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山东民营经济调研报告出炉:需从七方面突破


来源:中国青年网

人参与 评论

转自2014年6月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济南6月30日电(记者 宿希强 李超)  山东的民营经济发展如何与山东经济大省的地位进一步匹配?由山东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和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联合推出的《山东省民

转自2014年6月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济南6月30日电(记者 宿希强 李超)  山东的民营经济发展如何与山东经济大省的地位进一步匹配?由山东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和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联合推出的《山东省民营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今天授权中国青年网独家发布。

《报告》从山东民营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发展民营经济的制约因素、加快山东省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详实的论述与分析。

报告指出,山东省民营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但与山东在全国的经济大省地位相比,与先进省市咄咄逼人的竞争压力相比,与产业转型升级的紧迫性相比,山东省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依然突出。

《报告》认为,开创山东省民营经济发展新局面,需要在七个方面取得突破:优化营商环境实现新突破;培育市场主体实现新突破;推进转型升级实现新突破;提升企业素质实现新突破;强化要素保障实现新突破;增强创新能力实现新突破;提高开放水平实现新突破。

中国青年网记者获悉,该报告得到国家工商总局和省领导的充分肯定,山东省常务副省长孙伟于6月18日对报告作出重要批示。

目前,民营经济占山东省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在稳增长、促升级、增财税、拉动社会就业、提高居民收入等方面作用重大。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愈发突出,民营经济将迎来黄金发展期。因此,抓住这一战略机遇,找准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明确推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对山东全省经济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据悉,山东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和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为此特组成联合调研组,组织了有关行业协会、异地商会、中小企业局、民营企业家代表等座谈会10余次,赴浙江、江苏等兄弟省份学习考察,发放调查问卷4500份,回收合格问卷4182份,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对发展民营经济的意见和建议,最终形成了该调研报告。

附全文:

山东省民营经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2014年6月

民营经济占山东省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在稳增长、促升级、增财税、拉动社会就业、提高居民收入等方面作用重大。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愈发突出,民营经济将迎来黄金发展期。抓住这一战略机遇,找准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明确推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对山东全省经济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山东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和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组成联合调研组,组织了有关行业协会、异地商会、中小企业局、民营企业家代表等座谈会10余次,赴浙江、江苏等兄弟省份学习考察,发放调查问卷4500份,回收合格问卷4182份,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对发展民营经济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了该调研报告。

一、山东省民营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

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山东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在简政放权,努力营造国内领先的营商环境方面,注重充分释放民间资本潜力,有力地促进了全省民营经济的发展。

(一)总量规模快速扩张。民营经济整体上发展势头良好,总量规模持续扩大。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逐年增加;民间投资28988.5亿元,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80.8%;全省350家重点工业企业中有237家非公有制企业,占比达到67.7%;全省注册资本超过千万的私营企业62352户,过亿元的3125户,分别比上年增加13558户和853户。

(二)主体数量持续增加。在规模增长的同时,民营企业的数量也在不断扩大。到2013年末,全省民营经济市场主体总量为397.4万户,注册资本(金)27201.3亿元,分别占市场主体总量的96.3%和54.7%。其中,私营企业75.3万户,注册资本(金)23771.1亿元。

(三)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全省民营经济在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的推动下,产业结构逐渐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不断拓展和延伸。2013年,民营经济市场主体三次产业注册资本比例为9.3:34:56.7,全省私营企业一二三产户数比重为2:30.8:67.2,其中从事信息技术服务业25847户、文化娱乐业5018户、居民服务业16649户,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9.3%、92.7%和4.8%。

(四)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得益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民营企业不断增加研发投入,建设创新平台,提高创新能力,在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医药、新材料等领域涌现出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领先技术水平的高新技术企业。2013年,山东省10家民营企业被认定为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居全国首位。在省级企业技术创新项目中,民营企业项目占到75%以上,产学研合作项目占到80%以上。

