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滨海:从“盐碱白”走向“生态绿”

潍坊滨海:从“盐碱白”走向“生态绿”

编者按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坚守,而那绿水青山是我们不变的“金山银山”。

渤海吹来的海风湿润了莱州湾南岸的滨海,独特的物产养育了滨海人,也塑造了滨海的地貌特征。盐碱地这样的“不毛之地”困扰着滨海人前行,是向大自然妥协,“盐碱进人退”,放任土地沙化,还是主动作为,涵养发展之水土,抱得“青山绿水”?滨海人用行动给出了答案——从“盐碱白”走向“生态绿”。

走在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下简称“滨海”)北海路,宽敞的马路两边,林木草坪错落有致,给秋季披上了“七彩”时装。估计初来此地的人会以为这是专门的绿化工程,乘着车在滨海转一圈,渤海大街、海宁街、沂河西街……都是和北海路一样的景观,如果告诉你这之前十年前还是盐碱地,顿让人肃然起敬,这是滨海人奋斗的真实写照。

潍坊滨海:从“盐碱白”走向“生态绿”

塞罕坝精神的“新写照”

步伐不停,一直前行。

滨海地处潍坊市北端,渤海莱州湾南岸,因濒临渤海得名,2010年正式获批成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陆域面积678平方公里,海域面积51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69公里。

如此地域特点,滨海不仅拥有丰富的地下卤水、石油、天然气、地热、风能等资源,也被海洋深深的影响了水土,滨海75%的土地为盐碱地,属于重度盐碱区,当地人曾形容之前的滨海“春冬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卷起的风沙,不明白的人还以为是沙尘暴”“涌上岸的海水一泡,什么都不长”……

潍坊滨海:从“盐碱白”走向“生态绿”

是向大自然妥协,放任土地沙化,“盐碱进人退”,还是主动作为,涵养发展之水土,抱得“青山绿水”?滨海人,用行动给出了答案。

路该怎么走?滨海没有舍本逐末,以生态修复为核心,采用“林、水、技”盐碱化综合治理措施,形成“大绿化、大水面、大公园”生态循环发展模式。

前文提及的道路绿化恰是大绿化的一部分。滨海以“绿”覆盐,按照生态用地与建设用地6:4比例,规划全域生态建设,通过实施白浪河生态示范带、沿海防护林、三年大绿化等生态工程。

搞绿化自然得种树、养花草,但滨海独特的盐碱地土壤以及地下的卤水让这项生态工程困难重重,当地人常说,“在盐碱地种活一棵树,比养个孩子还要难”,搞好生态首先要克服的难题就是让滨海的盐碱地能种植植物。

白浪河是潍坊的“母亲河”,在滨海入海。过去白浪河两岸是盐田,碱土漫天,方圆几里见不到植物,从2012年起,滨海区海洋渔业和水利局处长陈仁良一直处于白浪河生态示范带施工一线,“关键是研究盐碱地技术。目前滨海盐碱地改良技术在国内来说还是比较先进的”。

他的话并不是空穴来风。

通过多年努力,滨海以“技”改盐,积极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国盐碱地产业知识产权保护联盟、中科院、南京农科院等科研机构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引导胜伟、东森等十余家农业龙头科技企业建立科研平台,掌握近3000余项盐碱地领域专利。借此,滨海改良盐碱地土壤结构、提高盐碱地土壤肥力,建立适宜植物生长环境。

成果的背后是诸多人不辞劳苦换来的。“之前这里,春天刮起风来就跟沙尘暴一样”,陈仁良提到了一个细节——工作人员扛着风沙,与恶劣的环境作斗争,夏天四五十度,没有空调暖气,冬天睡觉时穿上衣服裹上被子,再披一层塑料布。临时搭建的住处,门窗挡不住细沙,擦得很干净的桌椅隔一夜就能堆着一层沙,“每天早上、晚上开进度会……一干就干了五年”。

如今这条潍坊的“母亲河”两岸已经绿草氤氲、绿树成荫,不仅生态环境得以改善,更是有效带动了滨海区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取得了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陈仁良有些自豪地介绍道,“以前,潍坊很多人去青岛拍婚纱照,现在,都来这里”。

艰苦奋斗、攻坚克难的身影不止在白浪河。弥河生态绿廊工程、国家“南红北柳”生态工程滨海示范林项目、城际生态廊道……每多一处绿色,就每多一处“呵护”。

践行“两山”理念,擦亮发展“底色”

随着白浪河生态示范带、沿海防护林和三年大绿化等生态工程实施,滨海区强化沿海湿地、近海海域与岸线生态保护和修复,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盐碱地绿化“滨海模式”,成功培育了鲁台盐杨、潍坊滨海盐松、环海盐柳等新品种。

