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聊城《海源阁》:一段北方人的另类救国史


来源:齐鲁晚报

海源阁伴随着聊城古城走过滚滚硝烟,其中珍贵的藏书几经离散,如今原址上是聊城市图书馆、尼山书院所在地,藏书也多送入北京图书馆、省图。

原标题:聊城《海源阁》再现北方人藏书、护书、读书救国史

书籍,它和一个民族的兴衰荣枯总是紧密连系在一起。

海源阁伴随着聊城古城走过滚滚硝烟,其中珍贵的藏书几经离散,如今原址上是聊城市图书馆、尼山书院所在地,藏书也多送入北京图书馆、省图。如今,走过海源阁,经常能看到热爱国学的孩子们身着汉服的身影,听到他们朗诵传统经典著作的朗朗书声。

海源阁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私人藏书楼之一,清道光二十年进士、江南河道总督、聊城人杨以增创建,总计藏书22万卷。它与江苏常熟瞿绍基的“铁琴铜剑楼”,浙江吴兴县陆心源的“皕宋楼”,浙江杭州丁申、丁丙弟兄的“八千卷楼”合称清代四大藏书楼。“海源阁”后来成为四大藏书楼之首。其中以瞿、杨两家所收藏的宋元刻本和抄本为最多,因之又有“南瞿北杨”美称,深为海内外学者所仰慕。

海源阁藏书浩瀚,是杨氏三代人杨以增、杨绍和、杨褒彝潜心搜集的结果。杨氏第三代杨保彝编著《海源阁宋元秘本书目》及《海源阁书目》计有208300卷有余。另有不载于书目者尚多。至杨家第四代杨敬夫,所藏书籍有所散溢。

“海源阁”历经战乱,迭遭破坏,所藏图书部分散溢,但经过爱国知识分子前仆后继的救赎,大部辗转收入北京图书馆和山东省图书馆。不可不谓民族之幸矣……

1970年中日建交,毛泽东主席将“海源阁”藏书楼的宋版孤本影印件《楚辞集注》赠送前来访问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海源阁”沉寂多年后,当年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热点。

《海源阁》再现北方人藏书、护书、读书救国史

提到海源阁,聊城人经常讲述《老残游记》作者刘鹗借书未果,写下讽刺诗的故事,眼前仿佛浮现出两位倔强的老人形象,一个爱书重书,一个爱学向学。好像两个酸腐而有童趣的老人,引得后人颇觉有趣。但聊城大戏、山东梆子《海源阁》讲述的却不是个轻松的故事。

像市文广新局无数次为这部戏申报材料是介绍的那样,山东梆子《海源阁》围绕坐落于聊城市光岳楼南的“海源阁”展开,讲述了杨以增一家四代收书藏书、唐宝珊舍命护书,终使海源阁成为清代四大藏书楼之一的故事。该剧活用聊城本土文化资源,又以史实为依据、以艺术为笔法,通过特定情境下个人命运的起落沉浮,展示了历史的时代变迁。

这部带着传统文化的厚重、弥漫着历史的沉重的大戏就这样扑面而来,让海源阁在聊城人心中从一座藏书楼,具化成一个家族的信仰和坚守、一座城文脉的传承。

戏剧的大幕从清代末期开启.那时候南书北渐,读书之风北移,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性格变迁的节点。在这个节点上,有一个女人星光灿烂。她就是杨以增儿媳、翰林院编修杨绍和之妾唐宝珊。宝珊是聊城秀才唐晋元独生女,从小爱书如命,苦读不知春秋。借清明晒书日,女扮男装,潜入杨府佣工。巧答对联,得缀杨门,成为海源阁管理者和真正的女主人。她赴江苏淮阴接受公爹杨以增托孤,整理卷集,教子课读,巧遇刘鄂,改革家风,倡导读书救赎民性;面对土匪和日本人的威胁利诱,她泰然自若,大义凛然,舍女跳楼,抱书扑焰。她活了九十岁,谱写了将近一个世纪北方人藏书、护书、读书救国的历史。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凌文秀

[责任编辑:翟婷婷]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