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大河入海正澎湃

东营:大河入海正澎湃

原标题:大河入海正澎湃——东营市委六届四次全会以来高质量发展纪实

/

循着时间和空间两个坐标,我们能发现,东营两年来取得的成绩,靠的是思想的解放、观念的升级

2018——2020。

/

这必将是东营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两年。

两年前的金秋,市委六届四次全会召开,提出了“打造山东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的目标定位,标注了东营市改革发展新高度。

两年来,全市上下锚定方向、执着进发:

——在沿黄地市中最早启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工作,一批项目纳入国家规划。

——提早谋划建设社会治理“一张网”,成为保持“零疫情”的关键支撑。

——规划实施天鹅湖蓄滞洪工程,使东营中心城区防洪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实施积水点改造、水系贯通等一系列工程建设,无内涝城市建设如期完成建设任务。

——高端石化产业技术研究院、国家级稀土催化研究院、氧化铝纤维研究院等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推进顺利,赋能东营发展。

……

成绩令人振奋。实际上,从疫情防控到“六稳”“六保”,从生态文明建设到新旧动能转换,从改革攻坚到保障改善民生,东营的变化深刻而系统。

观察东营治理、理解东营发展,首先就要把握东营市委、市政府治市施策这条主线。

“目标确定以后关键在落实。有人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从‘想到’到‘得到’,因为它们中间间隔的是‘做到’。我们共产党人解决‘做到’的问题,一个重要办法就是抓具体、具体抓,因为一具体就深入,要落实必具体。”在市委六届四次全会上,市委书记李宽端的话掷地有声。

循着时间和空间两个坐标,我们能发现,东营一路精彩走来,靠的是思想的解放、观念的升级:

——创新制度、创新机制推动落实,建立快速决策机制、完善领导包办和工作专班机制、强化督导考核;严格要求、锤炼作风推动落实,让干部能上能下,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激励干部担当作为……东营市委主要领导的务实思路,为全市党员领导干部抓具体、具体抓提供了重要遵循。

/

既取势、又取实,两年多时间里,东营市委、市政府通过召开全市“解放思想大讨论”务虚会、市委六届四次全会、市委六届五次全会、市委常委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调研成果交流会暨全市第二次“解放思想大讨论”务虚会、市委六届六次全会、市委六届七次全会等会议,碰撞火花、凝聚智慧,靠一次次思想“破冰”引领一次次行动“突围”。

对重点工作、重点项目谋划早,为未来工作打下了基础。

/

去年12月下旬,东营市召开多场“四项重点工作”和“九个三年行动计划”方案论证会,大家齐聚一堂,献计出策,对事关全市长远发展的重点工作和行动计划方案进行论证。在2月21日召开的市委常委会会议上,各工作专班牵头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就各自领域2020年重点工作、重点项目进行了汇报。经过讨论研究,决策更接地气、聚人气、有底气。

两年多时间里,东营全市干部群众同心同力、砥砺奋进,成绩斐然:

——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重要事项加快推进,东营在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处于沿黄地级市“C位”,流程再造、人才制度、市域社会治理等“十大改革攻坚”稳步推进,牵引带动“四项重点工作”和“九个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实施。

/

大河入海正澎湃,正是东营高质量发展的足音。

/

市委先后召开18次常委会会议、9次专题会议、5次深改委会议研究生态文明建设,市委主要领导先后8次专题调研,精心谋划、层层推动,演绎黄河三角洲大保护

两年来,一幅新时代的绿色画卷正在美丽东营恢弘铺展。

/

在这其中,东营把融入国家战略摆上重要位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召开后,市委书记李宽端迅速作出批示,安排研究提出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项目、意见。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并组建工作专班,进行集中办公。

一年以来,市委书记李宽端先后9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讨论规划内容。市领导先后20余次主持召开专题会议,亲自研究规划内容、带头谋划重大项目,有力推动了规划编制工作。

自去年10月份开始,东营市组建工作专班,聘请国家宏观院成立编写组,与国家、省同步启动编制《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规划》,跟进争取支持,推动东营市规划纳入国家规划。

“打造大江大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治理的重要标杆;国家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盐碱地高质高效农业创新高地;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沿黄沿海和山东半岛城市群交通物流重要节点城市”,在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中,东营市定位清晰、行动迅速,赢得了主动。

/

天蓝、地绿、水净是每个东营人的梦想。

两年来,市委先后召开18次常委会会议、9次专题会议、5次深改委会议研究生态文明建设,市委书记李宽端先后8次专题调研,系统谋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措施。

