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雷州一男生伪造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 ”村里拉横幅放鞭炮庆祝的消息引发关注。
据悉,广东湛江调风镇东平村男生曹某某考上清华大学一事在当地引发关注。该男生将喜讯告诉其家人后,他的父母在村中放鞭炮庆祝,但随后有消息指该男生说谎。8月19日,同村村民李先生告诉记者,曹某某的录取通知书是花3000元找人制作而成的,其父母不知情。雷州市委宣传部回应此事称,初步调查判断曹某某被清华录取相关消息不属实,目前教育部门已介入调查。
20日,雷州市公安局回应表示,曹某某的行为属道德范畴,且没有造成社会危害,不属于违法行为。该事件后,曹某某离家出走。19日晚镇村干部通过曹某某父母联系上他,“他在他哥哥家,情绪比较稳定。”
看似荒诞的社会新闻,因为“名校”、“恶搞”等元素刷屏全网。在网络流传过程中,还出现了“老父亲的血压都比他的分数高”等戏谑段子,更是让此事无比吸睛。
但是,我们不能当笑话听。关于这则“热”新闻,仍然还有诸多“冷”思考的空间。
我们应当如何看待这位伪造“通知书”的孩子?
孩子的错不必讳认,却也不必苛责。在这事上,购买伪造录取通知书当然不对,骗家人跟同乡最终耗费公共资源,这些问题不容讳认,没必要拿“他还是个孩子啊”去强行辩白,把错的说成对的。
但要说这事有多恶劣,有多坑害社会,我也不以为然。不知道这学生买伪造的录取通知书是何动机,是满足虚荣感,还是在讨好取悦父母,抑或是出于望子成龙压力进而拿假成绩来骗人,又或许多种动机兼而有之;也不知道他如果早知如此,是否还会这么做,但我依旧认为,这在恶作剧范畴——跟诚实当然沾不上边,说害人也算不上。理性地来看,孩子有错,但错不至此;孩子当罚,但罚绝不是人身攻击;孩子需要教育,但原因绝不是因为他“分数低”,标准也不是让他“考清华”,而是要学会面对真实的自己。
此外,在这件事上,孩子的家庭也存有问题。
235分和679分的差距,似乎就是孩子和家长沟通的隔阂。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分量。但很显然,“血压高”的父亲并不能因为被骗,而掩盖其对孩子学习情况的陌生。对孩子有信心是好事,但超常发挥400多分的信心,似乎是盲目的。
所以,不仅是孩子要学会面对现实,家长也应该认清现实,舆论也应该反思现实。给孩子一个机会,让其在合适的舞台上找回自己,而不是在冷嘲热讽中迷失自己,在舆论的裹挟中放弃自己。
如果孩子果真离家出走,我们还是真诚地希望,聚光灯能够“放过他”,让他早日回家,读该读的书,走该走的路,大可不必过分苛责。
当然,这个事件牵出的假证黑色产业链,别放过!
由此事牵出的假证制售链条,显然不能被放过——虽然假证制售者在此事中扮演的只是“递刀者”,但对其露头就打,并强化日常治理力度,很有必要。
澎湃新闻就报道,网上有多名卖家声称制售假高校录取通知书,可以定制并有学校印章。而且这类假货还提供各种套装,除了录取通知书之外,还可以伪造入学须知、入学登记表、家庭调查表、贫困资助申请表、家长信乃至邮政空白手写快递单等,可以说是一个完整的“造假产业”。
这些年来,有的地方假证满天飞,时常有人假冒联合国官员、假冒部队军官招摇撞骗,那些制售假证团伙都脱离不了干系。而不少冒名顶替上学、顶替就业事件中,也都闪着假证制售链条的影子。
说到底,假证问题由来已久,也常进入专项治理的射程,但从当年的电线杆小广告到现在的网络运营,假证仍然屡禁不绝。虽然该事件中假证跟骗家长是两码事,当一码归一码,可既然“制售假证”这一码已触碰法律红线,该依法打击就得依法打击,不能轻纵。
就这起闹剧而言,涉事学生有错,但尚可原谅;假证黑产则可能涉“罪”,不可纵容。(新京报、纵相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