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论语译注


《论语译注》成书于1958年。 杨伯峻先生是一位语言学家,在古汉语语法和虚词的研究方面颇有建树。杨伯峻先生的学术背景及其家学渊源,使他在注解《论语》、《孟子》和《春秋左传》等古籍时显得游刃有余。他的

《论语译注》成书于1958年。

杨伯峻先生是一位语言学家,在古汉语语法和虚词的研究方面颇有建树。杨伯峻先生的学术背景及其家学渊源,使他在注解《论语》、《孟子》和《春秋左传》等古籍时显得游刃有余。他的《论语译注》注重字音词义、语法规律、修辞规律及名物制度、风俗习惯等的考证,论证周详、语言流畅,表述清晰准确,不但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更是普通读者了解《论语》的一本入门参考书。

当然,《论语译注》在今天来看也是瑕瑜互见的。

首先,他的“增字解经”法受人非议极大。

所谓“增字解经”,就是使用原文中并不曾出现的内容,来补充说明经文的含义。例如:《论语·为政第二》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杨译: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

译句中的“懂礼仪”、 “掌握了各种知识”,便是《论语》原文所没有的,也并非是经文中隐含的意思,而是杨先生为了对经文有所解释,使读者容易读懂白话翻译,而硬加于其中的,它未必符合经义。这种增字解经的做法,很可能会误导读者偏离经文真正的含义而不自知。

其次,在一些语句的解说上,常有前后矛盾之处。

如《论语·学而第一》中的“学而时习之”,杨译为“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

第三,对《论语》所涉及的道、天、仁等心性学问,尚欠缺直指功力。

我们知道,道、天、仁等心性学问,是孔子思想中最深奥难明的部分。《论语》中子贡说过:“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若非多年修学儒家思想且悟性极高者,即便像子贡般善于经营、思辩敏捷,也难理解孔子之仁、道。杨伯峻先生虽精于语言学,博览群书,却并非儒家思想的修行实证者,因此并没有太多的哲思体验与我们分享。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李静静]

标签:论语 杨伯峻先生 经文

人参与 评论

精彩推荐

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