/

从金湖银河片区到东三路、东八路,再到北二路沿线,一片片大美湿地里鸟儿飞翔、芦苇萋萋,都是市民休闲好去处……随着一批重点项目加快实施,东营天更蓝、水更清、城更美。

水是城市的灵魂,两年来,东营市精明打造水环境、水生态。从高标准编制规划入手,东营市坚持用生态的措施治理城市内涝,大力修复水生态,自2018年开始,连续三年对黄河三角洲进行生态补水和河道外生态补水,进一步改善了全市河道水系湖泊湿地生态。

如何更好发挥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龙头作用,是东营市委一直深度思考、系统推进的问题。

/

两年来,东营市加快推进黄河三角洲国际重要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黄河故道生态恢复实验项目,特别是实施自然保护区水系贯通项目,加快实现一张水网全覆盖,保护和改善以鸟类为主的滩涂生物栖息地质量。

/

两年来,东营市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产业发展中,用好河、海、湖、湿地、城等要素,把城市作为一个大的旅游项目来打造,把城区作为旅游度假区来打造,提升了城市品质。

/

以“晴天出海,雨天结网”的意识推动新一轮技改,一切盯着项目看、围绕项目转、扭住项目干,构建以绿色和创新为主要支撑的产业模式和发展格局

从国家级稀土催化研究院到功能陶瓷新材料产业园,从PTA项目到中日(东营)精细化工产业园……一个个重大项目落地生根、加快推进,迸发新活力;一项项新技术走出实验室、进入车间,激活新动能。

/

无论是身处日新月异的产业园区,还是在塔吊林立的工地,或是在机器轰鸣的车间,都能感受到东营加快发展的坚定决心、攻坚斗志和精彩实践!

今年以来,东营瞄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定位,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力抓好经济运行,狠抓惠企政策落地,突出抓好项目建设,推动东营经济行稳致远。

——以“转型不是转产”的理念筑牢工业“压舱石”,以“晴天出海,雨天结网”的意识推动新一轮技术改造,让“老树发新芽”“新树深扎根”,提升了产业能级。

/

不久前,东营港200万吨/年对二甲苯项目正式投产,该项目是山东最大、东营首个对二甲苯项目,有助于东营市推进“油头化身高化尾”的炼化一体化。

以此为代表,近年来,东营根据重点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制定政策、搭建平台,培育引进龙头企业,实施高端高质项目。例如,在石化产业发展上,加快构建“一区、一片、多点”的发展格局,集中打造鲁北高端石化产业基地核心区。在新材料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上,规划建设功能陶瓷新材料产业园、5G产业园和生物医药产业园……

——“盯着项目看、围绕项目转、扭住项目干”,“顶格推进”合力攻坚抓项目,让“大项目顶天立地”“小项目闪闪发光”,挺起了发展“脊梁”。

/

去年,国家级稀土催化研究院落户东营,为东营发展稀土催化产业提供了重大机遇。据悉,该研究院将边建设边研发,力争3至5年内在稀土催化技术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有望带动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300亿元至500亿元的稀土催化产业集群。

以此为缩影,围绕“四项重点工作”和“九个三年行动计划”,今年东营市将有总投资1653亿元的151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这些项目的实施,将加快东营高质量发展步伐。

近年来,东营市不断强化项目意识和目标问题导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把项目建设紧紧抓在手上,使项目工作深入人心,成为全市上下共识。

为把项目抓得紧而又紧,东营市完善项目推进机制,每周召开“3+N”重点项目会商会议、城市规划建设管理“1+N”例会,集中解决项目推进中遇到的困难问题。落实“要素资源跟着项目走”综合保障机制,简化审批手续,加快项目开工。聚焦可延伸产业链条和补齐发展短板的项目,开展精准招引、协同招商,增强招商实效。

/

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的机遇,东营市积极争取支持,加快谋划项目,为未来发展打下了基础。

东营市积极邀请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院等专家团队,开展绿色能源石化基地建设、盐碱地现代高效农业、生态保护和生态补水等9项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

据了解,在《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规划》编制中,东营市围绕生态保护、黄河安澜、环境治理、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5+2+2”产业体系、科技创新、文化保护传承、城乡协调发展、对外开放合作、基础设施等10个领域共谋划提出230个重大工程,预计总投资额约7694.9亿元。

/

把群众的闹心事作为治理发力点,在全省率先实现网格员全部专职化管理,探索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调处工作,蹚出市域社会治理“东营路径”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

