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0年,是一个备受考验的年份,艰难中我们看到了更多生动面孔,就如奋力开创的城市自信面孔,还有不断寻求高质量发展的企业坚毅面孔,以及相信美好生活的个人期待面孔。
2020年,更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历史交汇点,“十三五”收官,“十四五”启程。在这样关键的时间节点,以实干著称的山东,再次明确了现代化强省的奋斗目标,自信而坚定地迈向新征程。
为拼搏鼓劲,向奋斗致敬,凤凰网山东推出大型年度策划——“考验若火 淬炼真金 凤观齐鲁2020”,关注这一年不同群体在疫情面前艰苦卓绝的努力,聚焦山东不同层面在高质量发展大潮中的瞩目成绩,展现16地市和主流企业在全国新一轮发展大潮中的勇于赶超。
渤海之滨,黄河之州——位居鲁北的滨州,在新时代迈出了加速赶超的新步伐。
滨州发展的内生动力强劲提升。过去几年,面对与省内兄弟城市的差距,滨州不等不靠,刀刃向内,发出新时代加速赶超的最强音。
在滨州全力追赶的背后,外界看到了改革的全面推进,看到了人才战略的持续升格,看到了科技创新汇聚的越来越多蓬勃动能。
突破重围,逆势上扬,发展强劲!“富强滨州”建设逐渐“成势”,擘画出更加令人心动的新蓝图。
改革攻坚激发活力
“滨州实践”引发关注
发展的愿望强烈而迫切。
“从2019年开始,鼓足干劲,奋起赶超,全力冲刺全省中游方阵,倾力打造‘富强滨州’!”2019年两会之后,滨州市按照“以体制机制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改革思路,开启了“富强滨州”建设的逐梦航程。
2020年5月召开的滨州市“两会”,市委书记佘春明又立足富强滨州由全面起势转向整体成势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了“七富七强”目标路径,明确指出,民之富,富在精神赋能、健康保障、教育振兴、公正尊严、环境优良、稳定平安、增收有道;市之强,强在实体经济、现代服务、乡村振兴、基建支撑、科创驱动、城市品质、文化自信,成为富强滨州建设进程的成势路径。
滨州市委市政府清醒地认识到,要缩小与城市兄弟城市的差距,必须加快赶超,实现全面振兴。
动力来自哪里?唯有改革,才是出路。
滨州实践高层研讨会 摄影/张丹
2020年,是滨州的“重点工作攻坚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和多年积存的体制机制障碍,滨州确定了“7+3”重点改革攻坚任务,并研究制定了“1+10+N”改革体系和“1+X”的流程再造制度体系,所针对的每一项都是发展中的痛点、难点和堵点,既是改革重点所在,也是工作攻坚所在。
一系列体系激发改革激情、明确改革路径,构建绿水青山的政治、经济、社会、人文和自然生态体系。全市上下以“7+3”重点改革攻坚任务为主线,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深化改革、聚力攻坚,奋力开创富强滨州建设新局面。
中国铝谷
除此之外,一年多来,滨州在高端铝产业转型、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国资国企改革、营商环境、产教融合、“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科创体系、投融资模式创新计划、“3511”工程、人才引育留用“三进工程”、“双型”城市建设、基层安心工程、公共卫生应急管理、金融风险化解、基层治理“全科大网格”、“e家大救助”、“三专”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为“富强滨州”集聚了澎湃动力。
成果累累
高质量发展全面起势
2020年,滨州大地高扬起以“高质量”发展为鲜明底色的大旗。“富强滨州”,也昭示着滨州敢于对标先进加快发展的信心决心,更契合着每一个滨州人逐梦美好明天的期盼。
不懈努力,终结硕果,一个个惊喜的成绩,见证着一年多来滨州的发展。
2020年上半年滨州GDP等主要发展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多项指标进入全省前五;前三季度,全市GDP实现1779.29亿元,增长2%,增速列全省第6位,主要经济、民生指标增速位居全省前列;
1-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总量达6000亿元,仅排在青岛、烟台、潍坊之后,列山东第4位,总量和人均均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滨州企业旗帜广场
截至12月底,430个重点投资项目完成投资1367.53 亿元,占年度计划 132.39%。1--11月份,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7.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4个百分点,列全省第2位。1—11月份,全市省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06.9亿元,年度投资计划完成率132%,列全省第6位;2020年两批优选项目完成投资69.6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15%,列全省第7位;双招双引项目完成投资30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27.9%,列全省第8位;两批补短板项目完成投资124.7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92.8%,列全省第7位。魏桥创业集团投资32亿元建设轻量化基地、京博集团投资221亿元打造绿色化工和高性能材料综合体、滨华新材料公司投资128亿元建设碳三碳四综合利用等一批高质量项目加快推进;