(五)开放步伐日益加快。民营企业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在对外开放中的作用愈加突出。2013年,民营企业进出口总额达到1361.2亿美元,占全省的51%,同比增长19.2%,大大高于全省8.8%的平均增长水平。民营企业“走出去”意识明显增强,出现大型民营企业主动“走出去”,中小企业抱团“走出去”的局面。全省共核准民营企业境外设立企业(机构)354家,中方投资35.2亿美元,分别占全省的79.9%和78.0%,在对外开放中的作用更加凸显。

(六)社会贡献逐步提升。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山东省扩大社会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支撑,对促进社会和谐、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2013年,山东全省工商部门登记的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中的从业人员达到1502.3万人,对全省就业的贡献率为78.3%。民营经济对税收贡献越来越大。

二、发展民营经济面临的制约因素

尽管山东省民营经济发展较快、取得的成绩突出,但也要清醒看到,与山东在全国的经济大省地位相比,与先进省市咄咄逼人的竞争压力相比,与产业转型升级的紧迫性相比,山东省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依然突出。

(一)民营经济市场主体总量仍然偏少,结构不合理

一是市场主体数量偏少。据统计,2013年,全国共有民营市场主体5788.4万户,山东省仅占全国的6.9%、广东的71.7%、江苏的74.8%。近年来,我省民营市场主体与先进省份差距有拉大的趋势,2013年,山东省民营市场主体新增注册登记69万户,列广东(110.8万户)、湖北(109万户)、江苏(96.7万户)、浙江(71.9万户)之后,居全国第五位。

二是市场主体层次较低。2013年,山东省个体工商户与私企之比是4.1:1,与全国(3.54:1)、江苏( 2.6:1)、广东( 2.61:1)、浙江( 2.77:1)相比,山东省个私之比明显偏高。全省每万人口拥有私营企业77.4户,远低于江苏(183.2户/万人)、浙江(171.0户/万人)、广东(144.4户/万人)和全国(92.6户/万人)的比例。

(二)民营经济产业结构不优,创新能力不强

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山东省民企企业多数仍以原材料初加工为主,产业层次较低,产业链条偏短。“2013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山东省有54个,江苏、浙江分别有91个、139个。其中,从事工业“六大高耗能行业”的民营企业,山东省有21个,比例偏高。同时,民营企业中服务业龙头企业少、产业结构不优。“2013年中国民营企业服务业100强榜单”中,山东省有6个,而浙江省达到22个,江苏省达到17个。山东省上榜民营企业所属行业4个均为“批发零售业”,而浙江、广东、江苏省民营企业均有“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上榜。

二是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在对民营企业问卷调查统计汇总中,民营企业对技术创新“非常重视和比较重视”的占比71.3%,说明民营企业十分重视技术创新工作,但94.9%的民营企业无国内专利,只有2.9%的拥有1-5项专利,说明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创新困难”原因中,“资金紧张”占比32.1%,“对市场前景把握不准”占比27.8%,“缺乏研究人员、设备及战略伙伴”占比29.4%。资金制约、创新风险、创新人才短缺等因素,影响了自主创新的积极性。总的看,现阶段山东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民营企业仍然偏少,研发投入相对薄弱。

(三)民营经济发展要素保障不够,运行成本较高

“市场环境”是制约山东省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企业生存环境严峻,“资金、土地、人才”要素保障有待进一步强化。

一是融资难。在调研和座谈中企业反映这个问题非常强烈,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突出表现为“融资难”和“融资贵”。一方面融资渠道狭窄,70%以上依赖银行间接融资,其中“主要融资渠道”国有银行占比21.2 %,地方性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贷款占比55.7%,民间借贷占比14.1%,风投及其他占比9.1%。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门槛偏高,存在“嫌小爱大”、“惧贷、惜贷”现象,在山东省尤为明显。据统计, 2012年全国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11.6万亿,山东省同口径同期余额为0.7万亿,仅占全国的6.3%,与山东经济大省的地位明显不相称。另一方面融资成本高。除银行贷款利息、第三方收费和担保费外,存贷挂钩、担保保证金、银行“业务创新”中间产品更加重了企业融资成本。如通过承兑汇票赚贴现手续费用,中小企业贷款改为承兑汇票,兑现要到跟银行有特定关系的中间机构至少加3.5%的手续费。据测算,以上融资成本相加,中小企业银行融资成本年利率在12-15%之间。同时,贷款手续繁杂,需要1-2个月时间,影响了融资效率。