不久前,市域治理运行管理中心正式运行。这也是我省首个市级市域治理运行管理中心,该中心的正式运行,将更加快捷、有效地提高东营市对市域的日常治理运行和应急处置能力。

这是东营市创新社会治理的缩影。“极目远眺”,浓墨重彩的平安祥和画卷徐徐铺开:6100余名专职网格员风雨无阻,成了群众贴心人;市县乡三级社会治理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实体化运行,445项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全部纳入“一张网”;县区涉黑涉恶打击战果在全省率先实现全覆盖……

两年来,东营市围绕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的总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社会治理领域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问题短板,以系统化、社会化、精细化、法治化、智能化为方向,以“一个中心、一个平台、五大体系”为支撑,认真负责,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进展总体顺利。

“河枫细语”是河口区建设的调解品牌之一,目前共开设两部心理咨询服务热线,热线服务时长已达3147小时。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过程中,河口区将服务人员作为主体,通过整合各系统力量、成立联动机制、创建调解品牌等方式,深入推进各项服务措施落细落实。

/

去年以来,东营市按照“一格一员、一员多能”的标准,配备了一支6100余人的专职网格员队伍,在全省率先实现网格员全部专职化管理。突出基层社会治理主责主业,明确网格员职责为社情民意收集、重点人员管理、矛盾排查化解、安全隐患排查等8大类41项。按照“1+3+N”的思路,1是一名专职网格员,3是由行政执法人员、网格志愿者、楼道长组建而成的三支队伍,N是由退休老党员老干部,居委会、业委会成员等社会多方人士担任网格协管员,构建起群防群治、共建共享的工作格局。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矛盾纠纷的多元化解,赢得了民心。东营市不断完善调解网络,在市和县区设立实体化的人民调解中心,在乡镇(街道)设立“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窗口,在村居(社区)、基层单位建立矛盾纠纷调解室和工作站,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建立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构建起了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新格局。

今年以来,东营市加快建设以社区为基本单元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调处工作体系,有效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公安、信访、仲裁等资源,大力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切实保护群众合法利益诉求,维护全市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突如其来的疫情,考验着地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少疫情”、“零疫情”就是后续发展的优势。

自2018年起,东营就开始建立社会治理“一张网”,将全市划分为6098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专职网格员,把7类445项社会治理工作全部纳入网格,构建起全要素社会治理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

这项由东营市委主要领导亲自擘画推动的制度创新,已释放巨大综合效益。

以东营区锦城社区为例,8名专职网格员和100多名网格协管员,帮助4600名居民解决各种头疼事儿,靠的就是治理创新:1月27日,大年初三,东营市仅用一天一夜就将湖北到东营人员全部登记完成,实现了“一人一档”管理。

超前谋划,赢得主动。1月16日,东营市对全市卫生防疫系统作出疫情防控安排,先于全国全省出台《联防联控方案》,道路运输管控等措施第一时间落实到位。

/

“双线作战”,赢得主动。今年年初,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之初,东营市决策层便将建立改革发展稳定的工作机制提上了作战规划,提前研判分析,在全省率先实行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条线”作战,在推动复工复产、千企技改、成长型中小企业培育计划等政策助力下,迅速实现复工复产、复商复市,保证了经济及早恢复。

/

“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湿地在城中、城在湿地中”的城市风貌进一步彰显,现代化湿地城市呼之欲出,“国际湿地城市”实至名归

湿地是“地球之肾”,与森林、海洋并列为三大生态系统。东营湿地资源丰富,总面积4567平方公里,约占全省的四分之一,湿地率高达41.58%,在全国地级城市名列前茅。

荣获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称号,成为获此殊荣的全球18个城市之一;受邀参加首届国际湿地城市市长圆桌会议并作典型发言……近年来,东营市充分发挥湿地资源丰富的优势,走出一条人居与湿地和谐、湿地保护与城市发展共荣的有效路径。

两年来,东营市决策层深刻把握东营这一生态优势,高点谋划、高位推动,加快建设城市湿地,优化提升城市风貌,一座现代化湿地城市呼之欲出。

“加快实施湿地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推进河湖湿地水系连通,因地制宜规划建设湿地公园、湿地小区和湿地生态廊道、小微湿地精品,进一步彰显东营‘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湿地在城中、城在湿地中’的城市风貌。”在7月31日召开的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建设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动员大会上,市委书记李宽端如是说。

/

东营市大力实施湿地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统筹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和城市更新,北二路沿线及金湖银河片区综合开发、东八路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等重点项目有序推进实施,“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湿地在城中、城在湿地中”的城市风貌进一步彰显。

