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山东省潍坊市概况


来源:潍坊市政府门户网站

一、地理位置、辖区、人口、面积 潍坊市位于山东半岛中部,北纬35°41′~37°26′、东经118°10′~120°01′之间,南依泰沂山脉,与临沂、日照两市相邻,北濒渤海莱州湾,东与青岛、烟台两市

一、地理位置、辖区、人口、面积

潍坊市位于山东半岛中部,北纬35°41′~37°26′、东经118°10′~120°01′之间,南依泰沂山脉,与临沂、日照两市相邻,北濒渤海莱州湾,东与青岛、烟台两市相接,西与东营、淄博两市为邻。地扼山东内陆腹地通往半岛地区的咽喉,胶济铁路横贯市境东西。直线距离西至省会济南183公里,西北至首都北京410公里。全市总面积16140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0%。潍坊市现辖潍城区、奎文区、坊子区、寒亭区,青州市、诸城市、寿光市、安丘市、高密市、昌邑市(以上均为县级市),昌乐县、临朐县4区6市2县;另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保税区、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市常住人口为908.62万人。

二、历史沿革 

潍坊历史悠久。早在6000多年前,弥河故道旁就有人群定居。自夏以来,历代王朝政权在此封国建邑,设州立府。夏、商时期,境内有斟灌、斟鄩、寒、三寿等封国。周初,武王封邦建国,封太公望于齐,都营丘(今昌乐境内)。春秋时期分属齐、鲁、纪等国。今潍坊版图在秦时分属胶东、临淄、琅琊三郡,汉朝时属青州刺史部,唐代属河南道,宋代属京东东路,明清两代分属青、莱二州。民国初属胶东道,1927年废道直属山东省。1948年4月27日潍县解放,成立潍坊特别市和昌潍专区,1967年3月昌潍专区改为昌潍地区,1981年7月更名为潍坊地区,1983年10月改为省辖地级市,实行市管县体制。1958年10月,博山县划归淄博专区,1969年临淄县划归淄博市,1978年胶南、胶县及黄岛区划归青岛市,1983年10月平度县划归青岛市,1992年12月五莲县划归日照市。2007年,我市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将安丘市的黄旗堡镇、赵戈镇和昌邑市的太保庄镇划归坊子区管辖,将寿光市的大家洼街道划归寒亭区管辖。潍坊市现辖4区、6市、2县,4个经济区。 

三、地貌概况 

潍坊市地势总体特征是南高北低。南部为山区、丘陵,地面高程在海拔100米以上,最高海拔1032米,面积564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35.6%;中部为倾斜平原区,地面高程在海拔7-100米之间,坡降1/500-1/1200,面积659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41.6%;北部沿海为滨海平原区,地面高程在7米以下,面积361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2.8%。 

主要河流:潍坊市境内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03条,主要水系有潍河、弥河、白浪河、南北胶莱河和小清河等五大水系。 

潍河,全长246公里,流域面积6367平方公里; 

弥河,全长177公里,流域面积3863平方公里; 

白浪河,全长127公里,流域面积1237平方公里; 

南胶莱河,全长42公里,流域面积1500平方公里,在高密市境内7.4公里; 

北胶莱河,全长103.5公里,流域面积3900平方公里; 

小清河,全长237公里,流域面积10276平方公里,在寿光市境内入海,在我市境内长19.8公里。 

四、气候、土壤、矿产 

潍坊市处于北温带季风区,背陆面海,气候属暖温带季风型半湿润大陆型气候。冬冷夏热,四季分明。春季风多雨少;夏季炎热多雨,温高湿大;秋季天高气爽,晚秋多干旱;冬季干冷,寒风频吹。1978-2007年平均气温12.9℃,一月平均气温-2.3℃,七月平均气温25.3℃,极端最高气温40.7℃,出现在1982年5月25日,极端最低气温-24.2℃,出现在1985年12月8日;全市年平均降水量605.8毫米;无霜期195天。 

