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静穆淡远秀润:李建军篆书《心经》《金刚经》


来源:新华网

静穆淡远秀润:李建军篆书《心经》《金刚经》

《金刚经》《心经》是佛家的经典。《金刚经》是从大般若经中精炼浓缩出来的,而《心经》又从《金刚经》中浓缩出来,共260字,是浓中之浓。作为心法,此两部经典恰如儒家的经典《中庸》,几千年来开启着国人的智慧,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世人喜欢《心经》《金刚经》,历代皆有书法名家将此两部经作为题材进行书法创作,使书艺与经文相得益彰,从而进一步弘扬和传承了经典。

李建军性笃亲道,精心篆书之《心经》《金刚经》问世,通览全幅巨制,让人一见即心生欢喜!书作气象清新,清雅秀润,透出一种静穆淡远的境界。

在中国文化史中,使用篆字的历史远长于使用今楷书的历史。如果以秦汉为界,篆、隶一分,文字开始转入流便的书体,古文字中那些丰富的信息就开始缺失,许多直观的字意到今天反成了哑谜,许多可悟的东西今天却要使用逻辑。因此,对于经典,用古篆去阅读和通过今楷阅读,在理解上是有区别的,前者更容易接近原义。或许,这就是建军先生以篆体书写经典的旨趣。从前面出版的几部经典篆书作品《论语》《老子》等中可以看出,作者择篆用意采用高古一路,尽量少用小篆。这或许是因为秦朝整饬文字后,大篆中许多丰富的文字信息失掉了,小篆虽规范统一但缺少古意。作者所取者,不仅出于造型形式的目的,还契合了以训诂而近经学的要求。

李建军篆书作品

然而,用篆书创作比用其他书体创作要难得多。其不易之处,在于必须具有识篆、择篆、书篆三种素养。所谓识篆,属于学术方面,要坐得住冷清的板凳研究学问,辩明是非、识别错对;所谓择篆,既属学术又属艺术,在慧眼识珠中往往带入个人情感和喜好;所谓书篆,则纯属艺术,没有是非逻辑之论,只有高下境界之说。因此篆书者必须具学问、见地、才能于一身。也正因如此,傅山才有“楷书不知篆隶之变,任凭写到妙境,终是俗格”之云。

建军的文学根底、艺术修养是很高的,然而他却在不惑之年再入“小学”,这若愚之举曾让周围朋友不解。以识字为基础之学、由小学求经学是清季学者曾首次开创的一条融合博通的学术之路。透过这道学术门径,学人们看到,人类祖先的学问是从符号开始的,而中国的学问是从“小学”开始的。不论是站在书学的角度还是站在经学的角度,建军先生此举虽若笨似拙,却透露出其恢弘的治学筹措。

建军上大学时就喜欢书法,曾习行楷书,这种喜欢一直伴随着他。但作为一个学者,他的喜好没有受到世俗的影响,而是从溯源、高古、宏阔的标致去圆他的书法梦。他走的路是以通篆而旁悟书法之谛。我们从他作品中领略到的识篆与择篆的沉甸甸的学术含量,便知道他下过何等功夫!

建军的篆书学术如此,艺术上的造诣又如何呢?前面说过,择篆既是学术的又是艺术的,如果说他的篆体高古中有为了更接近经典的学术用意,那么他在择篆艺术上的表现就完全是自由和超脱的,说白了就是“对眼”。情人眼里的西施,标准只在情人心中。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我们用这种相互印证的类比方式可以断定他作品中那种厚重、端庄、拙稚、天真的面貌和作者本人一定是一致的。说到此,认识建军的人会欣然一笑,对不认识他的人来说,见字也如见面了。

书篆是作者篆书的纯艺术部分。书者,心画也,人的灵性、才华、技巧集中表现在其中。我们欣赏这部作品,心中清爽,如饮甘泉。这种艺术效果归于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线条求之闲淡。在用笔上作者是取之清人小篆,逆入平出、挺拔秀婉又参与石鼓、金文厚重之气,锻造出厚重秀莹、光洁朗爽的效果。篆书的线条但凡要留住观者的眼睛,没有一定的功夫是得不来的。更何况作者的书法线条看上去如老僧补衲,静之若水,如春蚕吐丝,行之若息。如此之境,心无高致淡远、虚静若定之怀难求,手无癖斯如瘾、忘食废寝之功难造。把笔抵毫、聚意纸端,心所觉、目相送、气所察,成之者是作者惟求闲淡自在而已。

其二,结字求之安静。在结字造型上,作者将大篆的拙稚之趣和小篆的端秀对称结合起来。让人看上去有既工稳又不失生动,既庄重又不失婉丽韵味,字字珠玑,安稳静雅。

其三,章法求之空灵。通篇巨构,给人以朗空嵌星的视觉效果,这种意境的打造来自于对空间的感悟,也来自于与心性空灵的契合。有人将书法艺术中章法与结字所占的比重划分为7:3,可见章法作为整体的重要。我们开卷欣赏,便心生欢喜,这种欣赏效果正是由通篇空间分布的空灵合理的整体性造成的。作者谋篇章法之匠心,所求者正是空灵二字。

综上所述,无论是线条、造型还是章法,作者之匠心在于不事张扬。弘一大师说“即以写字来说,也是要非思量分别,才可以写得好,同时要离开思量分别,才能达到艺术的最上乘境界。”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体现此种不思量,淡化技巧甚至淡化艺术,才能得到真正的心灵艺术,这正是建军不事彰显的心怀,恭敬写经的动意,也正由此显露出他书艺的境界。

[责任编辑:盛酉优]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