二是土地供给矛盾。在民营企业家代表座谈中,成长型民营企业对用地问题反应最为突出。山东省创业基地、孵化基地、工业“园中园”建设相对滞后,受投资强度、投资规模等较高的入园“门槛”影响,民营中小企业进入工业园区难度较大,问卷调查的企业80%以上都在园区以外,仅有12.7%的民营企业享受过用地优惠政策。国家下达的建设用地指标和各地需求相比缺口大,地方政府优先给规模以上企业、招商引资企业供地,一些获得土地的企业又借机高价转让、租赁、招商,大大增加了企业投资成本。部分重点项目因受制土地供给,出现项目停建、缓建和迁建现象,严重制约了民营企业的规模扩张和产业升级。

三是用工难、人才缺。调研中发现,民营企业普遍受“招工难”问题困扰。从用工方面看,近70%的企业反映用工紧缺,缺口平均在20%左右。“高级人才难引进,普通工人难留住”成为民营企业现实写照。中高层管理和科技人才任职时间平均不到3年,频繁的人员跳槽流动,也加重企业用工成本。

四是税费负担重。税费负担重是影响民营企业生存的首要因素。企业对此反应非常强烈。2013年,山东省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为77.5%,比重低于广东省4.0个百分点,江苏省5.0个百分点,浙江省15.9个百分点,企业非税负担较重。一方面企业涉税费种类繁杂。以餐饮行业为例,其缴纳税费多达46种,税费占利润比例是270%左右。且各项税费年均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企业利润增长,高税费让企业利润空间降至10%左右,部分企业已降至5%。而税费优惠因手续复杂、知晓率低而使政策优惠效应大打折扣,问卷中“享受税费部分减免政策”的仅为30.8%。另一方面,存在转嫁收费趋向。有的职能部门将费用转嫁到指定中介服务机构收取,且收费偏高;原本由第三方承担的费用也转嫁至企业,招标中的招标代理费转由投标企业负担,外省早已取消的河道维护费,山东省还在收缴。

(四)民营企业自身素质不高,品牌意识不强

一是组织制度落后。山东省民营经济以个体工商户为主,大部分民营企业以家庭式、作坊式管理模式为主,经营理念陈旧,管理方式粗放,组织制度模式落后制约企业素质和层次。浙江省通过打造“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市场主体持续发展的上升通道,提升民营经济整体素质,已完成“个转企”11万户。

二是创新观念不强。与浙商“重利尚义”、苏商“重商主义”新义利观不同,山东作为儒家文化发源地,重农轻商、重义轻利和官本位思想观念较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创新创业的冲动和激情。“小富即安、小成即满”也让部分成长型企业缺乏做大做强的投资胆量和发展气魄,创新意识不足制约民营企业整体素质的提升。在转型升级的新形势下,转型意识滞后,转型升级人才缺乏,面临“不想转、不会转、怎么转”的困惑。

三是品牌建设相对滞后。根据《2013胡润品牌榜》排名,在上榜的98个最具价值民营品牌中,总部在广东的有22个,数量居全国第一。山东仅有海尔、张裕等,数量列全国第8位。全国注册商标过万件的县有77个,而山东省还没有实现突破。问卷中43.9%的民营中小企业拥有自有品牌,但拥有驰名商标的仅占5.8%,著名商标的仅占16.4%,导致产品利润率低、市场占有率不高。浙江实施“品牌强省”战略,近几年在基层建立“品牌指导站”,助推民营经济摆脱“转型升级难”。广东实施500家高成长企业品牌创建提升计划,支持一批高成长企业的品牌创建提升项目。

