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医生自证“麻药一捂即晕”引争议,非管制药品危害性不可忽视

网红医生自证“麻药一捂即晕”引争议,非管制药品危害性不可忽视

近日,广东佛山一位23岁新入职女员工,被上司带入酒店后当夜死亡,该案引发公众持续关注。其后,警方鉴定书中“七氟烷中毒”的相关结论一经公布,“女孩被下药”“作案手法国内少见”等声音切实引发了大众的担忧。

其中,“七氟烷中毒”的细节,能否“一捂就晕”(比如15秒内)更成为部分专业人士争论的焦点。认证微博名叫@妇产科的陈大夫 认为可行,但@江宁婆婆 和众多麻醉科医生均持否定态度。

2月16日,陈大夫发布一则她用七氟烷做实验,将自己捂晕的视频,目前相关内容已删除。16日下午, 妇产科的陈大夫通过好友发文道歉称“错了就是错了”,自称已报警自首,但警察告知其七氟烷并非“管制药品”。2月17日,@妇产科的陈大夫 再次发布致歉声明称,她所做的事情全程合法。

图片

民众之所以如此关注“一捂就晕”现象,主要因为坊间存在一些相关传言:单身一人走在街上,听见背后有人叫其名字,回来看时,一块手帕捂住嘴鼻,当事人顿时不省人事。有些说法更为玄乎,说当事人并非不省人事,而是在清醒状态下失去自我控制能力,只能由人摆布。

尽管这类传言未经证实,但难免有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但常识告诉我们,能将人捂晕的麻药是存在的,至于捂晕需要多长时间,不过是无关紧要的细节问题——5秒也好,60秒也罢,争议的意义其实并不大。试想,处心积虑的犯罪预谋者,总会找到“合适”的作案时间和作案空间的,只要他们有相关药物。相比之下,人们更想知道,潜在犯罪者是如何取得这些药物的?这些可能用于犯罪的药物是否安全可控?如果存在法规或管理漏洞,该要如何堵上?

以此看来,抛开涉事医生的目的和出发点,对相关医学常识的科普,其实具备公共价值。这一实验以及围绕实验的争论,放大了一个涉及公众安全的公共话题,让人们由此及彼地关注到身边的潜在风险点。关注麻醉药物的溯源及管理问题,如何杜绝管理漏洞(如果有的话),不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是大家关注的。

图片

根据目前信息,引发23岁女员工死亡和女医生“自麻”实验的七氟烷,属于吸入性麻醉药,不在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目录中,不适用于《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虽然并非“管制药品”,但不等于其危害性小,可以忽视。2020年元旦,某医学院一名大五男生利用实习机会,从实习医院手术室偷出七氟烷,带回出租屋给女朋友吸食,最终导致女朋友吸食过量死亡。此次,佛山23岁女员工死亡案,再一次印证了七氟烷的危害性。

类似“非管制”但确有危害性的药品有多少?对于其管制方式是否需要修正、管控其危害?思考和讨论不能止步于网友和专业人士,也需要相关部门更深入地研究判断。毕竟人命关天,堵住漏洞,防微杜渐,方为正道。

来源/红星新闻、新京报、澎湃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