滨州港获批国家一类开放口岸,作为省会经济圈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已纳入省政府发展规划,并自2020年11月9日起对国际航行船舶开放。滨州港口岸正式对外开放,将为滨州搭建起更广领域、更高层次的开放平台;
建成5G应用特色展示区2个、5G基站2137个,培育省级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3个,渤海活塞、博远重工项目获批国家级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铝谷云平台、华创迅采平台、紫菜云平台等一批互联网平台成为行业标杆;
……
成果是最好的证明。一年多来,滨州的强力攻坚行动,把许多“不可能”变成了生动现实,在推进起势成势中抢占了发展先机,凝聚了建设富强滨州的底气和自信。
筑牢“一号工程”
构建跨越崛起强大人才支撑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
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高技能人才的人力资源支撑。一个城市能否吸引到年轻人、能否留住优质高素质人才,决定了这个城市的发展潜力。
在推动富强滨州建设全面起势、加快成势的过程中,滨州市委、市政府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坚持“人才结构决定产业结构,人才发展关乎滨州未来”的共识共为,将“双招双引”作为“一号工程”,聚力实施“人才集聚工程”。
2020“滨州人才节”启动仪式 摄影/张丹
2020年,滨州深入实施“百名高端专家、千名硕博士、万名大学生进滨州”“三进”工程,实施“硕博优选计划”、选调滨籍在外工作人员、选聘“双一流”建设高校优秀毕业生、定向招录北大清华大学生、公开选聘国有企业管理人才,与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15所高校合作设立引才工作站,在上海设立滨州市长三角人才联络服务站。建立人才“全周期”服务体系,筹建10000套“拎包入住”人才公寓,省内首创并举办首届“滨州人才节”,打造人才向往的“智者智城”,引起强烈反响。全市引进高端专家144人,本科以上大学生1.2万余人,其中硕博士1400余人,呈现人才“净流入”态势。
此外,滨州还加足马力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积极争取高校资源,让更多的高校项目在滨州落地生根,让更多的年轻人来到这个城市读书发展,用教育来催生城市活力的战略正在鲁北大地铺开。
2020年3月27日,滨州市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座谈会暨校地合作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召开,会议中明确,渤海科技大学、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滨州分校区等项目正稳步推进。
2020年7月5日,滨州市人民政府发布《滨州市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的实施方案》,文中显示滨州将再添三所高职院校。“建成滨州渤海职业学院、滨州交通职业学院、山东康养职业学院三所民办高职院校”。
有什么样的人才结构,才有什么样的产业结构。教育为先,让职业教育走在前面,才能更好地实现滨州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一系列人才战略的实施,提升了滨州对人才的吸引力,滨州以产引才、以才促产、产才融合的良性格局加速形成,为富强滨州的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积蓄了强大的发展动力。
科技创新精准赋能
搭建全面赶超最强跳板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必须向科技创新要答案。
近年来,滨州坚定不移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大力建设产教融合型、实业创新型“双型”城市,积极构建“五院十校N基地”全域创新格局,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魏桥国科研究院等高端科创平台初具规模,区域性科创高地快速崛起。
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
科技创新将是滨州赶超跨越的最强跳板。在科创的推动下,滨州加快“互联网+制造+服务”聚合裂变,推动实体经济焕发新动能,构筑“双型”城市发展根基,实业“智城”新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数据显示,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280家,占22.5%;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59%,位列全省第3位。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企业达到443家,比去年增加262家。
发展实践充分证明,滨州的发展大有希望。滨州以“创新之策”为引领,将创新驱动发展摆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积极搭建高端平台,培育融合创新生态,创新要素加速聚集,创新发展新格局加速形成,为滨州高质量发展精准赋能。
大美黄河奔流不息,富强滨州阔步向前,年轻的滨州正处于迸发着无穷活力的美好年华,充满着勃勃生机。人们期待,这座城市会带来更多惊喜,给山东,也给自己。(凤凰网山东 李翠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