(五)市场准入等问题突出,营商环境不够优化

一是“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问题依在。“三门”问题是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顽疾,众多民营企业深有体会。名义上对民营企业实施“非禁即入”,但在现实操作中仍变相存在种种准入障碍,还存在“民企歧视”,95%以上的民营企业遭遇“三门”现象。某担保公司反映国有担保和民营担保之间地位不平等,民营与国有在准入、担保保证金、逾期代偿时都是双重标准,有的银行在准入时明确要求国有背景的担保公司。在招投标市场准入方面,许多行业对企业的资金规模、行业资质、从业经验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限制条件,民营中小企业有时直接被取消参与资格,或成为事实的“陪标人”。民营医院、学校、文化、养老机构也存在与公立的两套标准,同时地方保护主义仍有不同程度存在。一家连锁大药房在全省布局时,部分地方以各种理由不批准入驻。民办学校在招生指标和毕业文凭方面存在歧视,学生没有资格参加公务员及特殊工作的录用。对待本土企业和引资企业“内外有别”,有一种“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的观念,重外轻内。

二是行政审批依然较多。经初步梳理,现行法律法规、规章等设定的涉及工商登记前置审批的项目仍有292项,其中国家级245项,省级47项。受访的需要前置审批的企业,从筹备到开业平均每户用时92.3天,前置审批平均用时68天。据调查,63.7%的企业曾经遭遇政府部门办事效率低,78.1%的企业认为程序复杂、手续繁多。有些已经取消或调整的审批项目没有得到完全落实,审批行为不够规范,审批监督不够有力。行政服务大厅未充分发挥“一站式”服务,在审批中一些行政干预或行政许可互为前置,如国土与规划、国土与民政、环保与卫生等。

三是诚信政府形象有待加强。一些政府为承揽招商引资,滥用权力或自身行为不规范,承诺事项无法兑现,影响民营企业投资积极性。某个招商引资项目,招商时政府承诺给200亩地,现在只出让给40亩。某企业因没有土地指标,当地政府承诺先行建厂运作,待到后来却因无土地证而面临被拆迁,企业陷入困境。

(六)推进机制尚未形成合力,服务决策的支撑体系不够健全

一是领导体制机制不健全。异地商会负责人和民营企业家代表普遍呼吁,加快理顺民营经济发展体制机制,改善民营企业“有人管,没人疼”窘况。民营经济发展涉及多个部门,缺乏统一的牵头统筹部门。山东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职能未充分明确,政策制定上各部门“单打独斗”,不利于发挥政策叠加效应,市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领导体制也未统一,不能形成协同共管、密切配合、上下联动,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合力。

二是民营经济指标体系尚未建立。调研中发现,民营经济的发展与考核已经提上议事日程,但统计制度、统计指标体系却没有及时跟上,各部门统计口径不一,摸底不好摸底,对比不好对比,缺少科学判断、监测、统计民营经济的指标体系。面对到来的大数据时代,统计体系不完备,不利于把握规律和研判形势,难以形成对民营经济发展科学决策的有力支撑。

三、加快山东省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广阔发展空间,必将极大激发民营经济创造力,随着改革红利逐渐释放,各地民营经济将进入竞相发展阶段,山东省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我们认为,问题和差距就是潜力所在和希望所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开拓前行的过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战略机遇,乘势而上,综合施策,不断缩小与先进省份差距。开创山东省民营经济发展新局面,需要在七个方面取得突破:

