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张海迪:天才都是在痛苦中诞生的


来源:威海晚报威海新闻网

”   就这样,张海迪用“铁人”般的精神意志,征服了癌症,战胜了自己,再一次挺了过来。1985年.张海迪拿起笔来义无反顾地投入长篇小说《 轮椅上的梦》的创作之中,这一写就是五年。

张海迪

原标题:张海迪:让生命自由翱翔(图)

本报记者 盛潇涵

人物档案

出生年月:1955年9月

籍贯:文登张家产村

业绩:身残志坚的一代楷模,自学成才的著名作家。出版了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绝顶》《天长地久》,散文集《鸿雁快快飞》《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我的德国笔记》等,翻译了《莫多克——一头大象的真实故事》《丽贝卡在新学校》等外语著作。现任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

她用顽强的意志粉碎了医生对她生命长度的预言,她用积极的态度努力过好每一天,不断拓展生命的宽度。在上世纪80年代,她坚韧不拔的精神,让全国年轻人看到了奋斗的力量,鼓舞了一大批中国青年。她就是被誉为“八十年代新雷锋”和“当代保尔”的张海迪。

“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次地站起来”

1955年秋天,张海迪出生在济南。5岁之前的海迪过着幸福的童年生活,她快乐而活泼,整天蹦蹦跳跳跑来跑去。1960年一个明朗的早晨,张海迪在幼儿园玩具室里刚上完一节“课”,和小同伴们嘻笑着朝门外跑去时,忽然跌倒了。从此,双腿丧失了知觉,张海迪也丧失了关于腿的记忆。童年时许多生活场景,她都清晰记得,惟独不知道腿是怎么活动的,人走路时的感觉是怎样的。

经过医生反复检查后,张海迪被诊断为脊髓血管瘤。10岁之前,她做了3次大手术,脊椎板被摘去6块,最后高位截瘫。因为脊背上重叠着很长的刀口,腿不能动,胳膊不敢动,脖子更不敢动,原本天真活泼的张海迪只能整天躺在病床上,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每当病痛折磨她时,张海迪没有流泪,疼得实在厉害时,为了分散注意力,她就猛揪自己的头发,打算用一种疼痛来代替另外一种疼痛。渐渐地,她揪下来的头发,都能编成一条辫子了!

当年,医生们一致认为,像这种高位截瘫病人,一般很难活过27岁。无边的痛苦,把每一天都拉得很长很长。然而,坚强的张海迪把每一天都看做是新生,积极而勇敢地活了下来。

当岁月的指针转到1991年,命运再一次与36岁的张海迪开了个大大的玩笑,她被确诊为鼻癌。为了防止打麻药导致癌细胞扩散,医生建议手术时最好不使用麻药。张海迪平静地接受了这个建议。这次手术,是她经历过的第六次大手术,而且是在没有使用麻药的情况下施行的,锋利的手术刀和尖细的针在她的皮肤中穿过,鼻子那么小的一块地方,缝了40多针。张海迪说,“从手术室出来,我的手冰凉,还有些发抖,但是我没有喊叫一声。我知道,如果在白色恐怖时期被敌人抓去,我不会做叛徒,因为我能忍受世界上最难以忍受的痛苦。”

就这样,张海迪用“铁人”般的精神意志,征服了癌症,战胜了自己,再一次挺了过来。

“天才都是在痛苦中诞生的”

张海迪从小便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但由于生活不能自理,没有一所学校能够接受她。于是,家便成了一所特殊的学校。在这个“学校”里,聪明、好学的张海迪学拼音,学查字典,学会了一个又一个生字。一道算术题,她做12遍,得出的竟是12个答案!她本来就不喜欢算术,但还是硬着头皮学下去,第13次终于算对了。她趴在床上,用胳膊支撑着身体,不停地读读写写,靠自己惊人的毅力,在与病魔抗争的同时,自学完成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会了多国语言,并阅读了大量的书籍。