潍坊自南至北分布着棕壤、褐土、潮土、矿姜黑土和盐土5大土类。潍坊处于我国东部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和第二沉降带的衔接部位,现已发现金、银、铁、煤、石油、蓝宝石、重晶石、沸石、膨润土、花岗岩等矿产种类58种,已探明储量的36种,开采利用的42种,有12种矿产储量居全省首位。

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一)综合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初步核算,2011年潍坊市生产总值(GDP)完成3541.85亿元,按可比价格比上年增长11.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59.28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1961.40亿元,增长12.3%,其中,工业增加值1760.97亿元,增长13.4%;第三产业增加值1221.17亿元,增长11.0%。一、二、三产业分别拉动GDP增长0.45、6.85和3.7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达到38833元(按年末汇率折算为6163美元),增长9.6%。三次产业结构为10.14:55.38:34.48。

2011年各县市区、市属开发区生产总值完成情况:潍城区167.7亿元,寒亭区(含经济开发区)139.1亿元,坊子区91.7亿元,奎文区130.5亿元,青州市402.3亿元,诸城市521.0亿元,寿光市542.4亿元,安丘市197.1亿元,高密市384.5亿元,昌邑市263.9亿元,临朐县162.2亿元,昌乐县191.8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30.3亿元,滨海经济开发区160.4亿元,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18.3亿元。

第四季度反映企业综合经营状况的企业景气指数130.6%,企业家信心指数125.5%,比上年同期分别降低15.5个和18.3个百分点,但均在景气区间之内。

非公有(民营)经济发展稳中有升。全市非公有(民营)经济增加值完成1941.2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54.3%上升到54.8%;全市非公有(民营)经济户数33.3万户,增长12.5%;从业人员171.0万人,增长4.4%;注册资金1914.4亿元,增长25.5%;纳税额328.9亿元,增长23.4%,占全部税收比重73.4%,较上年提高0.73个百分点。

2011年,全市累计发生各类安全事故1836起,死亡386人,同比分别下降15.2%和5.2%。

(二)农业

2011年,市委、市政府全面落实国家惠农政策,加大农业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农民生产积极性不断提高,农业生产运行良好。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14.3亿元,按可比价格增长4.2%。

粮食生产连续九年增产,部分经济作物产量略有下降。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204.3万亩,增长0.4%;预计全年粮食总产量533.7万吨,增长2.1%。棉花产量5.1万吨,减少1.3%;油料产量25万吨,减少7.4%;烤烟产量3.0万吨,增长65.3%。蔬菜产量1129.6万吨,增长3.6%;水果产量88.4万吨,减少4.2%。

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肉类总产量135.3万吨,增长9.9%;禽蛋产量26.9万吨,增长2.6%;奶类产量27.7万吨,减少0.2%。大牲畜年末存栏42.4万头,同比增长0.4%;猪年末存栏450.0万头,增长8.9%;家禽年末存栏12008万只,增长7.5%。生猪年末出栏729万头,增长9.9%;家禽年末出栏49487万只,增长9.5%。

渔业经济持续发展。全市渔业总产值达到37.2亿元,按可比价同比增长2.8%;水产品总产量50.0万吨,增长9.1%。

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301万千瓦,增长6%;联合收获机达到2.1万台,增长11%。全年共完成机耕面积702千公顷,机播面积993千公顷,机收面积866千公顷,机耕水平、机播水平和机收水平分别为99%、87%和76%。

农田水利建设成效明显。全市共完成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资24亿元,同比增长41.2%;新增改善灌溉面积83万亩,同比增长43.1%;发展节水灌溉面积38万亩,同比增长90%。

(三)工业

工业整体实力不断增强。至2011年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057家(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5%。分登记注册类型看,国有企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9%,集体企业增长19.9%,股份合作制企业增长26.2%,股份制企业增长16.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15.6%。分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增加值增长17.1%,轻工业增长13.1%。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377.9亿元,增长28.5%;实现利润总额530.0亿元,增长19.2%;实现利税总额792.9亿元,增长17.1%;实交税金275.5亿元,增长22.2%。全年产品销售率为98.34%。全市饮料制造业、动力机械业、海洋化工业、纺织服装业、食品加工业、造纸包装业、电子信息业六大支柱产业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825.6亿元,增长27.6%。其中,饮料制造业52.4亿元,增长29.5%;动力机械业2000.4亿元,增长19.2%;海洋化工业1557.8亿元,增长35.6%;纺织服装业1330.7亿元,增长29.6%;食品加工业1225.6亿元,增长29.1%;造纸包装业329.7亿元,增长21.2%;电子信息业381.4亿元,增长38.8%。

