
2020年2月23日,42个耐火砖小柜在青岛港海铁联运中心场区装船发往俄罗斯圣彼得堡。发货方是一家刚复工的河南企业,几天前紧急向山东港口青岛港求援:由于疫情影响,公路运载能力受限,而如果误期,就是500多万元的损失。青岛港物流海铁联运中心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根据货物特性,为该企业量身定制了从铁路运输到场站装箱工艺等的整套运输方案。
抗击疫情的大考中,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山东港口之所以书写出如此漂亮的答卷,很大程度得益于整合后迈向一体化发展带来的能力提升。
山东港口集团自2019年8月6日成立以来,不断扩大港口规模,提升综合实力,形成了“以青岛港为龙头,日照港、烟台港为两翼,渤海湾港为延展,板块集团为支撑,众多内陆无水港为依托”的一体化发展格局。
山东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霍高原说:“我们将牢记总书记嘱托,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智慧绿色港、物流枢纽港、金融贸易港、产城融合港、邮轮文旅港,全力打造山东海洋经济的战略支点。”
如果说,港口是海洋发展的沟通桥梁,那么造好“大国重器”,则是助力海洋开发迈向深海远洋。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是山东省海洋产业体系的新兴战略产业,产业规模走向1000亿元层级。十三五”以来,山东承担了全国近一半的重大海洋科技工程,研发了智能浮标、深海浮标、水下无人航行器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装备,蛟龙号、向阳红01、科学号以及海龙、潜龙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远海装备投入使用。
其中,由中集来福士自主研发制造的国之重器“蓝鲸1号”“蓝鲸2号”,成为全球最大、钻井深度最深的半潜式海上钻井平台,成功承担起中国南海可燃冰试采任务,将中国深水油气勘探开发能力带入世界先进行列。
中集来福士用10年,走完了欧美40年所走的路,成功跻身世界海工装备的高端领域,打响了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这块山东海洋经济的“金字招牌”。
谈到海洋经济发展,不得不提“蓝色药库”之称的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山东作为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大省,产值超过200亿元,约占全国半壁江山。
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海藻生物制品产业基地,海藻酸盐产能全球第一。2020年10月,又建成年产200公斤体内植入用组织工程级海藻酸钠生产线,实现了该材料的产业化。目前,在海藻酸钠的规模和纯度上,明月海藻集团已经达到甚至超越国际水平。
未来,明月海藻集团将勇担行业龙头企业的历史使命和责任,继续推动山东省海洋生物制品产业迈向新台阶,实现产业集聚创新高质量发展。
……
绘就蓝图,书写新传奇
一系列成果在叙说着山东的海洋带来的发展“宝藏”——山东海洋产业产值已占到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20%,占到全国海洋总产值的近20%;山东成为全国唯一的具有3个超过4亿吨吞吐量大港的省份,也是全国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唯一综合试点省份;国之重器-超级计算机升级项目成功落户山东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很多创新成果走在世界前列……
近年来,山东在建设海洋强省方面取得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成绩,但同时也应看到,山东的海洋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短板弱项,面临不少困难挑战。
山东省海洋局局长张建东表示,海洋产业的同质化问题是山东省海洋经济发展的一个短板。部分海洋产业发展质量不高,粗放式发展;科技创新的贡献不足,有效的科技成果供给不足,产品的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是造成短板的主要原因。
同时,如何充分发挥山东的海洋优势,缩短与兄弟省份特别是标兵广东省的差距,推动海洋强省建设迈向新台阶,也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为此,“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山东将海洋强省列为“九个强省突破”的目标之一,坚持把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足见山东弥补短板,追赶强者,奋力发展海洋强省的决心。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山东将支持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写入了“十四五”规划纲要,争到2025年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初见成效,这也进一步说明,山东想要将海洋强省由大做强的雄心壮志。
目前,全国已有深圳、上海、天津、大连、青岛、宁波、舟山七个城市提出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面对强势竞争,于青岛而言,能否握着一手“好牌”,实现突围,成为最大“赢家”是巨大的挑战。
除此之外,十四五时期,山东还将采取各项举措,描绘海洋发展新蓝图,并努力化蓝图为现实。
一方面,优化港口功能和布局,推进沿海港口岸线港口资源统一规划,高效开发,出台港产城融合发展规划和多港共建方案,促进海港、河港、陆港、空港联动发展,到2025年,沿海港口综合吞吐量达到18亿吨。另一方面,发挥海洋科技领先优势,以进军深远海为主攻方向,打造出海“新航母”。以重大工程项目为支撑,深化沿海与内陆合作,结对共建开发区,创新“飞地飞企”模式,优化财税分享机制消除行政壁垒,实现更高层次更深水平的陆海联动。
面向大海,满帆前行。
展望“十四五”,山东现代化强省发展势头正强劲。在新的起点上,山东将继续汇聚海洋优势的磅礴力量,劈波斩浪,向海图强,奋力开创海洋强省建设新局面。
同时,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在海洋强国建设的热潮中,这一海洋大省也将贡献出积极的“山东力量”,书写新的传奇。
(凤凰网山东 赵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