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回应“困难户家摆茅台瓶”,为何能让质疑到此为止?

青岛回应“困难户家摆茅台瓶”,为何能让质疑到此为止?

2月3日,在青岛市城阳区某街道办发布的“春节走访困难户”文章中,细心的网友发现,图片上的困难户家中摆放了两瓶茅台酒。

如果一个家庭买得起茅台酒,却得到街道以困难户之名的慰问,无疑会让人产生质疑。街道的慰问物品,虽然不是贵重东西,但对有困难的人是雪中送炭,这关系慰问和救济能否精准抵达困难人群。

图片

针对舆论关注的“困难户家中摆放高档酒瓶”一事,2月5日下午,城阳区纪委监委和区民政局对社会公布了相关调查结果。

当事人不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不是低保对象;但那对老夫妻,一位81岁、瘫痪卧床9年,另一位78岁、患糖尿病,属于按程序研究确定的“春节送温暖临时走访慰问对象”。这份“教科书式通报”,还回应了关于房子、电视、钟表、兰花等细节的质疑,有理有据,让不少质疑者变成了点赞者。

复盘整个事件,当地有关部门应对质疑的表现,其实用“可圈可点”形容也不为过。从第一时间回应“茅台是捡的空酒瓶”,到再次回应关于疑似高档茶叶盒、电视机、跑步机的质疑,再到成立调查组并事无巨细地回应,丝毫没有“打太极”或“玩文字游戏”。不回避争议,原原本本地公布实情,本就是最好的回应。

图片

当地敢于直面质疑,底气可能源于确定慰问对象的程序“挑不出毛病”。从通报可知,这对老夫妻完全符合春节送温暖的慰问条件,而且从社区“两委”研究,到居民代表会议通过并公示,再到街道党政联席会研究,每一步都公开、合规。如果不是工作作风过硬、程序合规,能扛住网友“福尔摩斯式质疑”并非易事。

而且从通报来看,当地对于特殊群体的关爱,并不限于程式化地慰问低保对象、特困供养人员,而是因人而异、因事制宜,尽量让真正有需要的人都能被关怀、被体恤。这或许也是官方通报调查结果之后,舆论由弹转赞的另一个原因。

图片

与此同时,该事件也给相关部门提了个醒。虽然临时走访慰问对象不等同于民政部门严格审定的低保户,但其确定过程同样不能马虎,也要坚持公开透明和公平的原则,使得温暖不致在落地过程中变样走形。在进行慰问活动时,也要向社会做好解释工作,明确慰问的范围和条件。

由于街道办的介入,老人听到网上的质疑,情绪波动较大,当地的及时通报也能够还老人一个清白。既然调查结果已经明确,那么老人最需要的就是回归宁静生活,外界不必过多打扰他们。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中国青年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