1981年,张海迪的事迹开始受到媒体的关注。当年12月29日,《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报道了张海迪身残志坚、勇斗病魔的事迹,她那坚韧的斗志像火一样迅速点燃了人们的激情。随后,当地共青团组织、妇联、党报都纷纷报道她的事迹,各级单位也力邀她去座谈。

1983年2月28日,时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青联主席的胡锦涛,

亲自主持召开“首都新闻单位听取张海迪同志事迹介绍会”;3月1日,《中国青年报》头版刊发了《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一文,再次重点报道了张海迪自强不息的感人事迹;3月7日,

共青团中央授予张海迪“优秀共青团员”称号,全国妇联授予她“三八红

旗手”称号。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向张海迪学习”的旋风。

在鲜花、掌声和赞誉的包围中,张海迪面临人生道路上新的抉择。经过深深的思考,她认为:生命的最终意义是要努力实现在精神上的追求。

1985年.张海迪拿起笔来义无反顾地投入长篇小说《 轮椅上的梦》的创作之中,这一写就是五年。由于长时间坐在轮椅上,导致她身体多处长了褥疮,长时间用胳膊支撑身体,她的衣袖磨破了一只又一只,肘关节的老茧掉了一层又一层,右胳膊也因长时间支撑身体导致血管变粗而残疾。

夏天的济南,有“火炉”之称,没有知觉的下身排汗本来就困难,小电扇吹出的又都是热风。为了降温,每隔一会儿,她就将头发用自来水浸湿,再坐到电扇前猛吹;一到冬天,房间里又冷得像冰窖一般,就是穿上厚棉衣,每年也要冻感冒几次,而她一感冒就要发烧好几天,甚至还有可能危及生命。对此,张海迪从不后悔,反而认为,寒冷能让人头脑更清醒,增加更多的人生感悟。

1990年,《轮椅上的梦》出版后全国发行。紧接着,张海迪又进行了第二部书《生命的追问》的文学创作。为了满足读者的购书欲望,这本书连续印刷了十次。张海迪感慨道,“作为一名作家,还有什么比读者喜爱你的作品更能让你幸福的呢?”于是,她又笔耕不辍,创作出了长篇小说《绝顶》、散文集《鸿雁快快飞》、《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等,同时翻译了多部国外优秀文学作品。

“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张海迪说:“我像颗流星,要把光留给人间。”

1970年,15岁的张海迪跟随父母来到聊城莘县的农村生活。在农村,她处处为别人着想,为人民做事。她发现小学校没有音乐教师,就主动到学校教唱歌。课余还帮助学生组织自学小组,给学生理发、钉扣子、补衣服。她发现村里缺医少药,就决心学习医疗常识和技术,用零花钱买医学书、体温表、听诊器和常用药物。她先后读完了《针灸学》、《人体解剖学》、《内科学》、《实用儿科学》等医学书籍。学针灸时,为了体验针感,她在自己身上反复练习扎针。功夫不负有心人,张海迪居然成了当地的一个年轻的“名医”。只要有人求医,她就热情接待,重病号不能行动,她就坐着轮椅,登门给病人扎针、送药。在十几年中,她为群众治病达1万多人次。

一直在为改善残疾人生存状况不懈努力的张海迪,曾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为残疾孩子唱歌,在世界妇女大会上呼吁关爱残疾女童,她经常去福利院、特教学校看望孤寡老人和残疾儿童,给他们送去礼物和温暖。她以自己的事迹和歌声鼓舞着无数青少年奋发向上。在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期间,多次为残疾人的社会福利和保障撰写提案。在2004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她提交了《关于残疾人驾驶汽车的提案》,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2008年11月,张海迪当选为中国残联第五届主席团主席。她说:“我要振奋精神,让自己的精神飞翔。我也希望在困境中的残疾人兄弟姐妹要有信心,生活正在改变,一定会越来越好……我和很多同志都会尽最大的努力,为残疾人拥有更好的生活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关专题: 山东姑娘——张海迪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王延亭]

标签:张海迪 1970年 1983年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