装备制造业较快增长。全市装备制造业企业共1109家,工业增加值增长18.5%,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55.4亿元,增长22.7%;实现利润总额206.4亿元,增长13.3%,实现利税总额267.4亿元,增长9%。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猛。全市拥有电子信息企业137家,全年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79.4亿元,增长46.3%;实现利润总额27.8亿元,增长53.2%;利税总额33.1亿元,增长52.1%。

全市统计范围内的227种主要产品产量,有168种产品产量同比增长或持平,化学试剂、大型拖拉机、钢材、钢化玻璃、软饮料等产品产量同比增长30%以上。

工业投入力度加大。全市完成工业投资1066.4亿元,增长20.6%。1288个在建项目中已有650个项目建成投产。全市计划投资5000万以上工业项目820个,其中过亿元项目389个,当年过亿元项目实际完成投资712.9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的27.4%。

节能降耗工作扎实推进。全年共组织实施了节能量500吨以上的节能技术改造项目102个,总投资52.5亿元,项目累计年内可实现节能量93.3万吨标准煤。在抓技改的同时,加大钢铁、造纸、印染、焦炭、水泥等9大行业的淘汰落后产能力度,淘汰380立方米以下的炼铁高炉4座,产能160万吨;立窑水泥4座,产能35万吨;焦炉3组,产能35万吨;落后印染能力2.4亿米,涉及到22家企业的30余条生产线,年内可减少能耗74.1万吨标准煤。

(四)固定资产投资、建筑业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2011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03.2亿元,比上年增长22.9%。3976个投资施工项目中总投资过1000万元的项目3797个,占总数的95.5%。按产业分类分,一产投资完成101.6亿元,增长19.1%;二产投资完成1068.5亿元,增长20.7%;三产投资完成1433.1亿元,增长25.1%。按区域分,城镇投资完成2090.5亿元,增长26.8%;农村投资完成512.7亿元,增长14.3%。

“九大投入”亮点显现。“九大投入”中,先进制造业完成投资801.2亿元,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比重30.8%,增长21.4%;现代服务业完成投资590.1亿元,增长10.1%,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比重22.7%;现代农业完成投资79.9亿元,增长14.8%,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比重3.1%;文化产业(核心层)完成投资309.8亿元,增长36.2%,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比重11.9%;节能环保投资381.5亿元,增长25%,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比重14.7%;惠民工程完成投资812.8亿元,增长38.7%,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比重31.2%;高新技术完成投资689.1亿元,增长58.7%,占工业投资的比重64.6%;滨海开发投资完成393.8亿元,增长26.8%,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15.1%;镇域产业投资完成1801.6亿元,增长23.1%,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69.2%。

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趋缓。全市共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405.9亿元,增长10.4%,比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低12.5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313.0亿元,增长15.6%。全年商品房销售额446.6亿元,增长7.7%;商品房销售面积1242.1万平方米,下降10.6%。

建筑业发展平稳。全市资质以上建筑施工企业完成产值520.1亿元,增长16.2%;全员劳动生产率18万元/人,增长18.9%。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818.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0.1%,其中实行投标承包工程面积4744.5万平方米,增长20.5%,占施工工程面积的81.5%。

