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源“天眼”让移动污染“无处藏身”

沂源“天眼”让移动污染“无处藏身”

沂源“天眼”让移动污染“无处藏身”

沂源“天眼”让移动污染“无处藏身”

沂源“天眼”让移动污染“无处藏身”

“呜呜呜……”在沂源城乡的空中,人们经常发现有两台无人机不时来往巡查,并将监测数据实时传回“数字城管”平台。

元月11日,在沂源县综合行政执法局远程监控室,监控屏幕上辖区内多个在建项目施工现场清晰可见,视频监控员正在对施工场地的渣土运输行为进行实时监控。

在城区高档轻量玻璃瓶项目基建工地出口处,一辆渣土车出发前没有冲洗车厢、轮胎就上路,监控员立即给建筑渣土管理科科长吴成斌发送信息。吴成斌立即调动联合执法人员对违规车辆进行了依法查处。

让数据多“跑路”,让执法更“智慧”,逼着“哑巴”会“说话”,这就是沂源县综合行政执法局近年来全心打造的数字化城管。数字化监督指挥中心的建立,使“大数据+”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真正实现了管理平台、执法人员、违法现场“三管齐下”,实时定位、实时指挥、实时监管,让违法行为“无处躲藏”,城市管理问题第一时间得到有效解决。

“‘大数据’简单的理解是通过法治的理念、执法的手段、处罚的方式,寓执法于管理中,实现执法管理常态化。”沂源县综合执法局法制科郑功伟解释说,以影像证据的采集为前提,违法现场全过程执法记录,违法主体缜密确认,让违法者付出代价,让执法者树立权威。

腾“云”驾“雾”武装“智慧大脑”。利用无人机搭载的高清镜头,对城市管理、环境保护、安全隐患等重点领域开展全方位、立体化、无缝隙监控巡查,有效解决了执法管理人员在日常巡查监管中的盲区和漏洞,也为“强力执法”违法行为的取证采集拿到了第一手“数字”证据。

“天眼”成为数字化城管的一个亮点。这是沂源全面落实市县城乡环境大整治精细管理大提升的真实镜头和创新举措。

近年来,执法局针对执法意识不强、能力偏弱、管理成本高等实际问题,迅速在全局范围内铺开“强力执法、促进管理”活动,上至局党组,下至普通职工,学法用法蔚然成风。开展月普法“大练兵”,采取“手抄学习+集中培训+微型考试+轮岗教学”主题式学习,改以往“大水漫灌”变现在“精准滴灌”,促进了职工专业素养与岗位职责任务的有机融合。

叫响每一起案件要经得起审查和评比。执法局先后出台《行政执法案件办理实用流程》、《行政案件审核监督办法》,执法案件从立案、调查取证到处罚、结案,每个环节、每个步骤都有法制审核把关,确保事实确凿、依据准确、程序合法、裁量适当。

昔日,执法办案一直是让沂源城管执法人员“羞涩”的话题。今日,执法办案人人参与,比学赶超的氛围越来越浓。

执法范围由小到大,执法种类由少到多,从单纯的市容领域延展到园林、市政、水利、畜牧等15个领域,初步实现了综合执法的全覆盖。

去年以来,执法局建筑渣土管理科在规范工地管理中,对全县所有建筑施工工地进行调查摸底,登记造册,实行动态巡查、全程监管。通过智能的监控系统与数字化系统的结合,及时有效地掌握现场施工动态情况,实现实时的、全过程的、不间断的监管,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率,提升监管层次。按照市县“城乡环境大整治、精细化管理大提升行动要求”,积极联合公安、交警、交运,住建等部门,针对“七大会战”中移动污染源渣土车治理工作,重点对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不达标,未严格落实6个100%、冲洗设施、围挡不到位等行为,实行倒查制度;对渣土车辆不符合密闭运输要求及运输过程中存在撒漏、带泥上路、扬尘污染等违法行为,实行严格处罚,从严管理。一年来,共检查渣土车辆6798台次,下达《责令改正违法行为通知书》1757份,下达当场行政处罚决定书1855份,一般程序案件60余起。

(通讯员:左效强 房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