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4年改造完成 济南纬六路“老洋行”重生
山东
山东 > 凤观齐鲁 > 正文

历时4年改造完成 济南纬六路“老洋行”重生

原标题:历时4年改造完成 纬六路“老洋行”重生

历时4年改造完成 纬六路“老洋行”重生

7月29日,“老洋行”民宿正式开门纳客。

纬六路27号的“老洋行”,济南人都不陌生。这座巴洛克风格的老建筑不仅记录了济南百年开埠历史,还被评为“来济南不得不看的八处老建筑”之一。如今,经过长达近4年的改造,老洋行化身城市民宿,以焕然一新的姿态重回大众视野。

“老洋行”变民宿复古又时尚

“老洋行”是济南商埠区保存较完整、具有南欧巴洛克建筑风格的“孤本”,这种风格是有别于商埠区曾有的德国、英国、美国和日本的另样欧式建筑,十分稀有。

化身民宿的“老洋行”完全保留了它独具特色的外立面,内部则邀请国内著名设计师沈雷、孙云按照保护优先、合理利用的原则,在不破坏文物本体的前提下,将张扬的时代气息与古典风范完美融合。步入其中,浓浓的民国风扑面而来,仿佛穿越百年时光。

大厅右侧挂着一幅“山东丰大银行”的拓片,这是一幅有故事的拓片。据介绍,老洋行原名“山东丰大银行”,是1919年曾在北洋政府担任过末任总理的潘复在济南发起的,经营普通银行业务兼办有奖储蓄。但最初,所有文献资料上都只有“老洋行”这三个字,却不知道究竟是哪家银行。而潘复的丰大银行在史料上只有建立时间,却没有建立地点。曾有专家推断,老洋行就是丰大银行,但没有明确证据,直到纬六路拓宽工程开始,老洋行需要整修时,才有人发现老洋行大门上面有一块水泥牌匾,上面写着“山东丰大银行”的字样。当时,出资支持老洋行平移工程的山东意匠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奎便找人拓了下来。

此外,民宿内还有百余张收藏级的济南民国时期极具风情的城市建筑、街道景观的老照片以及诸多具有收藏价值的老物件,其中一张还是“山东丰大银行”发起人潘复就餐时的场景。

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民宿内共有17个房间,包括套间、家庭间、商务房等,同时还有配套的早餐厅、下午茶功能的中庭、书吧、小会客厅和兼具多功能的小型洽谈室和屋顶花园。

历时4年改造完成 纬六路“老洋行”重生

历时4年改造完成 纬六路“老洋行”重生

“老洋行”内部处处展现民国风情 本版照片均由新时报记者黄中明 摄

曾闲置5年为老建筑活化提供新思路

济南老建筑众多,多年来,“老洋行”始终是受关注较高的一个。

2005年,济南纬六路要进行拓宽改造,“老洋行”的命运被推上风口浪尖,对于它的未来有三种不同声音,第一是建筑拆除,为道路让路;第二是异地重建;第三是整体平移,实施完整保护。2005年9月底,老洋行被整体向西平移15.4米,这也是山东省首座通过平移而保存下来的老建筑。2015年,“老洋行”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之后,关于“老洋行”的活化利用也始终在摸索当中。这里曾开设过餐饮会馆等,但后来又停业闲置5年时间。2016年,刘奎决定将这座老建筑打造成为城市民宿。“对济南来讲,‘老洋行’的存在,是百年前老济南向外界打开大门走向国际化道路的象征,我们希望通过一定的商业模式,将老洋行所承载的建筑、文化、历史分享给更多人,让更多人能够在这里了解到济南近代恢弘的历史和文化。”刘奎说,民宿是近几年比较流行的一种生活方式,没有什么比在这里住一晚更能让人深入了解一座老建筑,且老洋行民宿也带有一些泛博物馆的性质。未来,他们将会从文化角度出发,致力于济南历史建筑的保护和文化传播,在不破坏历史遗存的同时,做到文物保护与造血功能并存,让更多年轻人能够与老洋行有亲密接触。

业内人士表示,对济南而言,“老洋行”重焕生机,有着重要的文化意义和旅游意义,这标志着它重新面向世人展示济南的文化内涵、风土人情,诉说发生在时光中的辉煌旧事,老洋行民宿的开业也为其他老建筑的生存和蜕变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新时报记者石晓丹)

相关链接 济南还有这些老建筑被唤醒

近几年,济南不少老建筑通过活化利用,焕发了新生,其中有些经过修缮后作为博物馆对外开放,比如蔡公时纪念馆、老舍纪念馆、曲山艺海博物馆、华夏书信博物馆、张采丞故居、宏济堂博物馆等。

有些老建筑引入社会资本,被改造为餐厅、咖啡厅、民宿等多种经营业态,比如成为主题餐厅的小广寒电影院,成为咖啡馆的阜成信东记,成为民宿的老洋行以及位于济南德鑫里、鞭指巷的几处传统民居,部分兼具泛博物馆性质。

还有一些工业老建筑变身文化产业园,如1953茶文化创意产业园、D17文化创意产业园,济南火车站旁的成丰面粉厂也在修缮中,未来将被用作创客空间、展览馆等。(新时报记者石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