(五)交通运输、邮政、电信业

交通基础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累计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投资99.2亿元。其中公路累计完成投资52.5亿元。港航、客货运场站、管道建设、城市公交等完成投资46.7亿元。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3694.3公里,公路密度达到148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市营业性机动车辆达到17.8万辆,其中线路客车(含旅游)3425辆,载货汽车120153辆,出租车4601辆,其他机动车及拖拉机49395辆。海运船舶结构趋于大吨位、专业化,运力达到80.3万载重吨。2011年,全市道路运输共完成客运量2.2亿人次,旅客周转量104.1亿人公里;完成公路货运量2.2亿吨,货物周转量695.7亿吨公里。水上运输完成货运量1145万吨,货物周转量92.8亿吨公里。潍坊港完成货物吞吐量1906.9万吨,是我省同类港口中发展较快、效益较好的港口。航空运输完成旅客运送量14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95万吨。青临铁路完成货运量110万吨。

邮政电信业稳步发展。全市完成邮政业务总量3.7亿元,同比增长23.0%。国内函件4381.2万件,增长7.8%;国内包裹19.4万件,增长0.4%;报纸10920万份,增长4.4%。全市电信企业实现电信业务总量59.5亿元,比上年增长8.9%。移动电话用户发展到827.2万户,增长17.4%,固定电话用户数(含小灵通)160万户,下降21.4%。

信息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全市通信光缆总长度113万芯长千米,互联网出口带宽300G,固定电话普及率17.6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91部/百人,互联网用户473.7万户。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9.8%,有线电视用户达到238万户,比上年增加8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数123万户。有线电视通村率和入户率分别达到100%和88.0%。

(六)国内贸易与现代物流业

国内消费市场保持繁荣。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49.8亿元,比上年增长17.3%。按销售情况分,限额以上批零住餐贸易企业共实现零售额675.0亿元,比上年增长25.9%,占零售总额的比重由上年的46.3%提高到50.0%。按城乡市场分,城镇零售额实现949.0亿元,增长19.9%,乡村零售额实现400.8亿元,增长11.5%。按消费形态分,批发零售业零售额1217.6亿元,增长17.4%;住宿餐饮业零售额132.2亿元,增长14.9%。

流通改革试点工作成效显著。积极开展全国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试点,全市240家连锁超市与600多家农产品生产企业实行对接,23家农产品出口企业与12家大型超市、4家五星级酒店实现对接,5家大型连锁企业与15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对接,“农超对接”农产品年最低合同采购量17万吨,采购额28.1亿元。打造放心消费体系,推进“放心早餐”工程。新设“放心早餐”网点82个,积极建设“放心肉”追溯体系,10家屠宰企业,11家大中超市,2家肉品专卖店实行网格化监督管理,实现了生猪来源可识别、产品流向可查证、质量责任可追溯。

现代物流业发展基础更加牢固。全市具备一定规模的物流园区发展到24个,其中,鲁东物流中心进区项目72个,实际完成投资146亿元以上,是全国首批现代物流实验基地之一。全市物流企业发展到2319家,其中,“AAA”级物流企业6家,列入国家物流税收政策试点企业6家。

(七)对外经贸与旅游

外贸出口突破百亿美元。全市进出口总额140.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9%;其中,出口103.7亿美元,增长19.2%,成为全省出口过百亿的四个市之一;进口37.3亿美元,增长21.9 %。按企业性质划分,外商投资企业出口38.9亿美元,增长28.8%;集体、民营企业出口55.2亿美元,增长39.3%。按大类商品划分,高新技术产品出口5.4亿美元,增长30.4%;化工产品出口17亿美元,增长36.7%;纺织服装出口26.4亿美元,增长24.8%;农产品出口17.3亿美元,增长25.4%。2011年,寿光市、诸城市成功创建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新批外商投资项目69个,合同利用外资15.4亿美元,增长32.1%,实际到账外资7.2亿美元,增长0.02%。完成对外承包劳务营业额21.6亿美元,增长27.5%。

旅游业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全市接待境内外游客3631.5万人次,增长22.4%。其中,国际入境游客28.9万人次,增长30.3%;国内旅游人数3602.6万人次,同比增长22.3%。旅游总收入315.2亿元,增长27.2%。其中,国内旅游收入302.1亿元,增长27.5%;国际旅游收入2.1亿美元,增长26.5%。

