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泰安父子两代人石窝里上班,过年难团圆


来源:齐鲁壹点

大年初一,徂徕山中军帐瞭望台,工作38年的“林二代”王宝生,像往常一样出门挑水。

原标题:新春走基层51|泰安父子两代人石窝里上班,过年难团圆

大年初一

徂徕山中军帐瞭望台

工作38年的“林二代”王宝生

像往常一样出门挑水

往山顶挑水是一件特别耗费体力又不得不做的事情。尽管2015年山上通了电,工队配上了抽水泵。然而严寒天气下,水管冻住了,王宝生还是不得不用扁担挑水吃。说起来,这根扁担对于瞭望台的重要性,和瞭望台护林员对林场的重要性还挺相似。

 

瞭望台上过春节

最担心大雪封山

今年王宝生在瞭望台上度过第11个春节,工队一共就3个人,平时两人在山顶,一人在山脚下值班,轮流休息时,山脚的人要到山顶替班。王宝生是工队长,年年以身作则主动承担年三十的值班任务。

这个瞭望台建在海拔800 多米山头上的一座两层小楼,一楼是生活居住的地方,二楼是个四面玻璃的观察室。为了及时发现1.6万亩森林里的火情,王宝生和搭档刘明禅24小时守在山上,一个望远镜,一个对讲机,再加一个军用水壶就是他们所有的装备。

除了每隔三小时必须汇报一次情况,不间断防火的主要任务外,王保生每天早上还必须在附近山上“侦查”一圈,从树木病虫害到环境卫生,从滑坡险情到防汛防灾,只要和辖区这片林子有关的事情,都归他管。

5公里山路要耗费一个半小时的时间,越是雨雪天气越要出门排查危险。“摔跟头是常有的事,你看我这条裤子,前两天下了雪,出门挑水摔的,膝盖上这个口子还没来及补上。”

王保生说:“挑水是用两个20斤的桶,670米远的路,870个台阶,中途要休息三次,来回也要一个半小时。”在这条路上走了十年,他记得仔仔细细。“最怕大雪封山,公路也不通了的话,我们就只能求援了。林场派人徒步进山送吃的,要走4个小时才能到这里。”

种树、修路、搞三产

扎根深山大半辈子

隆冬时节,徂徕山林场盘山公路上覆盖着积雪,轮胎轧上去直打滑,右边是山石峭壁,左边是毫无遮拦的陡崖,好在路中间有两条扫出来的车辙印,车辆还能勉强通行。

这两条车辙印绵延十数公里,是王宝生和周围几个工队的护林员一步一步扫出来的。43年前,他的父亲背着煎饼咸菜,走过同样的位置,只是那时脚下还是崎岖不平的羊肠小道、山石梁子。

“我是林场人,我闺女是林场人,我大儿子也是林场人,我们两代人都在石头窝里上了大半辈子班,多见石头少见人……”王宝生的父亲王书琦,今年已经81岁了,老人翻出家里的老相册讲述着徂徕山林场的故事。

1977年林场成立了勘测设计小组,要建设一条从总场到最高峰的林区公路。王书琦是四个技术员之一,他们每天钻山林,用脚步在地图上画出了一条细细的线,确定了盘山路的走势。

1980年,徂徕山深处第一次传来汽车的鸣笛声。此时距离徂徕山林场成立已经过去了24年。王书琦老人回忆道:“老林场是1956年第一任场长滕守礼带工人建起来的,那时候山上树少,大家在哪儿种树就住在哪里,草棚、石屋都是家。我1962年进场的时候,造林面积已经十多万亩,第二年评上全国“荒山造林先锋”,场长滕守礼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接见。现在林场是全省第二大林场,全国十佳林场,不容易啊……”

王书琦是东北林学院毕业的大专生,进场前在泰安的林校教了两年书,后来林场需要技术员,一纸调令他就扎根到了深山里,一直干到1998年退休,在山里住了30多年。他妻子李瑞玲本来在聊城做了14年民办教师,后来随他也到了林场落户。

“在场里小学当老师,啥都教的全科教师,许多孩子长大了都回林场工作了……”李瑞玲笑着说自己当年要是一直留着聊城就解决编制了,哪像现在只是个临时工身份,每月才领三四百元的民办教师补助。不过她说能守着丈夫就很满足了,不后悔。

一根旧扁担

传承几代护林员

王书琦有三个孩子,其中大儿子和女儿都在林场上班,女儿在财务部门还不太辛苦,大儿子王宝生所在的中军帐瞭望台条件就比较艰苦了。比如文章开头,吃水还要挑担子爬山路。王宝生肩膀上这条扁担,是瞭望台最古老的物件。“少说也有20年了,四代护林员用过。”王宝生说他还记得上一任老队长刘焕胜递给他扁担时的语重心长:“山上条件苦,但担子重,一场山火就能毁了大伙几十年的辛苦努力,你们千万不能麻痹大意。”

过去50多年里,一代代护理员就是靠一条扁担挑水、挑煎饼咸菜上山,住在石屋和窝棚里,守护这座大山。山上老鼠多,有时候睡觉都能感觉到有老鼠在被子上面跑。以前他们背上去的口粮常常被老鼠糟蹋,后来他们想方设法搞来一个铁皮柜子,才算解决了困扰他们多年的难题。

“那时候照明靠马提灯、手电筒,解闷靠收音机,吃穿用全靠肩扛手提。去几十里外的镇上挑粮食回山里吃,日子苦啊。”林区副主任彭淑文说,他和王宝生的同一年进场,也在这里工作了38年了,每年大年初一,林场干部都要到各个工队瞭望哨给一线员工拜年,走一走老一辈修过的路、爬过的山,尽可能给一线工人解决生活困难。

这些年,林场想方设法客服困难给各个瞭望台通了电,工会送去了电视机、电暖气,护林员们的生活条件好了一些。“现在年三十能和老人孩子视频通个话,比以前可强多了。”王宝生拿出自己的智能手机说,往年给家里打个电话都是奢望,现在能在手机上见个面,知足了。

说完这句话,王宝生用手掌抚摸着手机屏幕怔怔出神。另一位林区副主任张光忠向旁边的炉灶里塞了一根木柴说:“林场262名离退休职工和433名在岗职工都为这座大山做出了巨大牺牲。”以王宝生为例,他闺女山大研究生毕业后去了浪潮集团,现在外派南美国家工作,过年也不能回家,他平常半个月下山一次,过年也要在山上值班。妻子守在城里,要照料两边四位八旬老人,还要抽空来山上给他送衣送吃,一年到头两口子见面的次数都有限。

下山路上,彭淑文和张光忠感慨道:“要说这些年的变化,你站在这山顶,想象一下60年前光秃秃的山坡,再看看现在满眼的翠绿松柏,这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这片大地上最大的变化。”

我们扭头望向山顶,依稀看见坚守岗位的王宝生冲我们挥了挥手,那天山顶气温零下10℃,吹着八级大风……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梁敏侯海燕王雅春)

[责任编辑:陈静]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