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回不去的家,留不住的乡愁

回不去的家,留不住的乡愁

城镇化是大时代的缩影,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结局。

打车软件,想说爱你不容易

打车软件,想说爱你不容易

“打车软件”的出现,冲击了传统“招手停”式打车方式。

别被汇率“下”一跳

别被汇率“下”一跳

人民币的贬值究竟会牵动我们生活的哪些花销?

老商埠:孕育近代济南的城市文明

经二路162号商埠时代原山东邮务管理局,现为济南市邮政储蓄分行

商埠时代原山东邮务管理局

德华银行正南面

说起济南,老舍笔下的“中古的老城”可谓是济南历史文化气质的写照。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中古老城在一百多年前却开风气之先,演绎过灿烂一时的商埠传奇。一座拥有悠久历史的济南老城自开埠后开始了从传统古朴到现代多元文化的城市形象塑造。这段百年城市史的最佳见证者莫过于目前仍保留相对完好的当年部分商埠区建筑。记者走访了商埠时代的贸易中心——济南市经二路,探寻这里曾经历过的繁华遗迹。

老商埠区格局符合现代城市规划理念

经二路是济南商埠区中的一条老街,是当时济南金融、邮政、商贸交易等主要聚集地。伴随着商埠区的发展,德华银行、德国领事馆、邮务管理局、京剧院一系列近代机构在经二路陆续成立,瑞蚨祥、宏济堂等老字号也纷纷在此落户。随着新中国成立后城市格局的变化,当年街区的繁华风貌在历史中悄然隐退,德华银行的六边形棱状角楼、瑞蚨祥的传统四合院、百货公司的“回”字形四层楼……这些风韵犹存的建筑已为数不多,留给此刻置身其中的现代人一段落寞的历史回忆。

1904年5月1日,在胶济铁路通车前一个月,北洋大臣、直隶总督袁世凯与山东巡抚周馥联名上奏,密请朝廷在济南自行开埠。随后,设局勘界,制定了一系列的章程。商埠区定于济南老城西关数里之外,东起十王殿(今纬一路北端原津浦路宾馆),西至南大槐树(今纬十二路以东),南沿长清大道(今经七路附近),北至胶济铁路以南的4000余亩(约2.7平方公里)土地都划为商埠区(其中的三里庄、五里沟庄以及魏家庄等村庄保留),与老城面积大致相等。

开埠后的济南城市空间结构形成了“双中心”的格局,即老城区和商埠区。对于济南开埠后形成的特色城市格局,山东建筑大学齐鲁建筑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姜波告诉记者,从发展效果来看,旧城区继续保持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而商埠区则更好地凸现出经济商业与工业实业功能,从而推动整个济南工商业的发展。既保持了城市原有特色,又为城市发展拓展了空间,有了新旧城区功能互补,相得益彰,根据民国二十三年《中国实业志·山东省》记载“济南遂不独为山东政治中心,更为山东工商业之要埠”,近代济南已实现现代城市的一身二任,发挥了城市的双重功能。

济南商埠区的街道规划是按照经纬来设计的,但与地球仪上的经纬正好相反,东西向的道路称为经路,南北向的道路称为纬路。商埠区道路的“经X”、“纬Y”命名形式沿用至今。经路与纬路将商埠区切割成大小不等的棋盘状街区,沿街可安排商业店铺,街区里面则建设里弄或别墅。济南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国芳认为,商埠区的规划设计思想充分考虑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功能要求,没有简单地照般中国古代的轴线对称、布局严谨的传统城市规划理论,而是融合了西方网格状道路、围合的城市建筑类型以及具有明确界定的开放空间等现代城市规划的设计理念。

商埠区建筑折射近代人们思想观念的变革

建筑素有凝固的时代旋律之美称。济南商埠的兴起,使得风格各异的西洋建筑在泉城大量出现,呈现出华洋建筑并立的城市风貌。开埠前的济南建筑,上至巡抚官署,下至百姓民居,多采用典型的中国北方建筑样式。歇山、悬山和硬山式的大屋顶在济南老城处处可见。开埠后,随着众多洋商的涌入,在济南掀起了兴建洋式建筑的风潮,丰富了济南的近代建筑文化,以特定的视角反映了济南社会文化在欧风美雨中发生的新旧嬗变。

