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山东海洋牧场布局:一体、两带、三区、四园、多点


来源:大众网-大众日报

近日,山东制定印发的《山东海洋牧场建设规划(2017-2020年)》提出,到2020年,山东海洋牧场的水产品年产量稳定在450万吨,产值达到950亿元,比2016年增长25%。

原标题:山东海洋牧场发展布局:一体、两带、三区、四园、多点

海洋牧场是“海上粮仓”建设的主战场,建设现代海洋牧场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记者从省发改委获悉,近日,山东制定印发的《山东海洋牧场建设规划(2017-2020年)》提出,到2020年,山东海洋牧场的水产品年产量稳定在450万吨,产值达到950亿元,比2016年增长25%。

根据水域自然禀赋、渔业产业特点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山东确定打造“一体、两带、三区、四园、多点”的发展空间布局,同时划定禁止发展区(详见下图)。

“一体”,即投礁型海洋牧场,从莱州芙蓉岛到日照绣针河海域,建设人工鱼礁主体区。依托胶东半岛海岸蜿蜒曲折、渔业资源丰富等自然优势,推广人工鱼礁新构型、新材料、新布局,实施以人工鱼礁、增殖放流、海藻场和海草床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海洋牧场建设工程,打造成“投礁型海洋牧场”建设的主体区。

到2020年,在芙蓉岛、庙岛湾、砣矶岛、南北隍城岛、大小钦岛、芝罘岛等海域建设投礁型海洋牧场50处,礁区面积4万公顷,投放人工鱼礁2000万空方以上,构建集渔业资源增殖和生态保护功能于一体的海洋牧场建设模式。

“两带”,即游钓型海洋牧场,建设滨岸观光渔业带和离岸休闲海钓带。滨岸观光渔业带,在岸基沿线,利用海岸、港湾、沙滩、滩涂等自然资源以及渔村、渔港等人文资源,开展滩钓、矶钓、池钓、渔场观光、赶海、渔业科普、渔文化传播、渔家乐等多元化的精品休闲渔业项目,打造渔业旅游综合体。

离岸休闲海钓带,在离岸海域,依托人工鱼礁区及各类海洋牧场平台设施,完善“礁、鱼、船、岸、服”五配套,注重全产业链、全服务链打造,组建专业海钓船队,建设休闲海钓服务中心和专业俱乐部,提升“渔夫垂钓”品牌效应,培育海钓精品,发展休闲海钓产业。

“三区”,即底播型海洋牧场,建设黄河三角洲海域大宗贝类底播区、半岛东北部海域海珍品底播区和半岛南部海域高值贝类底播区。

黄河三角洲海域大宗贝类底播区自漳卫新河至莱州虎头崖,主要开展文蛤、菲律宾蛤仔、四角蛤蜊、毛蚶、牡蛎、青蛤、竹蛏、螠蛏、托氏琩螺、脉红螺等传统贝类底播增殖。

半岛东北部海域海珍品底播区自莱州虎头崖至靖海湾海域,开展以刺参、皱纹盘鲍、魁蚶、栉孔扇贝等海珍品为主要对象的海底渔业开发;10 米以深海域开展深水贝类资源的增殖。

半岛南部海域高值贝类底播区自靖海湾至绣针河口海域,主要开展魁蚶、大竹蛏、西施舌、栉江珧、鸟蛤、栉孔扇贝等高值贝类的增养殖和马尾藻、铜藻等大型藻类养殖,改善海域生态环境。

“四园”,即田园型海洋牧场,建设莱州湾滨海湿地生态园、烟威近海贝藻生态园、半岛东部“海洋蔬菜”生态园以及海州湾种质养护生态园。

莱州湾滨海湿地生态园位于莱州湾东南部海域,是多种渔业资源的主要产卵场、索饵场,也是鳗草、马尾藻等海草的生长区,目前已成为我省扇贝的集中养殖区。

烟威近海贝藻生态园位于蓬莱至威海西部海域,为我省传统的筏式养殖区、海珍品底播养殖区。生态园改造要求绿色化、功能化、多元化,严格控制近岸海域的养殖开发规模,在10米以深海域拓展空间,投放人工鱼礁,增殖恋礁鱼类;在底部底播增殖刺参、皱纹盘鲍、牡蛎、魁蚶等;上层稀疏筏架,套养藻类,发展贝藻兼养模式。

半岛东部“海洋蔬菜”生态园位于荣成东部海域,是我国藻类养殖集聚区。生态园改造应突出特色,以海带、裙带菜、鼠尾藻、江蓠等海洋蔬菜为主,套养贝类,底播增殖刺参、皱纹盘鲍、魁蚶等海珍品,综合利用水体,实现生态养殖。

海州湾种质养护生态园位于海州湾海域,是金乌贼、河鲀、大竹蛏、鲐鱼等主要经济品种的产卵场。

“多点”,即依据海区自然条件和装备类型布局,建设多处装备型海洋牧场,推动牧场渔业由近岸向离岸深水区域拓展。

在黄河口深海海域、黄海冷水团、庙岛群岛海域、半岛深水海域、远岸岛链等区域内根据不同海域环境特点、水动力变化规律、水质特征和适养品种,依托现代技术与装备,构建以“大型智能网箱+深海养殖工船+养殖平台”为主体,以互联网技术为手段的生态化、智能化、高效化新型牧场模式。通过陆海接力、海淡水接力、品种接力等先进养殖模式,实现养殖品种的互补供给和常态化供给。

到2020年,在黄河三角洲、黄海冷水团、荣成东部等海域建设以“深水智能网箱+养殖休闲平台+养殖工船”为主体的装备型海洋牧场10处,深水网箱总数量达2000口,养殖工船50艘,养殖休闲平台100个。

[责任编辑:耿旻]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