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在全球几乎每一个国家,糖尿病发病率都在上升。这种疾病是导致失明、肾衰竭、截肢、心脏病和中风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是导致患者死亡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每年因它而丧命的患者人数与因艾滋病病毒/艾滋病 (HIV/AIDS) 而导致的死亡人数不相上下。

2010年我国疾病监测地区数据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9.7%,据测算,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达9000万。其中18-59岁劳动力人口糖尿病患病率为7.8%。而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知晓率仅为36.1%。糖尿病是与生活方式最为密切的慢性病。促进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对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发挥着重要作用。

Ⅰ型

Ⅰ型糖尿病遗传因素(15%)

糖尿病存在家族发病倾向,1/4~1/2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临床上至少有60种以上的遗传综合征可伴有糖尿病。Ⅰ型糖尿病有多个DNA位点参与发病,以HLA抗原基因中DQ位点多态性关系最为密切。

Ⅰ型

  Ⅰ型糖尿病环境因素(20%)

Ⅰ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免疫系统异常,在某些病毒如柯萨奇病毒,风疹病毒,腮腺病毒等感染后导致自身免疫反应,破坏胰岛素β细胞。

Ⅱ型

  Ⅱ型糖尿病遗传因素(35%)

在Ⅱ型糖尿病已发现多种明确的基因突变,如胰岛素基因、胰岛素受体基因、葡萄糖激酶基因、线粒体基因等。

Ⅱ型

  Ⅱ型糖尿病环境因素(30%)

进食过多,体力活动减少导致的肥胖是Ⅱ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使具有Ⅱ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容易发病。

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国际糖尿病联盟统计,在13年20-79岁成人中患病率为8.3%

一级预防树立正确的进食观,采取合理的生活方式。糖尿病虽存在一定的遗传因素,但关键是生活因素和环境因素。热量过度摄入、营养过剩、肥胖、缺少运动是发病的重要原因。热量摄入适当,低盐、低糖、低脂、高纤维、维生素充足,是最佳的饮食配伍。

二级预防定期测量血糖,凡有糖尿病蛛丝马迹可寻者,如有皮肤感觉异常、性功能减退、视力不佳、多尿、白内障等,更要及时去测定和仔细鉴别,以期尽早诊断,争得早期治疗的可贵时间。

三级预防糖尿病人很容易并发其他慢性病,患者多因并发症而危及生命。因此,要对糖尿病慢性合并症加强监测,做到早期发现,早期预防,而到了晚期,疗效往往不佳。

  • 糖尿病
  • 糖尿病
  • 糖尿病
  • 糖尿病
  • 血糖

    血糖

    是诊断糖尿病的惟一标准。有明显“三多一少”症状者,只要一次异常血糖值即可诊断。无症状者诊断糖尿病需要两次异常血糖值。可疑者需做75g葡萄糖耐量试验。

  • 尿糖、尿酮体

    尿糖、尿酮体

    尿糖常为阳性。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160~180毫克/分升)时尿糖阳性。肾糖阈增高时即使血糖达到糖尿病诊断可呈阴性。因此,尿糖测定不作为诊断标准。酮症或酮症酸中毒时尿酮体阳性。

  • 糖基化血红蛋白

    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

    是葡萄糖与血红蛋白非酶促反应结合的产物,反应不可逆,HbA1c水平稳定,可反映取血前2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判断血糖控制状态最有价值的指标。

  • 糖化血清蛋白

    糖化血清蛋白

    是血糖与血清白蛋白非酶促反应结合的产物,反映取血前1~3周的平均血糖水平。

  • 血清胰岛素和C肽水平

    血清胰岛素和C肽水平

    反映胰岛β细胞的储备功能。2型糖尿病早期或肥胖型血清胰岛素正常或增高,随着病情的发展,胰岛功能逐渐减退,胰岛素分泌能力下降。

  • 血脂

    血脂

    糖尿病患者常见血脂异常,在血糖控制不良时尤为明显。表现为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

            
  日常饮食中选择低血糖生成的食物。这就要求糖尿病患者尽量不用或少用单糖和双糖类碳水化合物,如蜂蜜、白糖和蔗糖等。而且要注意粗细粮搭配,烹调方法方法要科学,粮食加工不宜过于精细,日常可吃些糙米饭,降低血糖。并且要远离烟酒,糖尿病患者不宜饮白酒。但葡萄酒、黄酒等低度酒可以适量饮用,这类酒还含有一定营养保健作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