(一)优化营商环境实现新突破。营商环境的优化,对于激发市场活力,促进市场主体倍增具有至关重要作用。一是加大审批制度改革。按照创造国内领先的营商环境要求,进一步梳理审批事项,制定时间表和路线图,把能放的放下去,该放的放到位;完善行政审批监督机制,健全第三方评估机制,实行行政审批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强化审批的效能监察和过失问责。二是再造行政审批流程。调研发现,很多审批事项的承诺时限一般比法定时限少1/4甚至3/4,说明流程再造存在较大的潜力。重点围绕解决互为前置、权责脱节和多头审批等问题,建立健全审批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推行并联审批方式,控制审批环节,实行标准化运作,重构“一站式办理、一次性告知、一条龙服务”的审批流程。三是探索实行“一证多用”管理方式。企业普遍反映经营过程中需要的证过多,只能做到“一证一用”。对此,应加强电子政务系统的整合,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促进政府部门业务系统间的数据对接交换,实现“一证多用”、“一证通用”,突出抓好批文共享数据库建设,实现一个批文(批号)共享共用。四是推进审批电子化。加快推进电子审批平台建设,制定网上审批规范和流程,全面推行证照电子化和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依托网络审批平台,探索建立“一表通”审批模式。五是健全服务体系。按照政府引导、政社分开、规范服务、市场化运作,健全创业服务、信息服务、法律服务、市场服务体系,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案例1:江苏省沭阳县“六大服务体系”建设

江苏沭阳县为推动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大力实施“更加灵活、马上就办”工作法,全力打造创业扶持、担保融资、信用服务、信息服务、技术支持、法律服务体系等“六大服务体系”,着力打造“运用政策最灵活、改革举措最灵活、管理制度最灵活”的民营经济服务部门,增强机构功能,整合社会资源,拓展服务领域,规范服务行为,为民营企业创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随着服务体系的健全,沭阳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已成为沭阳的主体经济,有力地带动了全县经济的快速提升,由1996年之前江苏省最贫困的县发展为目前的十强县,并进入全国百强县第57位。

(二)培育市场主体实现新突破。围绕解决民营市场主体总量少、规模小、实力弱、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不断扩大总量规模、增强主体实力。一是大力培育市场主体。把促进全民创业作为培育民营市场主体的重要手段,按照国家改革精神,大力提高公司登记注册便利化程度,加强财税、融资、土地等的支持,加大宣传和奖励力度,加快创业园区、创业孵化基地等载体建设,激发全社会创业活力和动力。二是积极引进市场主体。围绕山东省重点培育产业,整合招商信息及资源,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充分发挥全球鲁商商会及驻鲁商会的作用,制定奖励办法,完善激励机制,健全服务体系,优化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市场主体汇聚山东投资发展。三是着力优化市场主体结构。主体实力不强,缺乏华为、中兴等巨无霸企业是制约山东省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应抓住平台经济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大扶持力度,培养一批综合实力强、发展前景好的龙头企业;引导中小型民营企业向“专精特优”方向发展,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个体工商户向企业升级,形成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中小企业紧密配套的市场主体结构。

案例2:湖北汉川全民创业工程

湖北汉川立足打造“活力汉川、创业之都”,全力推进全民创业,制定了《汉川市全民创业方案》,建立了6个创业基地,启动创业专项小额担保贷款,对优秀创业者进行表彰,多途径推进全民创业。全民创业工程激活了创业要素,逐步掀起了全民创业的热潮,2012年前三季度,这个总人口只有百万的城市,新登记市场主体近万户,创业主体达到3万余家,提供就业岗位近10万个。

(三)推进转型升级实现新突破。应按照“凤凰涅槃,腾笼换鸟”的总体思路,深入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坚持“四个提高”和“四个降低”并举,加快推进转型升级,打造山东民营经济升级版。一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按照高端高质高效发展方向,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大力发展服务业,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合作组织,提升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塑造民营经济转型发展新优势。二是调整优化所有制结构。围绕国有和民营协同共进、联动发展,着力推动民间资金参与国有企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文化产业等领域的改革和建设,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激发民营资本活力和潜力。三是调整优化布局结构。按照四大板块的功能定位,加强政策引导和规划管控,引导民营企业按照区域功能定位,以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为方向,以园区为支撑,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以产业链为纽带,推动集聚集约发展;加快民营经济特色园区建设,大力推行产业分工协作联动发展模式,推动园区由低成本“要素拉动”向高效益“专业化协作联动”转变。

