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这就是山东 | 东营嬗变:宜居宜业宜游新宏图


来源:凤凰网山东综合

2019年即将结束,在这千帆竞渡、百舸争流的一年中,东营在追梦之路上又前行多远?

编者按:

齐鲁大地,人杰地灵。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取得了瞩目成绩。

进入新时代,山东更是以奋发姿态,锐意改革,迎难而上,勇当全国转型升级和动能转换的排头兵。

百舸争流逐浪行。在全国新一轮的发展大局中,山东的主动担当和创新发展给我们带来了更多信心和期待。

凤凰网山东年终特别策划《凤观齐鲁2019》深度报道系列——“这就是山东”,推出系列深度报道,讲述山东发展故事,展现山东发展成绩,传递山东发展信心,让更多人了解、认识充满活力的新山东!本期推出《东营嬗变:宜居宜业宜游新宏图》,聚焦东营在创新发展、流程再造、文旅融合、城市建设等方面的新宏图。

纵观2019年,东营正走在转折转型的关键时期。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之际,东营作为黄河入海口城市、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大历史机遇。“打造山东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在中国共产党东营市第六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东营再次重申了城市的目标定位和思路举措。自从六届四次全会确立该目标以来,东营一直沿着这条追梦之路,风雨不辍、举步无悔。2019年即将结束,在这千帆竞渡、百舸争流的一年中,东营在追梦之路上又前行多远?

创新机制,凝聚产业,筑起发展增长极

经济发展,产业先行,机制为本,创新为用。东营现阶段的发展目标是什么?答:打造山东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就是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要求,在全国全省发展大格局中找准定位、提升标杆,围绕构建具有东营特色和持续竞争力的“5+2+2”产业体系,坚持大抓园区、大抓平台、大抓产业、大抓企业、大抓项目、大抓环境,以要素聚集提高产业创新力、竞争力、辐射带动力,在全省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中创出特色、走在前列。

搞好发展,就要把特色产业做强做优,让优势产业发展壮大,让未来产业快速起步,以确保东营在高质量发展的大道上阔步向前。对此,东营积极推进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更好发挥其主战场、主阵地作用。去年以来,东营理顺开发区管理体制,推进大部制、扁平化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KPI考核等作出部署。同时,东营就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突出主责主业,推进瘦身强体,创新管理运行机制,充分激发开发区创新创业活力。

过去的一年中,东营的特色产业体系交出了怎样的答卷?东营主动对标上海化学工业区,以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为核心,整合东营港化工产业园、河口化工产业园、利津滨海新区化工产业园,高水平制定发展规划,着力打造鲁北高端石化产业基地核心区。目前东营市有76家新材料相关企业,1至10月份主要业务营收增长46%。与此同时,传统石化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也在加快,二甲苯项目整合了东营市8家地炼企业原料资源,进一步拉伸“油头化身高化尾”的产业链条。

下一步,东营将扎实推进基础设施、物流、能源、安全环保应急、产业产品协同“五个一体化”,加强与中关村智造大街的合作,加快建设化工中试基地、化工安全技术研究院、化工安全应急中心三大平台,依托威联化学200万吨/年对二甲苯等重点项目,加快化工产业向下游高端延伸,推动高端石化产业安全、绿色、循环、高效、集群发展。可以说,东营在稳扎稳打中砥砺前行,,用经济增长、结构优化、质量提升谱写一曲高质量发展的赞歌。

黄河入海,宾至如归,打造文旅目的地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华母亲河万里奔腾,在东营注入渤海,形成了独一无二的“蓝黄交界”景象,也滋养了这座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让东营坐拥“河海交汇”、“新生湿地”和“野生鸟类”等三大独特奇观,汇聚成世界级旅游资源,为城市戴上了国际重要湿地、国家级示范自然保护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中国六大最美湿地等多项桂冠。如何发挥生态资源优势,推进“黄河入海”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要坚持在保护的前提下推进流程再造、科学开发,做好产品、文化、生态、品牌四篇文章,把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成为东营的主导产业、富民产业,成为了东营的破题关键所在。

基于此,东营在深挖黄河潜力、打造文旅“IP”方面的目的是鲜明的:打造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就是在实施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东营的世界级旅游资源,围绕打响“黄河入海、我们回家”文化旅游品牌,突出抓好与大企业集团的合作,突出打造观览河海交汇这一核心线路产品,突出做美城市这一核心载体,突出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把东营打造成为亲近母亲河、体验原生态、享受慢生活的文化旅游胜地,向世界展示我国大江大河三角洲文明的标志地。

