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北京菊儿胡同 传统建筑在当代重生


来源:新华网

南锣鼓巷中段往东一拐,是一条名叫“菊儿”的胡同。那里与繁华、喧闹隔离,与市井烟火相连,历经几百年的延续、发展,成了嵌在北京城的一道肌理。 在“大胡同三千九、小胡同赛牛毛”的北京,菊儿胡同独具一格。 二

南锣鼓巷中段往东一拐,是一条名叫“菊儿”的胡同。那里与繁华、喧闹隔离,与市井烟火相连,历经几百年的延续、发展,成了嵌在北京城的一道肌理。

在“大胡同三千九、小胡同赛牛毛”的北京,菊儿胡同独具一格。

二十年前,这里实施了一项颇具轰动效应的旧城改造工程,北京首例新四合院脱颖而出。新四合院建筑面积不过两千多平方米,设计者却是两院院士、著名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专家吴良镛。这组建筑群的设计,得到过“联合国人居奖”等数不清的奖项和赞誉。

菊儿胡同

从胡同口向里望去,菊儿胡同像每个北京旧城中的老胡同一样,有些凌乱、破旧,却安静、祥和,温情脉脉。

菊儿胡同与北京旧城中阡陌交织的那些胡同并无二致,真正让他闻名于世的,还要往里走到胡同中部才能得见。那里隐藏着一片北京旧城中少见的新四合院——菊儿小区。上世纪90年代初,它曾以旧城改造试点的身份引起过全北京,乃至全世界的重视。 

菊儿小区在菊儿胡同北侧,17号至49号几处院落。从外面看去,二至三层的小楼,青瓦白墙,看上去有些徽派建筑风格,恍如到了江南。但那青色小瓦砌成的房脊屋檐,又与两旁的老房子连成了一体,恰到好处地勾勒出北京胡同的“天际线”,以至于从远处眺望时,丝毫觉察不出这片建筑比周边明显高出一截。

信步走进菊儿小区,一进套一进的小院,给人以北京传统四合院的层层进深之感。这座两进的院子,格局上就是“长高了的四合院”,三层高的建筑四面围拢着一个小院子。楼不高,院子虽小却不压抑,像极了老北京的四合院,那么严整密实。

按照北京四合院的格局说,西厢房一层的窗台上,整整齐齐摆着一溜大白菜;几盆菊花在初冬的暖阳中绽放着最后的美丽;二层窗户开着,一根架杆挂着鸟笼探出来,笼里的画眉蹦蹦跳跳,“唧唧啾啾”……

平房院里的北京生活图景,就这样立体呈现在这座新四合院中。

在北京,新四合院却仅此一例。即便是在长不过400多米的菊儿胡同中,菊儿小区也是“另类”。 

有机更新

积淀着四千年东方文化的北京旧城,可以说是世界城市史上的“无比杰作”,是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最后结晶”。吴良镛说,北京旧城的改造,最迫切的任务是如何创造一种社会住宅,不仅满足现代生活舒适的要求,还要使之与原有的历史环境密切结合。这项研究早已开始。

1950年,吴良镛对保存完好的崇文门外花市地区胡同与四合院进行了详细调查。从1978年开始,吴良镛参与北京市总体规划,同时展开北京市旧城整治研究。在1979年对什刹海规划方案的研究中,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居住区整治的“有机更新”和“新四合院”住宅设计方案的思路。

只是,这些思路一直限于研究层面,未得施展。1987年,吴良镛参加在伦敦举行的“城市规划与文物保护”国际学术会议,在会议上展示的就是北京旧城整治及新四合院的专题研究。

吴良镛的研究是系统而完备的,甚至在出席伦敦会议时,还制作出了“新四合院”的图版及模型。那些模型现在只剩图片,但仍然可以看出,后来的菊儿小区几乎就是这些“新四合院”模型的现实呈现。

“有机更新”则是吴良镛开创的旧城改造理论。这个理论的主要思想与国外旧城保护与更新的种种理论方法,如“整体保护”、“循序渐进”等汇成一体。

“有机更新,就好像一个人衣服破了打块补丁。其实,只要精心缝补,即使陈了,是百衲衣,也不失其美丽。”吴良镛说,“当时菊儿胡同的住宅,有些破坏了,完全不能用了,还有的是可以修缮的。”

人们习惯于对“更新”津津乐道,其实有机更新的精髓,是城市的自然生长和延续,而不是大拆大建地“改天换地”。就菊儿胡同来说,是保留下来的建筑和改建出的菊儿小区,共同诠释了有机更新的理念。

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左川教授,当时协助吴良镛进行了菊儿胡同改造课题的规划和研究。她对记者说:“这项研究性的设计就不是完全按照常规办事,而是有意识地根据在调查研究基础上的认识,为旧城更新和危旧房改造探索一条新路子。”

清华大学建筑系为菊儿胡同改造成立了课题组,吴良镛带队,前后有几十位师生参与其中。即便是现在,把这个团队用在某个城市的规划上,也堪称“豪华”。

在确定菊儿胡同改造试验项目之后,课题组随后对菊儿胡同8.2公顷范围内的所有建筑情况进行了调查。吴良镛把胡同的房屋按照质量分为三类,质量较好的上世纪70年代以后建的房屋予以保留,现存较好的四合院经修缮加以利用,破旧危房予以拆除重建。

拆除重建的一期工程确定了以41号院为核心的周边7处院落。二十年,是一代人的时间跨度。日子在每一天柴米油盐的琐碎中过去,菊儿胡同新四合院的居民们,有的在此终老,有的迁居他处。第一批的老住户还只剩十几户了。

曾经“标新立异”的新四合院,对比后来层出不穷的现代化建筑,已经有了历史的斑驳和沧桑,但在北京旧城居住区的胡同中,它魅力依然。就像当年联合国人居奖的颁奖词所写:“吴教授和他的同事们在菊儿胡同工程中所创造的是一个人文尺度的答案。尽管它的人口密度与高层住宅相似,但它却创造了一个永恒的人与人交往的社区。最重要的是菊儿胡同捕捉住了中国的四合院的传统,即北京的合院形式……”

“有机更新”等北京旧城区保护和改造理念,也是从菊儿胡同新四合院试点开始真正落地生根。

2000年到2004年,北京相继修订完成了《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北京皇城保护规划》、《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这些规划构建起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文化名城三个层次分明的保护格局。与“有机更新”一脉相承的“微循环”,成了北京旧城保护和改造协调统一的有效方式。

二十年,时间积淀成了历史。

城市日新月异地飞速发展着,古都神韵依然流动在古老的街巷和红墙黄瓦间。新四合院静静矗立在菊儿胡同中,也渐渐成了这座城市的一段历史,却更融入了城市的肌理。就像一朵盛开的菊花,装点着古老的城市,余香袅袅,韵味悠长。

相关专题: 山东别墅问题解读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刘欣]

标签:菊儿胡同 北京 璧建筑典范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