案例3:重庆璧山专业化协作园区建设

重庆璧山通过专业化协作园区建设,推动了民营经济由散弱到集聚、由粗放向集约发展。在电子信息领域,璧山工业园依托龙头企业,在2011年成功引进IT配套企业101家的基础上,新引进IT配套企业79家,入驻总量达到180家,形成了从小到螺母、转轴,大到机壳、键盘,都能在园区生产的笔电配套产业链条,不断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打造了园区发展的“新名片”。通过强势产业的带动,壁山工业园区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2012年工业产值突破700亿元,工业投资达到120亿元。

(四)提升企业素质实现新突破。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组织模式更加模块化,生产模式更加虚拟化,商业模式创新速度更快、作用更强,品牌效应更加凸显。山东省应把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创新商业模式,放大名牌效应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大力提升民营企业整体素质,提高民营企业运作效率和经营效益。一是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在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上,围绕产品研发建立合作机制,基于互联网进行联合设计,逐步形成事业部群、矩阵组织、模块小组等共同构成的组织体系,推动企业创新组织模式,提高运行效率。二是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商业模式成为决定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成为战略性的竞争优势。阿里巴巴、亚马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商业模式的创新。应顺应这种趋势,完善扶持政策,支持试点示范,引导民营企业加强新型商业模式的应用,特别是发挥电子商务在商业模式创新中的作用,打造一批网络零售平台、大宗商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和综合性电子商务平台。三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实施品牌战略,发展品牌经济,是增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山东省应大力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带动工程,以名牌企业、名牌产品为依托,全面提高商标注册、培育、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丰富商标内涵,增强品牌竞争力,提升民营企业国内外知名度。

案例4:浙江“三名”工程

为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打造浙江经济“升级版”,浙江于2013年底实施“三名”工程,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支持措施。一是通过加大财税支持、加强要素保障等措施,大力实施“名企培育计划”,加快提升产业链主导权;二是通过加强区域共性品牌创建、拓宽品牌营销渠道、健全品牌保护体系等措施,大力实施“名品培育计划”,加快提升价值链掌控权;三是通过搭建素质提升平台、建立培训基地、构建交流平台等措施,大力实施“名家培育计划”,加快提升浙商影响力。

(五)强化要素保障实现新突破。围绕解决资金、人才、土地等要素保障能力不强问题,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强政策引导,加大扶持力度,提高要素资源配置效率。一是提高资金保障能力。用足用好“定向降准”政策,积极稳妥发展民间金融机构,加快发展普惠金融,健全民营企业贷款风险缓释机制,打通金融服务民营经济的“血脉”;支持民营企业上市融资、债券融资,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建立私募股权基金;依托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支持民间资本建立融资担保机构,探索设立“互助合作基金”、“民营企业融资担保基金”等,增强民营企业信用保证;建立风险共担制度,合理划分担保机构和承贷银行承担的贷款风险。二是提高人才保障能力。将民营企业人才工作纳入全省人才工作总体规划,加大对民营企业引进人才的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建立柔性化引才机制,健全人才合理流动机制,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加强对民营企业技能培训力度;把企业家队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建立全省民营企业家信息库,加强跟踪考察和扶持培养,定期组织重点行业企业家走出去,拓宽视野,学习经验,建立个性化培训机制,开展“菜单式”培训。三是提高土地保障能力。支持民营企业平等进入土地市场,构建全省土地利用信息数据库,保障民营经济创业基地、创新平台等建设用地,加强对科技含量较高、规模较大的民间投资项目的用地支持;盘活城乡存量土地资源,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进行厂房改建和加层、内部土地整理,提高土地空间利用率,加强标准厂房建设,引导民营企业集中发展、抱团发展。

案例5:济宁增强民营经济发展土地保障能力

2013年济宁市政府出台《关于推进民营经济跨越发展的若干意见》,在土地方面,鼓励县(市、区)按照“政府推动、多方融资、业主开发、市场化运作”方式,盘活土地存量,最大限度地满足民营企业的需求。鼓励工业园区建设多层标准厂房,对符合规划、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加层建设的工业标准厂房,按有关规定减免容积率增加部分的土地出让金和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