(八)财政、金融、证券和保险

财政收支保持较快增长,重点支出得到保障。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466.8亿元,增长22.5%。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53.9亿元,增长25.4%。其中,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四个主体税种完成120.7亿元,增长21%,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为47.5%。财政总支出完成358.3亿元,增长23.1%。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农林水事务、住房保障支出完成190.7亿元,增长35.6%,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较上年提高4.9个百分点。强农惠农等民生支出186.8亿元,比上年增加41.2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52.2%,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

金融运行呈良好发展态势。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款总量增长较快,经营效益明显提高,支持了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3748.9亿元,比年初增加440.5亿元,增长13.3%。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达3001.5亿元,比年初增加429.5亿元,增长16.7%。金融机构经营效益大幅增加,实现盈利97.8亿元,同比增盈30.4亿元。

证券市场较快发展。年末拥有上市公司33家,股票37只,累计从资本市场募集资金426亿元。其中,境内上市公司17家,境外上市公司16家。2011年新增上市公司4家,融资24亿元。境内上市公司年末总市值945亿元。证券公司全年总交易额1392亿元,实现利润1.2亿元。期货公司全年代理期货交易量262万手,实现营业收入1329万元。

保险业健康发展。2011年,驻潍市级保险机构由上年的46家增加到52家;县市区保险机构(含营销服务部)由上年的225家增加到241家。全市实现保费收入89.7亿元,同比增长3.7%;各项赔给付23.6亿元,增长15.8%;承担社会经济风险11274.3亿元,增长22.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1.7亿元,比上年增长15.2%,赔付支出15.6亿元,比上年增长21.6%;人身险保费收入58.0亿元,比上年降低1.6%,赔给付8.0亿元,比上年增长5.9%。

(九)科学技术、质量监督及人才工作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实施各类各级科技计划479项,争取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43项。科技成果培育迈上新台阶。全市培育优秀科研成果390项,评审出市级科技进步奖150项,95%以上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获得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6项,其中,晨鸣集团的“速生杨高档铜版纸”等2项成果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整合科技资源,成果转化能力显著增强。全市承担省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68项,争取无偿经费3.2亿元,项目、资金数均居全省首位。其中,潍柴混合动力系统开发等2个项目获科技部重大专项扶持资金9700万元;盛瑞传动8AT和歌尔声学智能电声器件项目新列入国家“十二五”重大科技支撑专项,争取资金7400万元。

高新技术产业较快发展。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349.7亿元,同比增长30.1%,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4.93%,比年初提高1.12个百分点。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6家,总数达到328家。高新区“63513”新兴高端产业工程被确定为全省示范工程。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家、市级50家,37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了验收,全市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展到423家,其中省级96家。潍柴动力成为国家级商用汽车动力系统总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歌尔声学等6家企业创建了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全市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总数达到12家。认定市级孵化器6家,经济区、高新区孵化器被认定为省级孵化器,潍坊软件园被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全市省级以上孵化器达到7家,其中省级4家、国家级3家。高新区生物园等6家单位参与国家综合性新药创制大平台建设,并设立了“泰山学者-药学特聘专家”岗位。

专利工作成绩突出。2011年,全市共申请专利8582件,授权专利4923件,增幅分别为31.6%和2.6%,均居全省前列,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737件,授权308件,增幅分别为109.0%和52.5%;企业专利申请4642件,增幅64.8%;大专院校专利申请253件,增幅228.6%。开展第二批企业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全市共拥有市级以上的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单位40个,试点园区2个,山东专利明星企业146家,拥有国家和省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单位数量均居全省首位。

质量技术监督和商标注册工作成效显著。截至2011年底,全市共有7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6个山东省省长质量奖,5个生产基地获得创建山东省优质产品生产基地,8家企业获得创建山东省优质产品生产基地龙头骨干企业,251个山东名牌产品,35个山东省服务名牌。全市19件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97个产品获山东名牌产品,13个服务项目获山东省服务名牌。全市拥有驰名商标69件,山东省著名商标318件,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5件。安丘市成功创建为全省唯一的全国标准化示范市。食品质量监管不断加强。组织开展了乳制品等5类产品的监督抽查和桶装饮用水等3类产品的专项抽查,共抽查产品2283批次。举办食品企业法人履责报告会83期,全市941家食品生产企业,32家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进行了履责报告。监督执法力度不断加大,查处投诉违法案件640起,对44家监督抽查不合格企业进行了处理。

