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县:“两区”共建 脱贫升级 共同奔赴小康生活
2018年01月29日 16:18
来源:凤凰网山东综合
早上6点刚过,刘桂霞早早起床,洗刷、早餐、收拾房间,然后下楼步行到一路之隔的服装加工厂上班。搬入新家一年多,方便舒适的社区生活让她感到十分满足和惬意。刘桂霞家住东平县州城街道孟庄村,全家6口人。同周边
早上6点刚过,刘桂霞早早起床,洗刷、早餐、收拾房间,然后下楼步行到一路之隔的服装加工厂上班。搬入新家一年多,方便舒适的社区生活让她感到十分满足和惬意。
刘桂霞家住东平县州城街道孟庄村,全家6口人。同周边7个沿湖村绝大多数村民一样,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东平湖库区移民。
2017年10月15日,耿山口村民告别黄河滩区搬入新社区
1958年,国家在原东平湖基础上修建东平湖水库。为支援工程建设,东平湖周边众多渔(村)民举家外迁,形成了东平湖库区移民这一数量庞大分布广泛的特殊困难群体。据统计,目前该县有库区移民24.5万人,分布在全县14个乡镇(街道)。
东平湖库区移民多分布在山坡地和湖堤、河堤沿线。受发展空间限制,移民群众居住条件长期无法改善,人均居住面积不足10平方米,而且多数移民少有或没有耕地,基本生活缺乏保障。
东平县移民避险解困一期工程——湖韵苑社区
“家里有6口人,夫妻俩、公公、婆婆,还有两个儿子。”刘桂霞说,之前全家挤在4间土房里,只有4分口粮田,老老小小花销基本全靠丈夫打零工。刘桂霞家的情况,是该县库区移民的现实生活写照。
24.5万库区移民,其中无地移民4.6万,比例最高时占到全县贫困人口总数的25%。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如何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成为摆在东平县委县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机会总是青睐于有准备者。2014年,国家水利部实施国有大中型水库移民避险解困工程,东平县通过积极争取成功列入工程计划。2015年初春,隆隆的机器轰鸣声打破了沉睡一冬的东平湖,东平县移民避险解困工程拉开帷幕。工程分三期建设移民社区14个,规划建设住宅楼750栋,集中安置6个乡镇(街道)的5.1万余名库区移民。
湖韵苑社区周边居民在服装加工厂工作
按照规划,刘桂霞所在村和周边6个村在内的2373名群众,被安置到首期开工建设的移民社区——湖韵苑。2016年7月,孟庄村最早实现搬迁,2017年4月,社区全部竣工并完成群众搬迁。
“新房子宽敞干净,关键是日常生活方便舒适,跟原来比是天上地下的区别。”站在新房里,刘桂霞的满足感溢于言表。
搬迁是移民群众奔向新生的第一步。步子迈得稳不稳,关键要看产业支撑是否牢固。在移民社区建设初期,东平县提出了“两区共建”的规划蓝图,将移民社区与产业园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坚持生活生产“两手抓”,实现搬迁发展“齐步走”,务必让移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做到一次搬迁实现安居乐业。
“厂房就建在家门口,上下班方便,既能打工赚钱,还能照顾家庭。”刘桂霞告诉记者,她所在的企业是一家以生产警用服装为主的加工企业,经过简单培训就能上岗就业,像她这样的熟练工,一个月可以拿到2600多元的工资。
山东省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试点工程耿山口社区鸟瞰 张越 摄
“用产业支撑社区,以就业加快脱贫,‘两区共建’实现了东平脱贫攻坚的全面升级。”泰安市副市长、东平县委书记赵德健介绍,除移民避险解困工程外,2015年,东平县率先在全省实施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程,2016年,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相继展开,东平县11万多群众将搬入社区,开启新生活,迎来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机遇。与此同时,该县依托旅游、水产养殖、特色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在社区周边规划建设5个扶贫产业园、移民产业园,配套建设30个特色产业基地,在112个省市级贫困村建立精准扶贫就业点,形成了“园区+基地+就业点”的多种产业发展布局,直接提供就业岗位1万余个。
据了解,截至目前,东平县移民避险解困工程竣工社区5个,在建9个,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程竣工社区1个,在建3个,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竣工1个,在建6个。全县有1.7万名群众搬进新家园,9000余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苏本善)
[责任编辑:毕洁丹]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