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风波未平 为何还要推进注册制?
2016年02月01日 09:35
来源:华尔街见闻网
2015年夏季股市动荡后,《证券法》修订进程向后推迟。但到了年底,注册制突然以人大授权的形式加速向前推进。 很多人对此颇为疑惑,为什么在股市并不太稳定的时候,注册制即便是采取特殊方式绕过法律修订也要推
2015年夏季股市动荡后,《证券法》修订进程向后推迟。但到了年底,注册制突然以人大授权的形式加速向前推进。
很多人对此颇为疑惑,为什么在股市并不太稳定的时候,注册制即便是采取特殊方式绕过法律修订也要推出?如此速度推出的注册制能否经受住市场的考验?
短期来看,注册制的推出不会一步到位,而会是一个可管控的过程。长期来看,如何平衡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仍然任重道远。
为什么注册制进程突然提速?
过去20余年,股票发行制度经历了从审批制到核准制的不同阶段。随着改革深化和市场发展,核准制的缺陷和不足逐步显现。核准制带来的事实上的发行管制,造成了股票供给的不足。在股市历史上交易量较大的年份,IPO的发行量也不过1000多亿。
很长一段时间里,推行注册制都是监管层与市场的共识。但即便如此,这项金融改革重头戏在去年末突然提速还是有些出乎意料。
如何理解?这或许要归因于政府发展经济的逻辑发生了改变。回顾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四届政府,在发展经济手段上各不相同。
在中国的经济总量较小时,第一届政府发展经济依靠财政支持;在财政手段日渐捉襟见肘的情况下,第二届政府选择依靠银行来发展经济;随着房地产业的飞速发展,第三届政府开始依靠出让土地筹措资金;当前,随着经济进入下行通道,前几种经济手段作用不断弱化,本届政府选择发展资本市场、促进直接融资,来推动经济发展,注册制正是其中关键一环。
2013年末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进股票注册制改革,2014年11月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上也确定了2015年证监会的工作重点就是推行注册制。
而现行《证券法》明文规定IPO实行核准制,实行注册制改革就需要解决法律依据的问题。因此,2015年两会之后,《证券法》修订草案提交人大审议。
2015年7月的股市动荡,对原先监管的理念和架构提出了质疑,使得有关方面要更多研究经验教训,所以《证券法》修订的整个进程向后推迟。为了破解现行法律与注册制相抵触的问题,国务院采取了法律特别授权方式,2015年1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实施注册制的决定,并将于2016年3月1号起施行,实施期限为两年。
为什么注册制下还需要审核?
真正意义上的注册制是什么样的?首先,承认企业发行股票和融资是企业的自主权,把股权融资的权利让渡给每个企业;其次,要以信息充分披露为核心,在此前提之下,买者责任自负;第三,宽进严管,降低企业注册的门槛,但须严格实施事中、事后监管,一旦违法违规即施以重罚。最后,价格和数量都彻底放开,不做任何控制。
注册制的推行,将带来资本市场一系列根本性的转变。减少审批环节与去行政化,将有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升发行效率;强调市场对证券发行的决定权,将有效解决市场总体供需失衡的问题;配合严格实施退市制度,实现资本市场的宽进严出,将优化A股市场上市公司的结构。
但就我国当前来说,推行注册制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会一步到位,仍然在可管控的范畴之内。而且注册制推进的主体是监管部门,证监会兼有稳定市场的职责。设定两年的过渡期,即意在循序渐进地稳妥推进,避免对市场带来巨大冲击。
实际上,纵观实施注册制的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并非不审核,只是审核主体不同。因此,未来审批权限很可能由证监会下放到交易所。不过目前深交所和上交所存在资源分配、标准统一问题,未来审批权限下放时需要做进一步的筹划。
平衡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任重道远
部分市场人士将近期股市的下跌归咎于注册制的推出。事实上,两者没有直接关系,股市的下跌主要源于市场对经济下行、人民币贬值的担忧,以及上市公司盈利水平下降。
总体来说,注册制的具体规则尚在探讨之中,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比如交易赔付、退出机制的问题等等,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以先行赔付为例,注册制条件下券商保证发行企业的质量,如果质量有问题券商先赔付。然而,小型投行根本没有赔付的资本与能力。券商垫付可能鼓励更多人造假,导致更恶劣的效果。
最后,理解注册制不能脱离股市的大环境。中国股市承载的功能太多,要为国企改革服务,还要增加投资、稳定市场、保护投资者利益。在一些关键时点,政府基本都会出于稳定的考虑干预股市,使得市场机制受到扭曲,这会在长期产生更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