按照部署,东营正以“旅游富民”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确定了“一核引领、两带崛起、三区突破”的旅游发展布局,提出把黄河口作为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核心区,提升三大世界级旅游产品,打造沿黄、滨海两个旅游休闲产业集聚带,提升黄河水城、金湖银河、孙武湖三个旅游度假区。2019年,东营市重点推进旅游项目71个,其中市直重点推进项目24个,县区、开发区重点推进项目47个。同时,努力聚焦“回家”二字,升级旅游服务品质。

随着文化旅游品牌的叫响,东营游客数量正在节节增长。在旅游旺季,黄河口生态旅游区现日均游客量达到2000多人次,周末能达到3000多人次以上,预计今年东营游客量可实现翻番。东营,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

潜心规划,全力施为,建设当代湿地城

“湿地是东营独特的城市风貌。我们将借鉴雄安新区的规划理念,学习白洋淀生态保护的经验做法,坚持用法治方式来保护环境,用生态的办法来改善生态。”湿地,是东营建造现代化城市的核心词汇,也是东营最为显著的生态特色。东营城市境内共有湿地总面积4580平方公里,约占全省的四分之一。2018年10月25日,东营成为全球18个首批“国际湿地城市”之一。

为进一步保护湿地之一“城市之宝”,东营正在加强湿地保护法规建设,用法治方式把湿地城市的规划方案固定下来;同时,发挥规划的引领和控制作用,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划定湿地生态保护红线,为湿地城市建设立好规矩;还有充分利用河、海、湖、湿地、城等要素,实施好湿地城市建设方案,把田园生活引入城市,丰富湿地文化内涵,进一步彰显鲜明特色。

在保证湿地环境的基础上,东营全力施为,补齐基建短板,打造精致城市,谋划实施251个重点水务工程,并研究谋划了一批市民关心、事关长远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10月20日上午,东营重点水务工程和城市基础设施项目集中开工,包含6个项目,总投资高达207.94亿元。这批大项目的集中开工,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改善生态环境,推进产城融合,解决历史欠账。

结合以上种种,东营这座城市建设的愿景已昭然可见:建设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就是牢固树立“精明增长”“精致城市”理念,坚持以规划引领提升城市建设品质,以制度规范城市建设管理,涵养多元厚重、开放包容、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彰显“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湿地在城中、城在湿地中”的鲜明特色,促进城市内涵发展,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富有开放气息、时代气质、生态魅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

通过精心部署和狠抓落实,一座“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湿地在城中、城在湿地中”的全新东营正在悄然崛起。

流程再造树新城 一池活水育蛟龙

2019年,东营在凤凰涅槃中走向新时代,在破茧成蝶后飞向更远方。打造一个全新的宜居宜业宜游的崭新东营,离不开一个关键词:流程再造。正如东营市委书记李宽端所说:“以自我革命的精神、刀刃向内的勇气,来一场真刀真枪的“效能革命”,着力突破固化模式和利益藩篱,充分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在升级城市管理、做好市民服务方面,东营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真正实现“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一次办好”,下一步还要要对标北京市朝阳区“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的做法,推动乡镇(街道)力量下沉,探索赋予乡镇(街道)必要的权限。同时,在城乡管理体系上对标上海,集成应急、公安、急救、交通、环保、防汛等部门的信息化应急指挥系统和视频监控网络,探索建立全天候全过程全覆盖的城乡运行综合管理大平台。

在优化营商环境、做好企业服务方面,东营拿出与企业家赛跑的精神,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支持、全生命周期服务。去年年底至今,东营开展了“百名局长服务百家企业”活动、组织了全市各级政务服务大厅实施帮办(代办)服务、推出了“店小二+专业式”服务机制、建立起政府解决企业难题直通车制度。此外,东营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实现了零费用,CA数字证书收费标准下调了40%,招标项目实行全流程电子化交易,电子化交易率达到96.6%,实现了让企业少跑腿、数据多跑路。

在发展旅游产业,做好游客服务方面。东营提出:“发展旅游产业,不能只盯着旅游不放。要让游客在这里进行旅游观光等消费,就要涉及衣、食、住、行、购、娱等等。”考虑到现代旅游产业综合性强、关联度大、产业链长,广泛涉及并交叉渗透到许多相关行业和产业中,东营围绕发展旅游产业做大文章,延伸带动其他产业,展现了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应有之意,让东营的文化旅游产业有了具象化的表述和内涵式的表达,让东营文化旅游形象跃然纸上。

经过一年的砥砺前进,东营在转型之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新时代的城市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全市上下的奋进斗志热情高涨,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让市民住得舒心,让企业干得省心,让游客玩得开心。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崭新东营,正向人们徐徐挥手。

[责任编辑:陈静]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