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红色旗帜永飘扬
山东
山东 > 文化 > 正文

东营:【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红色旗帜永飘扬

原标题:【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红色旗帜永飘扬

/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充分展示党的百年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宣传东营始终听党话、跟党走,在各个历史时期作出的突出贡献,宣传东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奋力推进“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的生动实践,从即日起,东营日报开设“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专栏,聚焦主题,开展蹲点式、行进式等多种形式集中采访报道,生动讲述老故事、大力挖掘新故事,深入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和伟大业绩,深入宣传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深入宣传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开创的新局面,深入宣传英雄模范人物和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在各条战线、各个领域、各项工作中取得的显著成绩、作出的巨大贡献。

穿过火炬和高粱装饰的门檐,历史的沧桑感迎面扑来。古朴的老槐树、低矮的院墙,灰白色的老屋、灶台下隐秘的地道入口……仿佛在向人们述说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

96年前,同样在这个小院里,诞生了中国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中共刘集支部。院子的主人,也是刘集党支部第一任书记刘良才,和支部党员们在这里创办夜校、组织农民协会、宣传革命思想,率先点燃了中国北方农村革命的圣火。

拂去历史的尘埃,身处新的时代,那些苦难已经远去,而辉煌,依旧在延续……

/

寒冬腊月萧瑟景,群雀枝头望凋零。寒冷的西北风,让中共刘集支部旧址纪念馆更多了几分庄严肃穆。1925年,也是在腊月里,一个身穿藏青色长袍的青年从济南风尘仆仆地赶回广饶县大王镇刘集村。这个人就是刘子久,刘集村第一名共产党员。在外求学的过程中,他接触到进步革命思想,于1924年在王尽美、王翔千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春节期间,刘子久将其志同道合的堂兄刘良才发展入党。后来,刘良才又发展了村里的青年刘英才、刘洪才等入党,革命的火种开始在这个小村庄里暗暗传播。

1925年春天的一个夜晚,刘良才家,中共刘集支部正式宣告成立,刘良才任党支部书记,刘英才、刘洪才为委员。就此,全国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诞生。

刘集党支部建立后,刘良才和刘英才等人以走亲访友、外出做工和讨还债务为名,在刘集、菜园、吕家、红盆等村秘密开展党的活动,发展组织,并在自家秘密办起了农民夜校。从1926年起,刘集党支部连续三个冬春举办农民夜校,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教农民学文化、学革命理论。在这里,很多村民逐渐接受了新思想,先后发展成为党员。

1927年3月,刘集党支部借地方上国共合作之机,在各地公开组织农民协会,宣传革命主张,把工农运动进行得轰轰烈烈。他们想方设法帮助贫苦百姓解决遇到的困难,逐步扩大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党的队伍和组织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成熟。刘集党支部很快发展成为东营地区最具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党的活动中心。

也正因如此,刘集村,这个鲁北平原上普普通通的村庄,却能够在革命战争年代远近闻名,被誉为“小莫斯科”和“小乌克兰”。

/

“我们穷人是走慢了穷撵上,走快了撵上穷,不紧不慢往前走,扑通掉进穷窟窿,永无出头之日。要想改变如今这个世道,就要万国劳动者团结起来,跟着共产党奔共产主义!”在支部旧址复原农民夜校场景的房间里,刘良才坚定的声音仿佛还在回荡,永远那么的铿锵有力。

1926年春节前夕,年轻的女共产党员刘雨辉回家探亲,将一本印错名字的《共产党宣言》带回家乡,并把这本书留在了刘集党支部。看到这本封面上印有“大胡子”的书,刘良才如获至宝,他带领党员群众如饥似渴地学,随着书页慢慢翻过,他们越学越有底气,心里的目标也越来越明确:我们要抱成团,抱的团越大,地主就越害怕!穷人要翻身,就得照着这些理儿去做!

就这样,马克思主义很快在刘集村扎下了根,并成为指导这里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明灯。在这个小院里,无数次昏暗的油灯下,刘良才和支部的党员们商量着一件又一件如何让百姓更好吃上饭的决策:“觅汉增资”,发动生活贫困的长、短工智斗财主,以增加工钱熬过春荒;“掐谷穗”,帮助贫苦群众,从地主手里夺回自己的劳动成果,渡过生活难关;“砸木行”,反对横征暴敛,带领群众喊出“打倒贪官污吏”“取消苛捐杂税”等口号……一次次斗争打击了敌人,增强了群众斗争的勇气,更是丰富了党组织领导大规模群众性斗争的经验。

随着斗争的深入,形势也愈发严峻艰苦,历经近百年,身处中共刘集支部旧址,仍然感受深刻。“这个看似普通的灶台,其实是一个隐蔽的地道入口。”讲解员李媛媛说道:“当年,这个地道通到前院的一口枯井,长达27米,是刘良才同志的妻子姜玉兰和他的儿女在夜间挖成的。许多革命同志曾在地道里刻钢板、印刷文件,秘密开展党的活动,有位女同志还在里边坐过月子,充分体现了当年斗争形势的严峻和残酷。”

/

从革命年代走出来的刘集人都有一个共识——听党话、跟党走,就能过上好日子。让全村老少爷们过上好日子,也成了刘集党支部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解放战争中,刘集党支部传承着不怕牺牲的精神,带领党员群众踊跃支前,仅百多户人家的刘集村有27名烈士,参军参干人员达192人。

改革开放前,刘集村村民以种地为主,守着“红色刘集”的丰富资源,依然住着土坯房,经常吃不饱穿不暖。但刘集党支部和《共产党宣言》传承下来的那种骨子里不畏艰苦、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劲头一直都在。

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吹到这里,村党支部就带领村民们上项目、搞生产、抓经济,村内建起了面粉厂、化工厂、预制管厂、手套厂、养殖场……上世纪80年代初期,刘集人在全镇经营饭店20余家。刘集人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实现了温饱,村民家家户户住上了砖瓦房。

进入新时代,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刘集人把先辈们传承下来的红色资源作为最大的财富,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大力发展起了红色旅游,分别于2005年和2011年建成刘集支部旧址纪念馆、全国第一个《共产党宣言》主题纪念馆,并被评为国家4A级红色刘集景区,每年都要接待几十万来自全国各地参观学习的团队。下一步,刘集村将继续深入挖掘红色资源,打造一条特色文化街,推出《宣言》纪念册、革命故事连环画等文创产品,真正让红色资源变财富。

2019年,刘集村建起了集种植、储存、采摘、销售、观光于一体的刘集采摘园;去年,又投资320余万元,集中流转50余亩土地,建设1处高标准生态采摘园,2座新建冬暖式保温大棚,村集体收入一跃达到70多万元。

村里有钱了,老百姓也要有幸福感。村党支部领办的“一元餐厅”建成投用,将同时容纳100余名老人用餐。现在,党的惠民政策越来越多,老百姓日子越过越红火。考虑到村内老年人外出办理业务不方便,又多方筹措资金,建设了200余平方米的便民大厅,代办低保申报、养老金领取等便民服务。

刘集,是红色基因的发源地,如今的红色刘集,更是富美刘集、幸福刘集。在新时代征程中,“红色刘集”再次华丽转身,再续辉煌!

(记者 李怀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