人才工作取得积极进展。2011年,我市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达到114名,省级有突出贡献专家51名,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959名,均居全省前列。职业能力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实现各类职业技能培训30万人次,培养高技能人才1.9万人,职业技能鉴定7.4万人,技工院校招生1.5万人。创业平台和引才载体建设不断完善,潍坊留学人员创业园被评为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和省级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

(十)城市建设、安居工程建设、小城镇建设和环境保护

中心城区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按照城市主干道标准拓宽改造北海路,6月底建成通车,11月底全线竣工;玉清街、文化路、清溪街、鸢飞路、玉清街虞河桥全部完工;卧龙街虞河桥主体完成;怡园路、永安路道路工程完成。鲁台会展中心工程主体和钢结构完成,会议中心外围护结构和展览中心屋面完成,管道安装完成65%。虞河上游综合整治工程全面展开。

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实现突破。全市开工(含新开工、购买、长期租赁及货币补助)保障房项目30004套,综合开工率达到141.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近30个百分点。新增廉租房租赁补贴789户、廉租住房659套、经适房4281套、公租房9357套(间),签订棚改货币补偿协议和开工安置房14918户。

全面提升小城镇建设水平。完成小城镇建设投资125亿元,基础设施投资40亿元。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城乡环卫一体化村居覆盖率达85%以上。全市有9个镇、94个村获得省小城镇建设示范镇、村庄建设示范村称号。建设农村连片住房16万户,改造危房1.6万户。农村新增自来水受益人口40万人,全市饮用自来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95.0%。柏油公路通村率达到99.6%。我市人口城镇化率为47.93%,较上年提高1.01个百分点。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49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3%。2011年我市成功创建全国“人居环境奖城市”。

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2011年,全市环保工作围绕总量减排、环境质量改善和污染源达标排放三个目标,将工业COD和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控制在1.84万吨和13.3万吨以内,完成2011年污染减排年度计划。市区空气质量良好率提高10%,全市6条污染河流全部达到恢复鱼类生长目标,六大空气污染片区基本解决空气异味问题。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100%,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二氧化硫去除率达到7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3%,危险废物安全收贮,处置率达到100%。受保护地区面积达2394.6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5.1%。

( 十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

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至年末,驻潍高校共17所,在校学生17.3万人;中等职业学校44所,在校学生17.5万人;普通高中47所,在校学生17.2万人;初中301所,在校学生31.1万人;小学1015所,在校学生54.6万人;幼儿园1829所,在园幼儿24.3万人。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0%。改造学校1381所,改造校舍650万平方米。发放各类学校助学金1.51亿元,受助学生达到17.9万人次。在省政府年度教育督导评估中,成绩名列全省第一。

卫生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开展以“三好一满意”(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为实践载体的创先争优活动,全市卫生事业得到了健康、快速发展。至2011年底,全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595个,其中医院113个,床位41046张,共有专业卫生人员60569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2221人。卫生机构全年门诊诊疗5174万人次,健康检查299万人次。新农合参合农民总数达到625万人,参合率99.99%,人均筹资提高到250元,基金总额达到15.6亿元,住院和门诊费用报销比例分别提高到76.9%和43.7%以上。公立医院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并备受各级关注。国务院医改办及卫生部有关领导先后6次对我市试点给予肯定,我市先后5次在国家级会议上作典型发言。所有政府办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面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实现均等化。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重大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全市半数以上镇街文化站达到500平方米以上标准,85%的镇街和65%的社区建成文化共享工程规范化服务站点。新建农家书屋2012家,总量达到7678家,基本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全市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100%,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9.8%,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场次全年达到10.7万场。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1181工程”扎实推进,全市共建成规范化公共电子阅览室80个。群众性文化活动日趋活跃,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全市9个基层文化品牌被评为省级“农村优秀文化品牌”,94个基层文化团队被评为省级“农村文化优秀团队”。

