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障碍促进融合 泰安市泰山区共创美好和谐家园

消除障碍促进融合 泰安市泰山区共创美好和谐家园

原标题:消除障碍促进融合 泰安市泰山区共创美好和谐家园

鲁网11月19日讯 泰山区是泰安市市中区,总面积336平方公里,总人口78万人。辖5个街道、2个镇,72个社区、115个行政村,1个国家级园区、2个省级园区。现有各类残疾人近3万人,占总人口的4.7%,其中城市残疾人8400人,农村残疾人21450人。近年来,在省、市残联的正确领导下,泰山区残疾人家庭无障碍工作,始终坚持以“保障残疾人基本民生、实现不让残疾人掉队”为举措,以“确保贫困残疾人“两不愁、三保障、两扩面”为重要内容”,以“消除障碍、融入社会、平等参与、共享小康”为着力点,紧紧围绕解决残疾人“生产、生活”方面的“托底服务”和“扶贫开发”为抓手 ,“出彩”、“创新”,打造“精准服务”品牌,强化残疾人无障碍环境和生活环境改造,加大投入,全面提升,赢得了社会和广大群众赞誉,彰显了残联部门的职能作用。

加大改造力度,实现无障碍全覆盖

(一)打造“全方位”无障碍,统筹解决无障碍环境和家居环境。近年来,泰山区不断加大无障碍建设和改造力度,在全区实施了大规模的无障碍建设改造,着力推进了无障碍设施从大街小巷、公共场所向居住社区、家庭延伸。区政府出台了《泰山区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实施意见》,把残疾人无障碍设施改造纳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和全国卫生城市创建的主要内容,从而使大街小巷、公共场所、社区和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融为一体,为广大残疾人提供了良好的出行、居住环境。

(二)打造“民生工程”,体现人为关怀。对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是关心弱势群体,实行人为关怀的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泰山区残疾人家庭无障碍家庭改造,一直坚持“改造一户,方便一家,影响一片,震撼一村”的原则,加大投入,每年区财政列支30万元,专项投入,努力满足各类残疾人的需求。本着普惠加特惠的原则,对辖区内残疾人家庭逐户地调查摸底,确保村不漏户、户不漏人,“摸清一户,改造一户”,最终达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全覆盖。努力使这一民心工程给残疾人居家生活和内心世界带来巨大变化,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无障碍的生活更加美好。

(三)打造“个性化”、“点菜式”的改造模式。坚持“以人为本,个性化服务”的宗旨,提出了“经济、实用、合理、美观、坚固” 的10字方针,针对不同类别的残疾人家庭,实行“一户一档”、“一户一方案”、“一户一特色”的改造模式,让残疾人及其家属根据需要自己“点菜”,再邀请专家深入残疾人家中,实地查看,制定“量体裁衣”式的改造方案,最终以残疾人家庭满意为目标,确保给残疾人家庭改造带来最大的方便和实惠。截至目前,共投入资金389万余元,为724户残疾人家庭提供了“点菜式”改造服务。

坚持“五项原则”,确保改造效果

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作是一项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工作中不仅要力求达到标准化施工的要求,更应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力争做到让残疾人及其家属满意、让周围邻里满意的效果。为此,坚持了以下原则:

(一)“安全、实用、便利”的原则。我们在组织施工之前,选择质量好、性能佳的材料或器具,在采购扶手或浴凳时,选择了耐腐蚀、防滑、隔凉的材质,根据地面及墙面情况选择扶手或浴凳类型,合理安排资金。另外,安装时,在设施连接处做好固定及圆滑处理,避免因脱落、尖角、抓握不牢等情况的发生避免产生二次伤害;地面防滑选择防滑地垫,既便于清洗又可根据需要自由移动;对偏瘫、脑瘫等重度残疾人家庭进行遥控窗帘、智能灯、遥控门以及可视门铃等家庭智能化改造,尽最大可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

(二)“个性化”原则。“个性化”设计是我们在工作中遵循的重要原则,达到了“实用、便利”。改造前根据不同对象、不同要求、不同条件,进行“一户一方案”的个性化设计,避免了“批发式”工作方法。同时,根据需求配发新型辅助器具,做到因人、因事、因需而异,从而满足残疾人的不同需求,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

(三)“配套化”原则。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不仅是方便、安全的设施,而且有着功能代偿作用,有利于残疾人,特别是重度残疾人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另外,从康复角度来看,无障碍设施与残疾人辅助用具有着相似的功能,可以说它是康复用具的延伸,所以,在无障碍改造工作中,我们根据实际需求,配备了轮椅、拐杖、移动坐便椅、浴凳、扶手、闪光门铃、盲杖、带语音电饭锅、盲人读屏软件、报警水壶等无障碍辅助器具,更好地、更完善地实现运动功能代偿,达到自由行动的目的。

(四)“自愿”原则。自愿原则是指要根据残疾人的主观意愿选择改造对象、确定改造方案,不搞“一刀切”;对家庭改造中某些设施的改造,也要征求残疾人及家属的意见,不能影响家庭其他成员的正常生活;当残疾人需求与其他家庭成员有矛盾时,当面沟通,协调一致,最大限度地发挥无障碍设施的作用。

(五)“灵活性”原则。在选择改造对象时,应尽量考虑到其功能障碍的部位、程度及活动需求,如:单下肢残疾人,肢体三级,用拐杖行走,家中门前有很高的台阶,出入不方便。“点菜”时他想即保留台阶又进行坡道改造,在设计“个性化”方案时,遵照他的意愿既保留原来的行走习惯,又可消除“高台障碍”,在一侧改“高台阶”为“小台阶”,并加装了不锈钢扶手,另一侧硬化成坡道,加装了扶手,这样增强了他行走的稳定性。

狠抓“四个结合”,打造服务品牌

近年来,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创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作,与“精准服务”相结合,让政府投入的每一分钱,都切切实实、真正落实到残疾人头上。

(一)与需求筛查相结合。年初,区残联都组织专职干事、专职委员入户对辖区内残疾人家庭无障碍需求,进行全方位摸底调查,分析总结家庭无障碍改造后,为改善残疾人生产生活质量、减轻残疾人家庭负担和社会效果等方面的经验教训,确保新改造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同时为每一位残疾人建立无障碍需求档案。

(二)与特色社区村创建相结合。在全区范围内重点打造了花园社区、后七社区、华新社区、大白峪社区等20多个特色社区村,新建了残疾人康复站,配备了康复器材1000余件,使残疾人康复和无障碍环境建设有机结合。服务站的建立,对解决辖区残疾人的康复、辅助器具适配以及无障碍进家庭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与精准康复服务相结合。整合医疗康复资源,以泰安市各大医院的康复领域专家为班底,组建了“泰山区残疾人医疗康复专家团”,每月一次进社区、进家庭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由专家经过会诊,确定残疾人的康复计划,从康复的角度,为残疾人提出更合理的改造方案,从而使残疾人居家无障碍环境更加优化。

(四)与辅具免费适配活动相结合。泰山区辅助器具发放采取集中发放和零星发放相结合的方式,每年都开展“辅助器具进万家”系列活动,集中发放辅助器具,残疾人临时有需求,随时可取,使残疾人的居家无障碍需求都能得到及时的满足,实现了全覆盖。

几年来,泰山区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作扎实推进,得到社会的认可和群众满意,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差距。我们将虚心学习兄弟单位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的目标,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打赢脱贫攻坚战。(本网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