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山东如意之二:并购堆砌的巨大体量只是羸弱的表象?
山东
山东 > 凤观齐鲁 > 正文

三问山东如意之二:并购堆砌的巨大体量只是羸弱的表象?

编者按:

作为省内的明星企业,山东如意在过去多年赢得了广泛关注。尤其是不断并购国际知名时尚品牌的战略,更是将其推到了行业的聚光灯下。

与前几年的风光无限相比,眼下的山东如意似乎黯淡了不少。无形的债务压力让这家企业显得有些前途未卜。

原本极具成长性的企业为何突然遭遇债务危机?到底是什么导致这一局面的出现?困局待解的状态下,山东如意又将何去何从?

凤凰网山东继续推出“三问山东如意”之二,深度解读这些问题。

诚然,任何企业的成长都非一帆风顺,我们期待在这场危机的化解中,山东如意能够给出正面答案。

三问山东如意之二:并购堆砌的巨大体量只是羸弱的表象?

中国生产的衬衫单件两三百元,国外一些品牌却卖到了七八千元。

这种巨大的差距一度刺激了山东如意的掌舵人邱亚夫。“短期内组建一个高端时尚品牌是非常困难的,在创新和设计上中国的服装产业仍旧落后于西方。没有30至50年的发展,你很难做到。”

这名从工厂学徒出身、向来以沉稳实干著称的企业家,在创建自主品牌失意后毅然决定,以大肆并购助推企业品牌化、国际化战略。

2010年,山东如意通过收购,成为日本第一大服装品牌运营商Renown(瑞纳)第一大股东。这正式拉开了山东如意“爆买”的序幕。

几年间,山东如意通过并购整合国际著名品牌进行布局,将法国、英国、日本等地逾20个时尚品牌收入囊中,迅速搭建了时尚帝国的版图与框架。正因为如此,山东如意被外界冠以中国的“LVMH”。

据统计,10年间停不下来的买买买致使山东如意的投资性资金流出400亿元人民币。这种扩张路径,为如今山东如意的困局埋下了伏笔。

时至今日,山东如意收购的一些品牌并未给企业带来实质业绩的增长,部分企业陷入连续亏损的泥沼。

5月15日,山东如意十年前收购的日本百年服装品牌日本瑞纳发布公告,公司正式申请破产保护,其负债总额高达138.79亿日元(约合9.2亿元人民币)。

4月,山东如意未能完成收购的以色列成衣制造商Bagir也发布公告称,正在考虑包括破产在内的选项。

旗下收购品牌营收持续疲软,部分品牌甚至自收购起就连年亏损。

山雨欲来风满楼。在债务阴影的笼罩下,山东如意被曝拖欠多名海外供应商货款。

这种窘迫形象,与过去数年持续收购各种海外奢侈品品牌给外界留下的阔绰印象,已经判若两家公司。

回顾山东如意10年来的外国品牌收购之路,我们发现中国企业想要成为下一个LVMH,远比想象中的困难。

复盘山东如意运用收购手段令体量快速壮大的过程,并对比同期企业实际经营业绩,就能看出端倪所在——靠收购拼凑起来的规模,大多只是虚名或者假象,表面看着强大,实则羸弱无比。

就像山东如意当下的境况,并购一度搭建了时尚帝国,体量越做越大,但却没有产生实质的利润和效益,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相反债务危机却一触即发,后续经营不容乐观。

山东如意打的“如意算盘”是,自身生产优质面料可自供,通过并购自带流量的国际知名品牌,可以迅速建立集生产、设计、销售于一体的时尚帝国。

然而,品牌的并购并非如此简单,特别是国际品牌的并购,更是涉及到企业文化和发展理念的融合。更为重要的是,奢侈品品牌的销售不同于面料的生产,它需要与消费者互动、增加粘性。而这一点,山东如意准备得并不好。

相较于山东如意,山东另一家纺织巨头鲁泰纺织则沉稳得多。这家全球最大的色织布生产企业,已占全球中高端衬衫用色织面料市场的18%左右,其专注材料生产,同时有计划推出自主品牌,并没有像山东如意一样激进扩张。

我们无意评判两种发展模式的优劣,但让我们深思的是,爆买真的是品牌成长和扩张的最佳路径吗?纵观一系列收购案,并购让一些企业迅速壮大,也让更多的企业折戟沉沙。

有多少企业能够承受并购后遗症的出现?又有多少企业能在激进的扩张模式下岿然不倒?

市场自然会给出它的答案。

>>>相关阅读

三问山东如意之一:明星企业缘何债务压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