(六)增强创新能力实现新突破。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美国企业创新产品中80%以上来自中小企业,欧盟中小企业人均创新成果是大企业的两倍,因此要加强对民营企业创新支持力度,为“山东创造”、“山东设计”、“山东标准”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一是引导民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借鉴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政策措施,实行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等政策,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适当加大无偿资助力度,加大对民营企业前期研发活动的支持,提高企业创新投入的积极性。二是加强创新平台建设。采取外部引进、联建共建、整合提升等方式,支持民营企业建立研发创新平台;围绕全省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整合创新资源,制定建设方案,加快构建全省统一的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公共服务网络和重大创新平台,为民营企业创新提供服务支撑。三是提高成果产业化水平。推进科技成果收益权和处置权改革,落实技术要素参与股权和收益分配政策,加强科研成果产业化示范基地和科技孵化器建设,设立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增强成果产业化的动力和活力。

(七)提高开放水平实现新突破。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进入了大开放、大合作的新时代,广东的率先发展、江苏的加快转型,山东省万华、如意等企业持续提升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外开放。抓住国家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重大机遇,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促进民营经济深度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助推全省开放水平和层次的提升。一是拓展民营企业市场空间。大力实施科技兴贸和品牌战略,深入实施“境外百展市场开拓计划”,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建立面向境外的销售网络平台,通过互联网开拓国际市场。二是提升民营企业“走出去”水平。以培育打造源自山东的国际品牌和跨国公司为目标,完善企业“走出去”服务、引导和保障机制,探索建立对外投资基金,鼓励和引导有实力的大型民营企业集团创新合作方式,在全球布局产业链,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三是提高对外经贸服务水平。大力培育对外经贸服务机构,加快电子口岸建设,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建立对外经贸信息数据库,健全国际贸易和海外投资风险防控体系,为民营企业开展对外经贸活动提供高效服务。

案例6:江苏中小企业“百千万”电子商务应用促进计划

为帮助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江苏大力实施中小企业“百千万”电子商务应用促进计划。连续3年在全省举办200场免费电子商务专项培训,引导5万家以上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电子商务,并设立中小企业电子商务专区。此外,在计划中通过政府直接补贴和服务商让利等方式,大大降低中小企业成本,由原来的数万元降低至13600元。实践证明,电子商务在应对国际贸易壁垒中作用重大,并已成功帮助过江苏省内很多中小企业走出困境。电子商务推动企业产品和服务的“定制化”,加上品牌塑造上的转型升级,使得江苏企业竞争力显著增强,在国外市场上获得更多份额。

案例7:山东企业“走出去”

万华:万华集团抓住国际金融危机宝思德公司资金链断裂的难得机遇,历经艰难谈判,成功以12.6亿欧元的价格,收购匈牙利最大化工企业宝思德公司96%的股权。此次并购万华集团拓展了欧洲市场,突破了在欧洲区域的战略制约,提高了抵御价格战的能力,将在亚洲的产能优势转化为可持续盈利优势,保障了我国异氰酸酯产业安全,成为山东省企业“走出去”的成功案例。

如意:如意集团瞄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建立起严密的市场销售网络。如意已在东亚、欧洲、美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分公司和研发经营中心,并实现了销售的本土化运作。2009年2月,如意代表亚洲获得全球最负盛名、最具时尚的“第一视角”(Premiere Vision)展会--法国PV展会参展资格,成为亚洲第一家参展企业,为中国赢得全球纺织面料流行趋势发布权。通过近些年“走出去”开展国际并购,如意集团的全球产业链已初步成型,既保障了原材料供应,又为优化国内生产基地赢取了广阔空间,也为实现转型跨越提供了更多机遇。

相关专题: 省长的难题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刘媛媛]

标签:经济 山东 报告

人参与 评论

网罗天下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10.0 (Ubuntu)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10.0 (Ubuntu)

商讯

48小时点击排行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10.0 (Ubuntu)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