文化遗产保护取得新成绩,全市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4099处,其中新发现2505处,复查1594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再创佳绩,又有5个非遗项目入选第三批国家级名录,有10名非遗传承人被评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评选公布了第三批市级非遗名录项目55项。组织开展首届“文化创新奖”评奖活动,评选出首届“文化创新奖”12项。

体育工作成绩突出。我市参加了省首届全民健身运动会20个项目的比赛,获得一等奖15个、二等奖38个、三等奖71个。年内全市完成审批成立体育类民办非企业65家。体育彩票销售7亿元。不断改善城乡体育健身条件,群众健身蓬勃开展。全年组织体育活动600余次,掀起了全民健身的热潮。累计完成各类规模健身工程634个,建设大型全民健身示范工程1处、街道(乡镇)全民健身活动中心90处、城市社区体育场地51个、户外全民建设基地2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460处以及农村社区健身工程30处。搞好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全年完成1万余人监测任务。

(十二)市场物价、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物价水平年内小幅上涨。2011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4%,涨幅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烟酒及用品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分别上涨10.0%、3.9%、0.9%,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类、衣着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交通和通信类分别上涨1.4%、0.1%、0.1%、0.3%,居住类与上年持平。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分别上涨7.1%和8.4%。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8.8%,其中建筑安装工程价格上涨12.4%。

城乡居民生活不断改善。据抽样调查,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08.2元,比上年增长14.4%,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5169.6元,增长9.8%;年末百户城区居民家庭拥有彩电108台,电冰箱109台,洗衣机92台,空调器99台,移动电话203部,家用电脑88台,家用汽车26辆;城市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为30.6%;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4.9平方米。农民人均纯收入10408.9元,增长17.3%,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2.9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381.6元,增长6.7%。年末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彩电110台,电冰箱94台,洗衣机86台,移动电话188部,摩托车59辆,生活用汽车17辆;农村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为32.9%;农村居民人均居住住房面积36.5平方米。

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2011年,全市实现城乡就业24.04万人,其中城镇新增就业11.91万人,完成年度计划的119.1%,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13万人,完成年度计划的134.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3%,低于控制目标0.67个百分点。高校毕业生就业平稳有序,城乡就业连续八年实现“双过十万”目标。实现失业人员再就业4.8万人,“4050”等困难群体再就业6674人。全面开展就业培训,全市再就业培训2.6万人,创业培训1.3万人,培训农村劳动力5.3万人。

社会保险事业全面发展。2011年,我市各险种扩面征缴任务全面完成,社保基金总收入超过115亿元,当期结余23亿元,创历史最好水平。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实现市级统筹。企业退休人员平均养老金达到1402元;建立了城镇居民医保大病补偿制度,参保居民一个医疗年度内的最高支付限额由6万元提高到18万元;失业人员失业救济金由每人每月49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600元。

社会福利工作加快推进。2011年投资5000多万元,改扩建了市社会福利院。在每个县市区建设了1处社会福利中心,在每个镇街建立了1处多功能老年福利服务中心。积极改善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条件。福利彩票发行销量达9.8亿元。加强社会救助工作,2011年城镇居民最低保障人数40859人,农村五保户供养人数16956人,五保户供养率比全省平均高6.8个百分点。加强城乡社区建设,撤村设社区、“城中村”综合配套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有9个社区被表彰为“山东省城市社区建设示范社区”。先后慰问优抚对象4万多人次。潍坊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实现了“四连冠”。

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稳步推进,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2011年全市出生人口82330人,合法生育率97.7%,人口自然增长率3.56‰,出生人口性别比106.6,人口出生缺陷发生率下降到5.5‰以下。据公安部门统计,全市年末户籍人口877.61万人。据人口抽样调查,全市年末常住人口915.53万人。

注: (1)公报所列地区生产总值(GDP)、增加值等价值指标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公报所列数字为年快报数或初步统计数字,正式数字以《2012年潍坊统计年鉴》为准。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刘欣]

标签:潍坊市 山东省 概况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