破解城市内涝问题,始终是市委主要领导的心头事。系统整治城市内涝、打造安全韧性城市,被市委、市政府摆上重要位置。

/

去年防汛期间及台风“利奇马”过后,市委、市政府深入调研、科学分析,委托中国水科院规划编制了《东营市中心城无内涝城市建设方案》,从2019年起,利用三年时间全力推进中心城无内涝城市建设,先后实施了积水点改造、水系贯通、沿河小区雨水就近入河及内涝严重小区应急排水等一大批项目,确保了雨水快速排入河道。

与此同时,为破解积水无处可去的问题,市委、市政府经过反复研究,决定实施天鹅湖蓄滞洪工程,聘请专业机构编制规划方案,整个蓄洪区占地面积约32平方公里,分南北两个蓄滞洪区,总蓄洪能力4000万方。通过一系列工程实施,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成灾、暴雨保安全、雨水多蓄用”,确保城区内不形成内涝。

/

 以“十大改革攻坚”为牵引,推动“四项重点工作”和“九个三年行动计划”提标提效,用改革“关键一招”激发发展合力

从越来越便捷的政务服务到越来越完善的社会治理网格化服务体系,从更有力度的产业扶持政策到更有温度的惠民政策,从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成效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成果……东营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全面深化改革的稳步实施。

/

聚焦改革发展任务,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开展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流程再造、人才制度、科教、财税金融、资源环境、企业改革、对外开放、优化法治环境、市域社会治理等10个领域的改革攻坚。

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攻坚要重锤,深水须奋楫。十大改革攻坚是具有牵引性的,是解决瓶颈的。这些任务的推进,有利于推进“四项重点工作”和“九个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有利于助推东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当下,由市委负总责、市级领导同志具体负责、各级各部门共同参与的改革攻坚正在如火如荼推进中。各级各部门正按照全市改革攻坚暨重点工作推进会议要求,以攻坚的状态、攀登的精神、实干的作风,推动“四项重点工作”和“九个三年行动计划”提标提效,统筹推进重点改革攻坚任务落实落地。

改革攻坚,要比一比、看一看、晾一晾、晒一晒。市委、市政府把“十大改革攻坚”纳入“重点工作攻坚年”大竞赛、大比武,纳入经济社会综合考核,纳入重点工作指挥平台,形成了改革工作倒逼机制。

全面深化改革涉及面广,是系统工程和“一把手”工程。过去一年,东营市坚决落实抓改革第一责任,围绕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和体制机制障碍,确定一批重大改革任务,由市领导牵头推进。党政“一把手”率先垂范,直接牵头压力最大、困难最多、情况最复杂的改革事项,有力推动了改革落地落实。

/

7月10日上午,全市“改革攻坚、狠抓落实”大竞赛、大比武表彰奖励大会在东营会堂隆重召开。在热烈的掌声中,市委书记李宽端首先为突出贡献企业家、优秀企业家颁发荣誉证书和金质奖牌,同他们热情握手表示祝贺,并请他们到主席台就座。随后,全市新锐企业家、全市攻坚克难好团队、全市改革创新奖先进集体、全市攻坚克难好干部代表等先后上台领奖。受表彰对象代表作了大会发言。

两年来,一批“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好干部、好团队脱颖而出。

今年,大连一企业准备新上氮化硅新材料项目,先后考察了辽宁、河北等地。得知该消息后,市发展改革委迅速行动,“双招双引”服务中心人员持续跟进争取,推动氮化硅新材料项目落户东营,从开始对接到项目落地历时不足一个月。

/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东城街道安泰社区第二网格员孙丽丽无怨无悔当群众的贴心人、暖心人,东营北二路沿线及金湖银河片区综合开发项目工作专班工程部部长陈步花时刻以绷紧弦的状态盯靠在一线……面对新挑战,东营党员干部正抖擞精神再出发。

比一比、看一看、激发动力活力。7月30日,全市乡镇街道集中比看交流会议召开。这是建市以来,市委首次就乡镇工作召开高规格会议。通过集中比看交流,促使各镇街从全市乃至全省层面比看交流、对标对表,促使各镇街认清形势、加压奋进、全力冲刺,进一步形成重视镇街、关心镇街、支持镇街的发展导向。

改革愈深,活力愈足,动力愈强。从影响有效制度供给的堵点改起,从制约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改起,从培育创新“动力源”的关键改起……一系列关键领域改革举措的稳步实施,持续推动东营市全面深化改革走深走实,为东营市发展赢得了主动和优势。

时间是最伟大的书写者,也是最忠实的记录者。

回望东营两年来的改革发展之路,更能深刻理解:以开放思维拓视野,以融合思维聚合力,以聚焦思维破难题,以专业思维破难题……这些治市思路,赋予了东营改革发展核心动能。

/

面向未来,一座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正阔步向前!

(记者 王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