经二路两旁,早年栽下的法桐树幼苗,现都已经长成了大树。尤其是纬一路至纬三路一段,两旁的法桐枝叶繁茂,在空中交错簇拥,形成一条浓荫蔽日的绿色长廊。漫步在长廊下,能够感受到一种安静优雅的情调。

时至今日,散落在城市现代建筑中的老商埠古建筑已很难让今天的济南人再感受到它们曾经的辉煌。由济南市文物局和老商埠所在辖区——济南市槐荫区区委宣传部共同建设的济南商埠文化博物馆于今年5月份开馆,这段历史由此得以被更多现代人所了解。记者前往这个以济南商埠为主题的博物馆。博物馆共分“自开商埠、工商经济、多元文化、社会百态、古城新生、二次开埠”6个展厅,以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为主线,通过照片、文字和实物展示等方式,辅以触摸屏展示、专题片播放的形式。自开商埠展厅中设置了一座以津浦铁路济南站和京沪高铁济南西站为主题的大型浮雕,厅内设置了中国银行、宏济堂、瑞蚨祥等多个复原场景,展现了近代济南的繁华。博物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商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常用概念。济南开埠与其他城市开埠最大的不同在于中国人对开埠的自主权。济南商埠的一切事权“皆归中国自理,外人不得干预”,如电报、电话等均是中国主权,而且不准在商埠中划分租界,并取消了土地永租权,保证了国家对土地的所有权。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副教授李浩认为,济南开埠发轫于有识之士在甲午战后抵制外来侵略、挽救民族危亡的思索中。自主开埠模式避免了中国利权的丧失,又有利于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开埠后,中外资本的源源涌入,不仅带来了新商品、新技术,为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新观念的冲击,也进一步推进了社会意识形态的转变。李浩告诉记者,随着工商实业的振兴,新式教育体系的建立,各种民间团体的创办,新型报业媒体的出现,对社会意识、文化心理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社会各阶层中普遍产生了趋新思变的精神推动力,史称“民智大开”。

老商埠区的改造可以借鉴开埠理念

同所有城市中心的发展轨迹一样,随着城市经济中心区不断地变更,在城市结构的复合、功能的更新转变、居民生活需求的转变等因素的影响下,商埠地区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据记者了解,针对目前商埠区的保护修复与开发利用已被提上济南政府的城市规划日程。

专家表示,商埠区为我们保留了相当一批近代风格的建筑,它们是济南经济、文化发展最好的见证,具有历史、文化上的巨大意义。如何继承这笔文化遗产,并使其发扬光大,是摆在商埠的改造者面前的一个难题。

济南大学历史与文化产业学院副院长林吉玲教授认为,商埠文化是一种综合文化。对它的认识将丰富城市发展史、建筑文化、商业文化和生活理念等诸多方面的研究。林吉玲指出,商埠时代“老城新埠”做法在建设城市的同时也没有破坏老城格局,这对现代城市布局规划有着很重要的启示意义。李浩也表示,对老商埠区的改造完全可以借鉴开埠时的理念,新旧区分,将近代建筑相对集中的区域整体保留。

通过对商埠街区的调研考察,林吉玲认为,纯粹的保护,仅仅是延续商埠区的生命,而不能使其获得新生;而不顾一切地发展和改造,则只能葬送商埠区所特有的文化特色,可见,两种极端的方法都不适合商埠区的保护。重要的是要找到能够兼顾两方面因素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就是:对商埠区建筑群进行改造性再利用,注入新的功能,激活商埠区的活力,实现商埠区的再生。

受济南市规划局委托,参与老商埠区专项规划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住宅与社区研究所所长张杰教授认为,济南的商埠区是济南的特色,需要保护,所以这个区域不宜大规模拆、改,要保留总体风貌。商埠区的道路格局相对比较完整,是一种小网格道路格局。这是济南商埠区的精华点,也是现代城市规划比较先进的设计方法,虽然建成得比较早,今天看来也是非常有价值的,应予以保留。

对于济南市有关部门正在着手的老商埠改造规划,张杰表示,实践新时代开埠理念是有魄力的,同时他指出,规划工作需要研究“如何利用历史的遗产”以及“打造什么样的环境适合人们的休闲文化诉求”。对于以经二路为代表的商埠区的开发利用,应突出商埠区的历史特色,并使其融合济南古城的整体风貌。

 
[责任编辑:管晓萌] 标签:商埠 济南 城市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聚焦山东

山东金融创新发展论坛

山东财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