同时,在诸多企业、科研院所的努力下,滨海正使盐碱地变为良田沃土。

走进滨海区胜伟盐碱地生态农牧产业(示范)园,紫花苜蓿等牧草有序的分布着,三年前这片园区还是一片盐碱滩涂,“原先这片土壤是非常贫瘠,就是说它的有机质含量低”,胜伟集团研发主管江杰提到,为使盐碱地变成良田,拥有多项盐碱地领域专利技术的胜伟集团,采用六维复育技术对示范园所占的2000亩土地进行复育,从而改良盐碱地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并在复育的土地上建立农牧园。

潍坊滨海:从“盐碱白”走向“生态绿”

无独有偶。在盐碱地培育出独特品种芳青玫瑰的山东元舜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也以土壤修复为先,其公司副总经理王坤介绍到,“种植当中,(玫瑰)能够逐步改良盐碱地土壤,让土壤的有机质、透水性提高,防止土壤板结”。

在国际风筝放飞场一侧的国家“南红北柳”生态工程滨海示范林项目中,滨海旅游度假村经济科科长苏鑫就提到,“柽柳生命力顽强,耐盐碱,借助此可发展林下经济,种植肉苁蓉,这些包括植物落叶等可以对土壤进行反哺,类似蒲公英、玉竹等都可以在此生长”。

盐碱地的改良解决了土的问题,发展需要土,也需要水,换言之,水的问题同样需要解决。

滨海坚持“把水留住”。南北纵向实施白浪河等干流河道疏浚,先后开展弥河、丹河防洪治理,完成围滩河等“三河两带”综合生态治理工程,在丹河、崔家河等三河交汇处至入海口打造大水面,调节水利、储蓄水源,降低地下卤水水位、改善生态环境。

潍坊滨海:从“盐碱白”走向“生态绿”

同时,滨海依托水环境生态修复、水质生态净化等技术,形成“再生水景观河道复合生物+生态湿地净化系统”修复模式,改善治理河湖海湿地8.6万公顷,有效保护宝贵淡水资源。

治水不是只为了保护淡水。滨海目前正在大力推进中央城区综合提升工程项目,其中就包含弥河生态绿廊工程和北海路景观水系工程。

中铁四局中央城区综合提升项目党支部书记柳百勇谈及弥河生态绿廊建设时说道,“当初来的时候,(弥河)两岸都是滩涂、杂草,沟渠整体情况比较恶劣,在中央城区项目的支持下,对弥河进行整体的构造,按照设计要求把弥河打造成集生态旅游、环境治理、河道清淤治理、防洪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河域治理工程”。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家园

从昔日“不毛之地”的盐碱地变成了今日“生机勃勃”的绿洲,滨海的高质量发展正越走越近。

被称为“滨海旅游第一村”的大家洼街道郭李央村,一直站在滨海发展的“风尖浪口”,其借助产业融合,让盐碱摊上长出一抹“滨海红”。

2018年,为响应滨海区乡村振兴、村企联建号召,潍坊景海果业有限公司决定利用盐碱地尝试发展特色农业,并对土地进行了实地考察,辗转烟台、临朐等地,选取适合在盐碱地上生长的苹果品种,自景海果蔬种植合作社落户以来,郭李央村坚持支部引领,党员带头,形成了“党建+合作社+农户”的新型产业发展模式,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大农业”的转变。通过大项目引领,辐射带动周边村庄发展,带动了“滨海红”“22°桃”“周疃葡萄”“宝贝南瓜”等多个知名农产品品牌发展。

潍坊景海果蔬种植合作社董事长袁景海提到——今年从果园的长势来看,总产能产五六万斤苹果,明年产量提上来了,总产能产60万斤,到了后年,达到盛果期以后,能产360万斤。

远不止这些,郭李央村以乡村振兴为基石,以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紧扣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两大目标,深入挖掘红色文化、民俗文化、乡土文化,努力打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综合体,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帮助建设郭李大院和郭李民俗馆,成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写照。

郭李央村是滨海践行“两山”理念,打造美丽家园的一个代表。

近年来,滨海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乡村振兴,以盐碱地生态修复为核心,以构建特色产业链为抓手,探索形成“盐碱地+特色农业”“盐碱地+文旅产业”“盐碱地+生态修复”三大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深化农村三产融合,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昔日“一无所有”的盐碱荒地变成了今日“生机勃勃”的金窝窝,滨海先后被确定为“国家科技兴海示范区”、“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和“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更在更远的未来,滨海将着力打造“现代海洋产业基地、美丽生态滨海新城”。力争到2023年实现GDP500亿元、工业销售收入10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0亿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50%以上,五年再造一个新滨海。

潍坊滨海:从“盐碱白”走向“生态绿”

结语

月出海鸟归,夜静暖风来。

从“盐碱白”走向“生态绿”,滨海不仅仅打造美丽家园,也谱写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壮丽乐章。“再造一个新滨海”是滨海人的新征程,也是再现滨海践行“两山”理念 传承塞罕坝精神的新接力……

(凤凰网山东 问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