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界新锐导演层出不穷,作家也开始跨界做导演,特别是作家韩寒首次执导电影《后会无期》引来社会各界的目光,电影公映首周票房便破3亿。韩寒毋庸置疑是80后的领军人物、意见领袖,从当年的叛逆少年成长到现在开始执导电影的“国民岳父”,他的一举一动也总是被人津津乐道。[详细]
身份不羁文青与新锐导演
韩寒:拍电影是真爱

韩寒:拍电影是真爱

从叛逆写手、博客公知、赛车冠军到今天的电影导演,当人们以为文艺青年韩寒会理所当然地成长为文艺中年,他却带着他全明星阵容的商业电影《后会无期》名正言顺地成为了一个“商业中年”。回望自己走过的轨迹,韩寒毫不否认自己与商业之间的关联—他是叛逆写手,也是版税作家;是赛道疯子,也是职业车王;是博客公知,也是KOL(Key Opinion Leader,意见领袖)。作为导演,韩寒说,我们只需要遵循商业规则,每一分钱赚得都是干净的。这无可回避。 [详细]

导演韩寒:创作就是绝对独裁

导演韩寒:创作就是绝对独裁

韩寒认为,作为导演,在片场的主要职能是掌握大局,其他方面的事务要让别人在他们的岗位上有存在感。韩寒在书里写道:“我不喜欢在现场大声喊开机,那是现场副导演的事情,我只负责什么时候停。”但是,韩寒依然表示他会去干涉他在意的事情的一切细节,“创作就是要在绝对谦逊地学习聆听磨炼之后实施绝对的独裁。” [详细]

韩寒:唯票房论对中国电影事业是有伤害的

韩寒:唯票房论对中国电影事业是有伤害的

最近都没有在出版界露过面的韩寒,放弃了一年的比赛时间,推出了自己的首部电影,“我个人很喜欢,属于我的气质和风格。”谈及如何评价一部电影是好是坏,韩寒表示,电影出来以后,好与坏,是无法控制的,“如果我觉得是一件坏东西,我是不会拿出来让大家看见的。”说起中国的电影事业,韩寒颇有感慨,在好几年之前,电影市场还没有如此火爆的时候,像《阳光灿烂的日子》《霸王别姬》等中国电影,拿到国际上, 也不会觉得比别人矮一头,虽然现在这两年票房很火,但像那样的好电影却不多,拿出去就觉得矮人一头。“唯票房论对中国电影事业是有伤害的。” [详细]

电影韩寒版“西游记”
韩寒版“西游记”

电影《后会无期》是文艺片还是商业片

“你不知道他们为何离去,就像你不知道这竟是结局。”正如同名电影主题曲所唱的这样,你不知道《后会无期》里的“他们”为何离去,你也不知道那竟是结局!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飞速发展,市场细分与定位营销已经成为一部影片成功的关键。有些电影专门拍给沉迷浮华的人,有些特供追求“格调”的人。[详细]

俞穆勒:《后会无期》里,充斥的都是韩寒自己

俞穆勒:《后会无期》里,充斥的都是韩寒自己

路金波曾评价韩寒:“他永远要赢,不光结果要赢,嘴上更要赢。”在《后会无期》的宣传和运作上,韩寒实践了这一点。不管他承不承认,《后会无期》和《小时代》一样,其实都是粉丝电影———在黑暗里为时代姐妹花友谊哭泣的初中女生,和在黑暗中记下台词然后到朋友圈刷“后会无期体”的高冷女文青,没什么区别。韩寒念念不忘他想要和这个世界谈谈的渴望。电影中充斥着随处可见的小机灵,文艺的镜头和特意“反文艺”出来破坏沧桑氛围的段子割裂了电影,但却成全了他的表达。[详细]

情怀充满冷幽默和悲凉感的“在路上”
韩寒《后会无期》:把理想与情怀消解于段子

把理想与情怀消解于段子

电影拥有淡淡的忧伤和疲软无力的绝望感。这种忧伤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与菲茨杰拉德和许知远在同名书籍《那些忧伤的年轻人》中所讲述的忧伤不同,《后会无期》的忧伤不是迷惘、激情、颓废、叛逆,而是由诗、信件、远方、姑娘构成的忧伤,是席慕蓉、汪国真、王家卫、许巍、朴树、盗版影碟、文艺杂志糅杂在一起传递出来的气息。[详细]

现实与悲凉的平凡之路

现实与悲凉的平凡之路

电影上映前主题曲在各大网络平台频繁刷屏,歌坛大隐朴树重出江湖,出山作品便给了韩寒的电影。有人说韩寒这一招够有水平,也有人说去看电影就是冲着朴树的那首《平凡之路》去的。歌词没有让人听不懂的晦涩,有的是对生活真实的感悟,是经历过生活种种好与不好之后的平静吧,就像歌词里唱得: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我曾经拥有着一切,转眼都飘散如烟;我曾经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详细]

现象作家当导演能走多远

作家韩寒:我想在未来当一个更好的导演

韩寒称自己有三个理想,写作、赛车、当导演,如今这三个都已经完成,但并非今后就失去目标,“我想在未来当一个更好的导演。”韩寒表示,与文字相比,电影给自己带来了更大的快感,但是,自己的风格却一成不变,至少,他希望能够透过自己的眼睛和大脑,揭露自己发现的生活的现实,那里面承载着复杂、厚重的情感,不是随便一个人就能讲述的那种故事。[详细]

评论:作家当导演能走多远

出生于1982年的韩寒和出生于1983年的郭敬明,在今年夏季为中国电影观众带来了另类的电影体验。早前,他们同是青春文学的代表人物,而今不约而同选择跨界编导电影。但作家与导演毕竟“隔行如隔山”。作家铁凝曾说,“作家与导演永远无法沟通”,因为二者追求的东西不一致。比如,是将作家作品拍成艺术片还是商业片?在改编过程中的变异不言而喻。因而在文学与电影的“联姻”中,作家与导演或投资方的纠纷总是不断。不知作家执导影片后,是坚守作家情怀,还是走商业路线?[详细]